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悲欣交集──探討弘一大師的人生歷程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清國。
點閱率:1,954

 弘一大師,俗姓李,字叔同。民國七年(1918)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他原是一位富家公子,對文學、詩詞、音樂、劇戲、繪畫、佛法、篆刻等造詣精深,是個多才多藝、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家,是中國廿世紀初的藝術教育家和新文化運動先驅。出家後捨棄了在家時所有愛好的藝術,獨用書法來弘佛法。他遺世的佛經墨寶成為當代書法藝術的精品,在佛教諸教派中,他選修最為難修的律宗,著書說法,潛心戒律,實踐躬行,終為近世佛教界備受尊重的律宗大師,是享譽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大德高僧。
金門縣社會局委託金門縣社區大學舉辦的四場系列「老人講座」,社區大學交由金門縣寫作協會承辦。第一場於日前由我擔綱主講。這次講座主要在探討近代高僧弘一大師一生悲欣交集的人生經歷。
記得我隨佛教會理事長性海法師,赴泉州開元寺參觀弘一大師紀念館時,喜獲「弘一大師誕辰125周年」紀念郵票一套及弘一大師DVD一片,回家馬上播放家人觀賞,深受感動,看片之後的感受與思考,特別提供看法與大家來探討。
弘一大師李叔同,他在人生生涯的中途,正當藝術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家庭妻兒和美安樂的中年,卻一舉遁入空門,好友問他為什麼出家?他說,不為什麼!到底為什麼?值得我們來探討。不過後來李叔同自己曾對寂山住持說過:「弟子出家,非謀衣食,純為生死大事」。「生死大事」是什麼?那是要去探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所以他才把財產、名位、妻兒視為身外之物,藝術事業看成暫時性的美景,體悟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而看破放下一切,非常確能可貴。
生命的過程,就是一種輪迴,弘一大師從年輕至年老,從出生到死亡,時空的日夜交替等等,不都是昭示人生的輪迴嗎?人生應如何超越輪迴?了生脫死呢?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間,《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似乎在表示:生命的「無常」與「空無」。那人生為何要執著,放不下,看不破呢?都值得深思探討。弘一大師的日本妻問道:請告訴我,什麼叫愛?弘一大師答:「愛,就是慈悲。」此答,深義無窮!慈悲大愛與父母、男女私情,二者的關係到底如何?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弘一大師修苦行,自認以前太過荒唐,如今應懺悔贖罪。生活非常刻苦,衣服破了又補,被、蓆、毛巾破了,也不准人為他換新,律己甚嚴,是不是有點過苛?他認為做一個佛弟子,首先必須要充實與提升自己,無論是佛法戒定慧的實修上,還是對社會的關注上,都要有相當的深入與通透。所以弘一大師儘管看破紅塵出家,仍然要求:「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
弘一大師的得意高足,也是和位他共創《護生畫集》的豐子剴畫家,對老師弘一大師一生悲欣交集的人生歷程,比為「三層樓說」,也即是「人格圓滿說」。豐氏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層是物質生活,二層是精神生活,三層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追求的一個三層樓。弘一大師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又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這是追求人生意義的第三層次。誠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晏殊、柳永、辛棄疾三人所寫詞句,比擬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的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愧,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境界。」寫人生在立志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飽歷風霜,千辛萬苦,到最後成就的悅樂。
學校畢業時所唱的<送別>以及金門縣佛教會所唱的<三寶歌>,都是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傳世音樂作品。李叔同改善先母的追悼會,以「可貴的友情」的曲調,彈唱:感親恩之永逝,也令人感動,連當初反對這樣辦喪事的三娘,都希望她死後,也要這樣辦,這首歌名是什麼?最後請大家發言,互動分享:
王先鎮老師說:李叔同出家是前世因,還是後世果所造成的?陳添財老師說:據野史說法,弘一大師是因不堪紅粉知己感情糾纏而出家。李淑媛小姐說:物極必反,李叔同享盡間富貴,最後甘願出家受苦。王金鍊老師說:弘一大師出家,就像楊校長退休學佛,滿足第一層是物質生活,與第二層是精神生活後,再追求第三層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藝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邱英美小姐說:弘一法師強調戒律及持戒的重要,對喜愛高談的我有醍醐灌頂之效。法師懷有愛國主義及民族主義,是否落入「分別」?法師出家是「無情」抑或「太上忘情」?無住,成功不必在我──。「我到為種植,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道法自然──「我走後,請跟風學,請跟樹學,請跟蟬學…………」;願學習弘一法師,一切圓滿──「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