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擔任講師與戰鬥村坑道整建的回憶

發布日期:
作者: 王清林。
點閱率:1,191
字型大小:

五、於民國六十五至七十二年度,計整建十五個戰鬥村,施工期間自衛總隊編成施工督導小組,經常派員會同相關單位人員赴工地督導,發現缺點即予當面要求改進,並在工程全部完成後,在驗收前應先行做最後檢視,如再發現缺點,協調施工部隊改進,以達到實際需求。
肆、戰鬥村民防工事名稱及功能:
一、兩用堡:供作戰及人員避難之用,並分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平面式:堡體前面是作戰用碉堡,後面是掩蔽部(即人員避難用);第二種是台階式;這是配合地形而構築的碉堡,堡體內部呈階梯式,較低部份做為避難的掩蔽部,依台階而上堡體的高部是作戰用碉堡;第三種是重疊式,也是應地形需要,碉堡下層是掩蔽部,上層則做為戰鬥用途。
二、機槍堡:一般是單獨存在的,用來架設機槍之用,稱為作戰工事。
三、伏地堡:頂部只是略高於地平面,堡體大部份在地平面以下,射口比較小,內部空間也較小,用途與機槍堡略同。
四、反空降堡:具有兩種功能,堡頂層(無頂蓋)可向敵空降部隊射擊,上、下層可射殺從地面上進犯之匪。
五、指揮所:按戰備需要配合坑道施建,作為指揮掌握-即指揮官暨幕僚幹部作戰時之用。
六、防空砲洞:又稱掩蔽部,即供人員疏散掩蔽(避難)之用,即可防空防砲。
七、坑道:係以鋼筋混凝土構建,稱做「被覆坑道」、簡稱R .C坑道,具有多種功能(人員避難等)尤其能隱秘調動兵力,以減少人員傷亡,發揮最高戰力,達到「保存戰力於地下」之目的。
八、坑道內各項設備:
1、通信:裝設對講機,供指揮及各班連絡之用,所謂指揮掌握靠通信,可見通信是相當的重要。
2、照明:裝設發電機,並裝設防水日光燈,自行發電供應坑道內照明,俾利人員使用,以及當需兵力調動時,加速運動數度、爭取時效,打仗是講求時間,能爭取時間才能獲得勝利。
3、給水:在坑道挖掘地下水井,俾供人員飲用,既方便又安全,可防止敵人下毒。
4、抽水:裝設自動抽水機,因部份較低窪水位高之坑道段,會有積水現象,可適時抽水保持坑道內乾燥堪用。
5、射搫位置:若遭敵人從某處進出口侵入時,可以射殺敵人,實施分段封鎖,防止敵人流竄,予以消滅。
6、待避所:供人員休息、屯糧、屯彈等多功能,達到隨時補給。
7、進出口:選定適當位置開設進出口,俾供人員進出,並可供部隊出搫之用。
8、通風孔:每20公尺開設通風孔一處(另依需求增減),以保持坑道內空氣新鮮良好,在地面上並實施偽裝(有座椅型、花盆型,垃圾箱等),防止遭受敵人破壞或撒毒。
伍、 戰鬥村工事整建完成及驗收:
一、於民國六十五至七十二年度,在八個年度裡,整建完成十五個戰鬥村,其中瓊林戰鬥村是第一個規劃工事整建的村落,因瓊林村位於金門蜂腰部,軍事地理位置重要,所以被選定優先於六十五年施工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大戰,共軍首先計畫由瓊林登陸,企圖將金門中心點切斷,使東半島與西半島無法取得連繫,分散我軍兵力,火力,以便進犯佔領,然老天爺有眼,神明保祐,當夜共軍船隻被東北季風吹偏離航道,向古寧頭進犯本島,但被我國軍一舉殲滅,贏得最後勝利,才有古寧頭大捷聞名中外。
二、於民國六十七年度規劃「金門城區工事整建工程」,金城是金門政經文化中心,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城鎮,稱得上重要據點,轄區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等四個里(即四個中隊),以及縣政府(金門縣民眾自衛部隊聯合指揮中心),機關、學校、社團、(含中央單位)等員工戰鬥隊,故被選定第二優先施建。構成集防衛、黨政、動員經濟運作於一體之地下戰鬥網。
