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六十卓越金中
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我軍大獲全勝,形成兩岸40年的對峙,也決定了金門人的命運。戰事稍歇、局勢暫穩之際,胡璉將軍體認教育之重要性,毅然決然於民國40年創立「金門中學」。之後,學校在烽火歲月中成長,越來越茁壯,迄今已60載。欣逢創校60週年,謹以本文緬懷草創初期師長們的辛勞,更期勉今日師生同仁,以校訓「勤樸弘毅」之精神,再接再厲,更創卓越金中。謹就金中的成長與發展,分為四階段簡述如后,以喚起校友們共同的回憶。
烽火歲月 草創金中(民國40~49)。
民國40年,金門軍事局勢略見穩定,時任金防部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的胡璉將軍,決定將私立金中中學與私立金東中學合併,改稱為「金門中學」,並由福建省政府收歸公辦,辦理初中及高中部,並附設國小師資培育班,派任金門行署辦公室主任傅亢擔任首屆校長,校址設於原私立金中中學,即今中正堂──白宮所在位置,金門中學於焉成立。
省中開辦初期,設備、師資嚴重短缺,師生胼手胝足,利用課餘「印土角磚」,供新建校舍之用;胡連將軍並親自帶領師生搬運石塊,今日金中正門左右圍牆石頭,即為當年之傑作,可見其時物資缺乏,生活困苦之一斑,與今日相比,有如天壤之別,吾輩學生,實應好好珍惜學校資源。
民國43年11月18日晚間,匪砲濫射城區,致本校羅莎、劉照、孫效鵬三師不幸在后浦土地公廟旁遇襲罹難,時至今日,學校每年清明及其祭日均前往祭拜,並辦理三師紀念獎學金,獎勵優秀學生,以感念三師教育學生之恩情。之後,省政府認為學校目標顯著,不宜絃歌,遂決定將金中遷校至陳坑陳景蘭洋樓,當時由學生自扛桌椅徒步前往,這種在敵火威脅下,憑學生之力徒手完成遷校之壯舉,實為舉世罕見。
民國47年8月23日下午六時許,八二三砲戰爆發,校長易希鎬擔心師生受傷,向當時的省主席請示,三日後決定全校師生遷台,10月9日全校師生970人搭乘登陸艇赴台,抵達高雄後,翌日,台灣省教育廳派人與各省中接洽,將師生分散到各地省立高中借讀;年輕學子,首度離鄉背井,負笈他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所幸同儕均能彼此慰藉與砥礪,亦感謝各省中對本校師生的照顧與關懷,讓同學們能夠順利就讀,完成學業。
篳路藍縷 克難金中(民國49~73)
金門中學於民國49年8月1日復校,政委會派司令部辦公室主任姜漢卿少將擔任校長,復校之後,校舍陸續更新;民國52年,由農復會補助經費,計興建覺民樓、執信樓兩棟教室共計12間,餐廳「敬思堂」及廚房各1棟。民國55年,戴華校長續向有關單位爭取經費,增建致真樓、致善樓及致誠樓三棟教室,並增設實用技藝訓練中心一棟,校舍略稱完備。民國57年,本校辦理高中入學考試,應考者為地區五所國中畢業生,招收新生250人,個人亦參加是年考試,順利錄取,進入高中後,努力向學,成為本校第十七屆畢業生。回憶求學生涯,戴校長特別重視升學與運動,高三學生夜間自習開放至十二點,鼓勵學生努力讀書;民國59年,舉辦第一屆學校運動會,成績斐然,並定期辦理土風舞聯歡晚會,師生同舞樂融融,蔚為風氣;每年青年節舉行登山健行活動,每位學生背槍健走至太武山頂,隊伍浩浩蕩蕩行走於道路兩旁,極為壯觀,充分鍛鍊師生體能與毅力,吾輩身強力壯,其來有自,若換成今日學生,或許叫苦連天。
民國60年元月奉令更改校名為「福建省立金門高級中學」,並訂定五月二十日為校慶日,學校設備日愈增加,師資日愈優良,學生學習更加勤奮,學生畢業後,或升學、或就業、或從軍、或投入國小師資培育行列、或保送警大、或保送醫學院,此階段為國舉才,也為地區培養許多優秀的基層人才。
大興土木 穩健金中(民國73~89)
