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衣千仞崗
童年歲月,我對李金振的印象是模糊的,以至於想不出來他到底長得甚麼模樣。按照年齡來推算,他是1949年尾出生,我是1950年初春出生,我們只相差幾個月而已,小學應該有同過班,應該有同在古寧國小南山分校四櫸頭民房讀過書,但是我就記不起他頑皮的模樣。
823砲戰前夕在南山的宗祠讀書,李金振的回憶跟我的記憶是差不多的,後廳是高年級在上課,前廳是低年級在上課,老師後廳講課我們前廳也可以聽得到,下課時我們一定有在天井一起打鬧,只是當時已惘然。
823之後從金城搬回老家南山村,為了生活我們都要上山下海,常常在山路或者海路都會碰頭;小四之後他父親辭世,經濟頓失了倚靠,每逢耕作的時候,他哥哥就常常來向父親借騾耕田,我還記得他倚在巷口的牆壁上,怯生生不好意思開口的模樣,父親每次沒有推託都借給他。
1964年金門率先試辦9年一貫國民義務教育,我們都免試進入金城初中就讀,初二的時候我們都編入了所謂的好班,李金振的個子不高,坐在中段,我的個頭很高,都坐在最後排,那時集中全校的菁英在一班,幾個會讀書的人,考試名列前茅的競爭者,好像李金振還排不上。
當年伙食費每月200元,對我們鄉下農家子弟是一筆很大的負擔,因此常常會拖欠,校長允許我們分期繳納,每個禮拜繳50元,我不知道家裡是不是真的沒有這50元,但是我就是不忍心開口,跟李金振一樣。所以常常會私下彼此問詢:「伙食費繳了沒?」
後來李金振欠繳伙食費被逼得退伙,我們幾個人就聯合向現在雄獅堡的軍隊搭伙,搭兩個人吃5個人,那時李金振的哥哥在金門中學當工友,他負責拎著鍋子去拿飯菜,看到軍隊吃剩的一大鍋白米飯拚命挖,然後躲到金城南門一間民房去用餐。
高中畢業之後,我們一起考上私立文化學院新聞學系,一班六、七十個人,只有我們兩個是金門來的,新生上台自我介紹,同學們知道我們兩個是金門人,都非常的好奇,一直追問:「你們有沒有加分?」
那時退役的考生可以加總分的25%,金門並沒有加分,但是他們不一定相信。我們兩個鄉下土包子,沒有見識,家裡也沒有錢,就這樣在華崗苦熬,同學要郊遊、唱歌表演、開舞會,我們都沒有能力參加,躲得遠遠的,所以在大學時代,我們變成沉默的人。
我們兩人本來要登記住校,不曉得甚麼原因去晚了,學校的床位已滿,我們兩個只得到陽明山的菁山路,租住在一棟閩南式的民房,每天早上走十幾二十分鐘的路到校上課,外省的同學是一掛,他們都很活潑好動,顯示一種文化的優勢;中南部來的本省同學是一掛,相對的持重與保守,我們兩個金門來的像孤鳥,不曉得向誰取暖,只能靜靜的旁觀。
那時金門考上日間部是鳳毛鱗爪,雖然可以稱慶,但是學雜費是一筆沉重的負擔,恐怕要笑笑不出來。當年註冊費一學期3000多元,每月固定開支600元,300伙食費,150元房屋租金,150元零用。我父親曾典當了一塊蚵田給我作學費,前幾年我才贖了回來。
我想李金振的經濟狀況不會比我好,他是忍著痛在讀書,但是他其實已經有了想法,他想要奮力一搏,再給自己一次機會──重考。他是有這個能力的,他的數學本來就不錯,只要再加強英文,就會有機會脫穎而出。
我們同住了一年的大通舖,他一邊讀書一邊準備考試,痛苦的靈魂使人能夠惕厲奮發,所以貧窮有時是一種治生的良藥。李金振不忍心再拿家裡的錢,他要靠自己走出一條路,他的目標與毅力在這時已經確立,等到他重考考上台師大公訓學系之後,以下一連串的道路只不過在貫徹目標而已。
2006年我回金門之後常常跟他有所接觸,閒談時他常津津樂道創校種種的過程,以及他如何運用心思克服了甚麼困難,達成了甚麼目標,我聽了之後覺得頗為感動,而且認為他很能幹,為金門做了這麼多事情,倘若不把他書寫出來,後人誰明白他的艱辛歷程,以及他治事的苦心呢?
因為我們是同時代的人,出身背景一樣,又同村同學,有些事我們都經歷過,有些心路歷程都能相互感知。李金振重考之後,我門就走上不同的道路,他一路往學術發展----追求卓越,而我成為終身的記者,為民喉舌--追求公義,等到我們都回到金門這塊生身的土地之後,才又有了交集。
這本書從醞釀到寫作,就像電光石火一般,我發揮了記者的本性,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密集訪談,兩個月的時間振筆疾書,不僅要寫出金門大學的傳奇故事,也希望能寫出兩岸從肅殺交鋒到和平交流的弔詭離奇,以及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人的心聲。
金大走過17年了,過程非常的曲折,內容也非常底豐富,要如何穿針引線把她織成一件錦繡,對我來說是一項嚴格的挑戰,但是我還是不憂不懼、不眠不休,發揮記者使命必達的特性,在截稿時間內完成。
創辦一所大學,是一種千載難逢的機遇,請問世人幾人能夠呢?按照新聞專業的素養,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重大新聞性;而創辦金門大學的影響性,有如長江大河奔流到海,氣魄宏深;或如春雨綿綿,落地無聲,浸潤不絕,都值得大書而特書。
因此,我以歷史的銳眼,把她拉高、拉大、拉遠來看,振衣千仞崗,俯仰有餘風,功勞可以與朱子、胡璉將軍等量齊觀。當金大100年的時候,我們早已不在人世了,後世子孫必能以此瞭解先賢的身影,以及金大創校歷程的苦心孤詣,並且可以從容印證我現在的評價,所謂知人論世,絕不是無聊文人的諛詞。
這本書寫作的過程,內人邱英美女士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也花費很多的心血幫我潤飾;金大助理秘書王詠萱幫忙訪談稿的聽錄繕打,秘書李瑾珊幫忙書稿的校訂整理,讓我減輕很多壓力;而同學吳家箴提供寶貴的老照片,使本書生色不少,在此要一併合十致謝。(這是金大崛起一書的序,已由五南圖書公司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