《中國古代海洋文學》序
我的祖籍福建金門,是個島縣,四周被大海包圍著。東望,渺茫無際,不知幾千幾百里;西望南望,礁嶼浮沉。島民以打魚為生,叫「討海」;島民出外謀生,叫「出海」;島民回內陸,叫「過海」。我從小在海邊戲水,吹著海風長大,對大海、對海洋,有著一種與內陸居民不同的特殊的情感。因此,我十分關注描寫與大海、與海洋有關的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年輕的時候,我寫過一首數十行的詩,叫《致大海》;後來,有時也鬥著膽,放言高論大海一番,即使言論不太精准,但熟悉我生活背景的人也並不大見怪。在過去的一些年裏,我對於中國海洋文學,有過一些思考。久遠的年代不去說它,2002年,我為粲然的《季節盛大》作序,序中說道:
國外的不說,就說咱們古老的中國吧。《山海經》十八卷,其中《海外經》多達七卷,什麼比翼、交脛之人,什麼一目、無腸之國,難怪孩童的魯迅對它如此地著迷。傳說海外還有三神山,秦皇、漢武或親自尋訪、或派人往尋不死之藥。寫慣了媚人狐狸的蒲松齡也不忘勻出筆墨,給後人留下一篇抒情詩《海市》……中國的海岸線很長,經濟發達的省市也基本上集中在沿海,也就是說,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然而,我不能不時常感歎中國海洋文學的貧乏。(《季節盛大》,長江文藝出版社出2003年版)
2005年,在四川省南充市召開的《文學遺產》年會大會上,佘正松教授講邊塞詩,我則提出「關注中國海文學研究」的構想。我認為中國文學的題材是十分豐富多彩的,既然有邊塞文學,有田園文學、山水文學、都市文學,現代還有黃土文學、紅土地文學等等,那麼為什麼就不能有海洋文學?海洋題材的文學在歷代文學作品中,本來就佔有一席之地,不容忽視。這個發言引起與會專家的興趣。2007年,我承擔的國家社科的一個課題,在申報書中,我再次簡略闡述了研究中國海洋文學的某些看法。
近幾年,隨著閱讀面的擴展,對早先提出的「中國海洋文學的貧乏」這一看法,我作了修正:相對于邊塞文學,中國海洋文學一點也不貧乏,而且還相當豐富,只是研究者沒有把眼光投注於其中,尚未發掘其中的美麗和奧妙而已。借為趙君堯《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作序的機會,簡要談談什麼是中國海洋文學作品,以及中國海洋文學研究什麼兩個問題。
在我看來,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作品,所描述的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自然的海洋風貌,邊海和海島的自然風貌。翻開一部《全台賦》(許俊雅主編,影像集,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凡是寫臺灣山川形勝的,沒有一篇不寫到海。
二、邊海民和島民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近讀金門縣寫作學會的《浯島海吟》(金門寫作協會會員專輯二,2001年5月版),金門是個海島,這一集的作品也幾乎篇篇有海,而前十多篇的題目也都突出一個「海」字。
三、海洋的神話傳說和海洋的民間信仰。
四、海上勞作與海上商品交易、對外貿易活動。
五、域內的海上交通和海路的移民活動。
六、航海至域外的外交、宗教以外的文化交流及向海外移民活動。
七、經由海上的各種宗教活動。例如東晉法顯海外求法,唐代日僧來華求學在邊海的活動,明清兩代經由海路來華的傳教士在邊海的活動。
八、海上戰爭:域內的海戰;外來勢力的海上入侵與反侵略的戰爭。域內的海上戰爭,例如:西晉末年孫恩、盧循的農民戰爭、南朝陳天嘉間章昭達追討陳寶應、隋開皇間楊素平泉州王國慶等,都利用了福建的海路。至於施琅由東山發兵攻克臺灣,更是人人皆知的一次海上戰爭。
九、發生在海上和邊海的各種故事。
十、作為情感抒發對象的海洋。
中國海洋文學的研究,研究些什麼?我個人不成熟的想法,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海洋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這項工作看似容易,其實並不簡單。近年,劉福鑄和王連弟主編《歷代媽祖詩詠輯注》,是一部很好的專題性的海洋文學作品集。媽祖是航海平安的保護女神,宋代及宋以後,關於媽祖的詩詞數以千計,編者窮十數年之力,從總集、別集、方志、譜諜中把媽祖的詩詞搜集殆盡,並加以注釋。此書是目前最後完備的一部媽祖詩詞集。
二、海洋文學發展史或發展概況的研究。其中包括斷代的研究,區域的研究,專題的研究等等。
三、海洋文學作家研究。這些作家有邊海、島嶼或航海的實際經歷。
四、海洋文學作品研究。單篇的或者系列的,或者是專題的。
五、海洋文學與上文所述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外交、戰爭等領域的相關研究。
