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逢雷美亦然
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已屆,正是長有細芒的農作物,開始抽穗結實的時候;剛好梅雨鋒面戀棧臺灣上空,就在「芒種」前一天,在強烈熱對流作用下,白晝瞬間如暗夜,不但颳起強風,如豆的雨絲,也禁不起閃電打雷「轟隆隆」的挑動,瞬間傾瀉而下。
就連極為少見的冰雹,也在雙北市「叮叮咚咚」的擂起戰鼓;罕見的天氣異象,讓當下身處戶外的人們,四處找尋遮風避雨之佳所,也不時聽到驚恐的呼叫聲呢。
猶記得小時候,每逢「芒種」到來,母親總會不經意,滔滔不絕的訴說著:「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七月斷點露」的農諺;因為母親年年陳述,對於務農的我們,當然耳熟能詳,加上是先人的智慧結晶,多半也會得到實質的驗證。
務農與節氣的關聯性相當綿密,從流傳的俗話:「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便可窺其端倪,更足以說明唇齒相依的重要性;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但是農人的生活寶典,更是老一輩殷切叮囑的金科玉律。常言道:「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看來今年「芒種」這場及時雨,如同「應時嘉澍」一般,相信在雨水甘露滋潤下,農作物豐收定然可期。
「芒種」過後,意謂著盛夏接踵而至,在迎接豐收季節來臨前,當然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尤其臺灣地處亞熱帶,北部一期稻作,正值抽穗授粉期,良田需要有水可以灌溉,才能讓稻穗盈實累累喔。
一個月後,也是迎接金黃色稻浪的盛事,稻穀成熟之際,千不怕萬不怕,就是最怕颱風來攪局;如果農諺是經驗與實務的累積,看天吃飯的農人們,應該可以高度期待「風調雨順」囉。
有水可以灌溉的稻田,當然可以處之泰然,安心等待這一季的豐饒收成;然而少數耕種旱田的農人,又無水源可以接濟的農作物,碰到了「六月火燒埔」的話,那可就要欲哭無淚了。旱田裡多半種植花生和甘藷,成天在烈陽高照下,如果碰到砂質土壤的話,在乾旱的季節,缺乏生命之泉的滋養,農作物往往禁不起熱浪的煎熬,很快的就會枯萎凋零。
可喜的是,現階段灌溉工程已臻成熟,不但擁有四通八達的灌溉渠道,灌溉用水也不虞匱乏,讓農作物有足夠的「生命之泉」可以享用;不管種植任何農作物,都能得心應手,不必擔心灌溉用水缺乏,這時與炎夏奮戰的農人們,終於可以擠出一絲絲喜悅的笑容。
癸巳年的「芒種」,梅雨鋒面親臨,雷電伴驟雨,該是豐年的好預兆;至於「芒種」前夕,大臺北地區巧遇從天而降的冰雹,也不失為茶餘飯後最值得談論的話題之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