民國73年7月1日,本校奉核定改制為「國立金門高級中學」,教育部補助「金門高中建設發展計畫」經費,學校得以陸續興建行政大樓、圖書館、藝文中心、科學大樓、弘道樓、體育館、游泳池、運動場等設施;又於民國89年拆除原工藝館,改建為生活科技館,校園煥然一新,場館設施齊全,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場所;而學校為拓展學生視野,規劃與臺灣學生交流,甄選學業優良且有意願的學生,作為期一週的教學資源分享,先後與師大附中、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中正預校等學校交流,啟發學生智慧,見賢思齊,結交益友,成效良好;同時積極鼓勵同學參加社團活動,以培養群育美德,本校樂儀旗隊曾兩度赴臺參加臺北國際樂儀旗觀摩表演,相互切磋,彼此觀摩,深獲好評;童軍團多次參加全國童軍大露營及行義大會活動,展現團隊才藝與精神榮獲績優團;管樂團曾連續三屆參加嘉義市管樂節觀摩表演,與國內外隊伍相互觀摩,增進國際友誼;為激發學生向上學習的動機,老師認真指導學生參加全國數理科實驗能力競賽、科展、國語文比賽、英文作文演講比賽、體育競賽等,均有優異表現,學生升學率年年增加,89學年度升學率達到56%。
多元發展 卓越金中(民國89~100年)
邁入千禧年,教育多元化,國立高中納入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管轄,教育政策積極推動社區化、優質化、均質化,並配合擴大內需,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補助本校經費總計新台幣三千萬元,全面更新軟硬體設備,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班班有電腦、液晶面板、數位講桌,師師有電腦,並更新自然科學實驗室、電腦教室及社團設備,提昇教學成效,期使十二年國民教育能夠順利推動。
鑑於海峽兩岸互動密切,臺商赴大陸投資者眾,政府為照顧臺商子女之教育,教育部自九十一學年度起,指定本校為臺商子女就讀學校,歷年來臺商子女就讀本校者共計95人,已畢業者60人,大部分循台灣管道繼續升學,由於政府的德政,使得臺商子女的教育無後顧之憂,得以全心全力在大陸經營事業。
學校教育的發展,需要大家的關心與協助,除了原有學生家長會之外,本校復於民國90年成立校友會,民國95年成立校務發展基金會,金門縣政府連續三年(民國96~98)補助本校校務基金每年新台幣一千萬元,三年共計三千萬元;歷年來,校友們也踴躍捐獻七百餘萬元,感謝各界對於金門高中之奉獻與支持,讓學校教育得以永續發展。此外,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於民國94年補助新臺幣一億三千五百萬元,汰舊建新教學大樓,於民國96年二月正式啟用;金門縣政府補助新台幣四千六百餘萬元,整修本校歷史建築物──中正堂,於民國99年整修完成,校舍美輪美奐,有如公園一般,不僅提供學生最佳的學習場所與集會展演空間,也開放社區民眾使用,成為地區藝文表演中心,提昇地區文化水準。
學生社團蓬勃發展,績效卓著,國樂團及管樂團參加全國音樂比賽,年年榮獲優等獎,管樂團兩度參加香港亞太管樂節表演,國樂團多次於國家音樂廳演出;男生籃球隊於九十七學年度榮獲全國高中職籃球乙級聯賽第五名,射擊選手參加全國高中職射擊比賽連續兩年榮獲第二名,學生參加全國高中職70公斤級健美比賽榮獲冠軍,教職員工參加16~17屆全縣運動會榮獲學校組趣味競賽總冠軍,全國科展及自然科學能力測驗表現優異;近十年來,學校培育了地區師資人才77位、醫事人才45位,學生學測成績最高達74級分,學生升學率高達97%,師生的表現,越來越出色,深受各界的肯定與支持。
結語
本校在烽火歲月中成長,胼手胝足,舉步維艱;篳路藍縷,克難復校;大興土木,穩健茁壯;多元發展,創新卓越;一步一腳印,勇往向前行。感謝教育部、福建省政府、金門縣政府及縣議會的大力補助,使得各項建築更加雄偉,軟硬體設備更加齊全;感謝家長會、校友會及校務發展基金會之鼎力協助,讓校務發展更臻完善;感謝歷任校長的用心,師生的通力合作,方有今日美好的金中。近年來,師資優良,教學認真,一方面重視學生生活品德教育,一方面重視學生適性與多元發展,並激勵讀書風氣,建立書香校園,積極輔導升學,以達成高中教育之目標。展望未來,個人將時時自我惕厲,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帶領金中團隊,同心協力,邁向更卓越的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