三、於民國六十七年起規劃,六十八至七十二年度五年,戰鬥村工事整建工程逐年完成:賢厝、安岐、頂堡、昔果山、后湖、山外、成功、斗門、沙美、陽宅、內洋、上林、雙口等十三個戰鬥村。以達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成為一個堅固的戰鬥堡。
四、歷年戰鬥村工事整建完成後,著由自衛總隊、政委會監察室、縣政府主計室(現主計處)、建設科(現建設處)暨金防部工兵組、施工部隊等相關單位派員會同赴實地辦理驗收合格後,再予呈報國防部派員蒞金驗收,經驗收合格後,依規定辦理結案及有功人員的酌情敘獎等事宜。
陸、金門城區工事整建完成及各項設備:
一、「金城坑道」由金防部調派兵工施建,自民國六十七年三月十四日開工,民國六十八年六月五日完成,歷時一年二個多月,支用新台幣一千六百萬餘元,係由國防部補助經費及地方政府配合款辦理。
二、整建完成的「金城坑道」計有坑道2,587公尺,兩用堡12座,機槍堡6座,反空降堡1座,坑道內計有射擊位置7處,地下水井1口,抽水機16台,對講機24部,發電機1台,指揮所1座。
三、「金城坑道」計有進出口25處:(1)東門里辦公處。(2)毋忘在莒碉堡(金城鎮公所左前、已拆除) 。(3)金城鎮公所掩蔽部。(4)勝利女神碉堡(金城鎮公所左側公園,現為「東門公園」) 。(5)金城郵政局。(6)金門縣農會。(7)金城車站地下室(現為「金城民防坑道」參觀點進口)。(8)北門里辦公處。(9)金門政委會右前防空砲洞。(10)北門大成飯店。(11)金電公司地下室(舊址)。(12)縣政府圍牆角四座碉堡。(13)金門育幼院防空砲洞。(14)金城新莊右側碉堡。(15)金門育樂中心防空砲洞。(16)金門高中左後側門碉堡。(17)鳳翔新村碉堡(金門高中右後圍牆角)。(18)金門高中圖書館。(19)金門高中學生宿舍防空砲洞。(20)金門高中前右側圍牆碉堡。(21)金門高中運動場圍牆角碉堡(現為「金城民防坑道」參觀點之出口) 。
柒、結語:
民國五十七年戰鬥村時期,為民防自衛需求,即動用民力開始挖掘土坑道,到民國六十五年以運兵遣將,將地下化目標重新以鋼筋水泥構工,令人體會那時民防自衛隊員暨阿兵哥施工的艱辛,及戰爭整備的嚴峻。但在全體軍民共同戮力,流血流汗,克服萬難,慘淡經營,終於完成「村村為堅固戰鬥堡」任務,達成「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之目標」。
金門地區於民國八十一年終止戰地政務撤銷民眾自衛總隊,歷時四十多年的戰地民防組織,以及當年的各戰鬥村為應自衛隊防禦需要所構建的坑道及各種工事等,雖然功成身退,但「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則是它繼起傳達的任務使命。
以前的金門是軍事重鎮,兩岸對峙的戰地前線,在褪軍事色彩之後,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於民國九十三年間,即將「金城民防坑道」、盤山、瓊林、成功等戰鬥村地下坑道規劃,將當年軍事遺跡,活化利用,轉化為觀光坑道。前縣長李炷烽在相關部門人員陪同實地會勘之後,並期許「金城民防坑道」未來正式開放後,能夠成為「認識地下金門」的旅遊賣點。在此讓我們記起戰爭無情的歷史教訓,追求兩岸的永久和平。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