對於中國海洋文學,我自己雖然有過思考,在一些論著中也偶有提及,但精力所限,目前並未專心於這方面的研究,而我的朋友趙君堯已致力於海洋文學的研究好些年了。2000-2001年,君堯在來到我的名下做訪問學者,次年,便在在學報上發表了《宋元海洋文學的時代特徵》論文,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兩三年前,君堯萌發研究「中國古代海洋文學」課題的設想,這個課題甚得我意。其時,我正在著手研究明代閩海作家群研究的準備工作。我把明代閩海作家群區分為若干群體,其中之一是嘉靖、萬曆年間中國東南沿海抗倭和反映倭亂的作家群,代表作家有張經、陳第和陳昂等。這些作家的作品,比鴉片戰爭諸作早三四百年,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重要文學作品。另外還有兩處作家群也與海洋文學有關,一個是航海域外進行外交活動的作家群。明代福州長樂的太平港和漳州的月港,是中國東南繼宋、元泉州後渚港之後興起的兩個大港。鄭和下西洋把太平港作為南下的一個補給港。長樂梅花還是明代冊封琉球的開洋港。在對外交往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非常獨特的一個作家群,這些作家寫下了許多航海的作品,寫下許多反映異域風情和中外友好往來的作品,為中國文學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這一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是充任冊封使的林麟火昌和謝傑等。另一個是十分關注海上貿易的作家群。明代中晚期的泉、漳作家群中重要的作家如王慎中、李贄、黃克纘、張燮、何喬遠等,無例外地主張開放海禁。萬曆間莆田作家懋華還唱出了「海島諸番互市開,珊瑚萬枝夜光杯」(《番帕》)這樣的頌歌。最近,君堯送來他的新著《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一書的列印稿,我很高興,因為君堯關注的面較為寬廣,思考的問題也比較多,從先秦一直到清代,書雖不以「史」名,實際上是卻一部通代的中國海洋文學史。如果沒有判斷錯,這部書應當是第一部中國海洋文學史,至少是一部較早的海洋文學研究專著,蹕路藍縷,草創之功,值得讚賞。
《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一書,注意在中華文化和中華海洋文學文化的背景下來研究中國的海洋文學。有人把中國的文明分區為以中原為代表的黃色文明和海洋為代表藍色文明,而且時常討論兩種文明孰優孰劣。其實,無論中原的文明或者是海洋文明,都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上古以至中古,海上交通的技術不夠發達,或許中原的文明更有優勢;宋元以後,海上交通發達了,海上文明也隨之凸顯。中國海岸線長,在國勢強大、海上交通技術先進的前提下,有著許多的優勢;反之,如果國勢弱、海上交通技術落後,顧此失彼,有時免不了要受到外來列強的欺侮,晚明、特別是近代的歷史教訓,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君堯能獨立思考,研究的立意比較高遠。
認識君堯已經二十多年,剛剛認識君堯,他的女兒還在幼稚園,如今大學畢業已經好幾年,在北京當上公務員了。二十多年來,君堯的學術發展很不容易。我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君堯對學術具有追求不舍的精神。1966年,君堯正在求知欲望最強烈的年齡,和許多同代人一樣,學業突然中斷,以後一路坎坷。到了生活比較安定,工作也調到學校之後,歲月已經不太饒人。多數像他這樣經歷的人,或謀求一個好一點的職位,或評一個可以過得去的職稱,或什麼都不再進取,安於現狀。君堯不僅到我這兒做訪問學者,還制訂一個比較長遠的研究計畫,不斷思考,不斷寫作。君堯在學校是一個部門的行政負責人,工作繁忙,他的讀書和寫作都是在工作之餘,硬擠出休息的時間來完成的,很不容易。君堯多才多藝,吹拉開彈唱,琴棋書畫,生活豐富多彩,和君堯在一起,常常感到很快樂,很開心。
《中國古代海洋文學》即將出版了,不是說這部書沒有不足,沒有缺點。任何一部著作,都有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這是不奇怪的。君堯這部書,二十來萬字,要完全描述從先秦到晚清中國海洋文學的方方面面,無疑也是困難的;沒有關照到的問題肯定也會有的,也是難免的。我們期待君堯在完成此書之後,再進一步做一些專題性的研究,再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不知君堯乃然有志於此否?
2008-11-16
福州古望北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