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載﹐任重道遠
前言
「觀光立縣、文化金門」一直是金門發展的方向與重點,做為立縣根基的文化工作,擔負的是金門發展內涵的保存與傳承,責任之重,可謂任重道遠,金門縣文化局成立後,十年來,全體文化局同仁莫不以此為圭臬,不論是在文化資產保存,或是推動社造運動、提供多元藝文表演、補助圖書出版、推廣閱讀書香、獎勵地方研究等,均念茲在茲、戮力以赴,全力營造更厚實的文化環境與內涵,以做為金門縣政發展的基石。
奠基:文資保存營造
金門歷史發展長達一千六百多年,金門古文物與古蹟的維護與保存,是落實文化立縣的首要課題。金門島地擁有豐富的傳統聚落、閩南建築、僑鄉文化、民俗采風、戰地遺蹟、自然生態等特色,古蹟與歷史建築林立,豐厚了金門文化資產底蘊。
為了保存歷史建築與古蹟,並將金門這一美好的有形無形文化推至世界舞台,文化局多年來努力推動世界遺產的登錄,並進行相關世遺觀念的紮根。
在有形資產工作方面,持續進行古蹟與歷史建築的調查與維護,適時充份應用,如明遺老街再造與展館啟用;燕南書院歡喜入厝、太文巖寺開光安座;持續舉辦古蹟日活動,發掘保存古蹟傳奇;保存大膽島、洋樓群,豐富文化內涵。推動執行「金沙慈德宮」、「官澳龍鳳宮」、「碧山睿友小學」、「浦邊王世傑古厝」、「邱良功古厝」、「黃宣顯六路大厝」等古蹟的整建暨多處歷史建築的重修。完成金門城「明遺古街」示範建築等的重建。
在保存古蹟的同時,文化局也進行文化景觀的營造,形塑金門空間美感,如公共藝術作品的設置,落實建築環境美學;推動在地生活美感,營造金門城市色彩;彩繪故鄉之美,西方社區藝術牆完工;打造鹽場文化館,展現保存鹽場風華;化不可能為可能,順利完成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開館營運。
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方面,行銷金門迎城隍宗教活動,獲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閩南文化研討會,為申請世遺加溫;召開金門學研討會,提昇金門學國際化;邀請兩岸學者共聚一堂,舉辦紅磚文化研討會。
古蹟與人文是金門文化的兩大元素,文化局不僅投入大量心力為古蹟與歷史建築進行維護,也常舉辦認識古蹟的活動,提醒民眾要珍惜。各聚落林立的洋樓古厝,與古蹟建築,珍藏著不少的人文故事,半世紀以來,金門不少民間文物因各種因素而流落他方,金門縣文化局成立後,除推動認識古蹟與文物活動,也鼓勵大家同心珍惜地區文化資產,每年所費不貲地進行古蹟修護,以確保古蹟,增添地方人文魅力。
推動:社造運動展開
金門傳統聚落或是以單姓村型式匯集,或是以宗廟為中心,均擁有典型的社區雛形,相當適合落實社造工作。
金門傳統聚落的二大特色,一是宗祠多,一是廟宇多。宗祠與廟宇是早期聚落發號司令的行政經濟信仰中心,但受時代變遷影響,金門青年紛紛前往台灣求學就業,鄉村人口嚴重外流,成為推動社造最吃力的地方。
金門縣文化局大力推動社造運動,鼓勵民眾踴躍參加,輔導績優單位,發展自我特色。例如鼓勵年輕人參與宗族事務,投入祭祖活動與族譜編修事宜;舉行「普渡燈」美化七月流火民俗活動、增設后浦夜間照明、「金門新十景」選拔等活動,都是美化社區的社造活動形式。
貼近民眾生活的民俗活動也是推動社造的方式,文化局每年舉辦跨年晚會、元宵燈會、花燈遊行等,都是社造嘉年華會的呈現;而開放縣定古蹟「奎閣」,舉辦「魁星踢斗、試試順利」許願活動,讓金門魁星爺庇佑考生試試順利,也是貼近民俗的社造活動。
文化局希望藉由社造活動,賦予老聚落新生命,也透過種種社造活動,提昇民眾生活素養與品味。
綻放:藝文表演呈現
藝文展演是提昇庶民生活品味、精進社會人文的重要指標。金門縣文化局在成立前,即周周有展覽,月月有表演,各項演出內容多樣變化,由在地表演團體到延請國際與兩岸知名團體抵金演出,由歌舞到相聲,高甲戲到歌仔戲,國樂到西樂,川戲到少林,獨唱到合唱,種類多元,連年舉辦文化藝術季,也以表演內容呈現,結合本土與創新,文化與美學,動態表演與靜態展出等諸多特色,不僅有多樣的演出戲曲,演出場地由碉堡到街道,由社區到寺廟,由舞台到廣場,增添表演的趣味,文化局也推動文化下鄉,安排前往各鄉鎮村里,宗廟廣場,部隊營區等地表演。
在靜態的展覽方面,內容豐富多元,每年年初先行策劃展出內容,定期推出不同展覽活動,精彩展覽活動,讓人大呼過癮,在大型展覽活動部分,最為人稱道的,計有:震撼國際的18個碉堡藝術;總統府金門文化展;海外僑社文化商展與海內外鄉團族譜展;百年名家書畫展與兩岸書畫名家百人聯展;台澳藝術家巡迴展·兩岸跨界精彩演出等。
在動態表演方面,令人稱頌的則包括:邀請大陸表演團隊·藝文饗宴美不勝收;浙江雜技新春晚會,精彩表演風靡全場;「砌與器」特展,建築與酒器創意結合;首屆金門國樂節嘉年華,絲竹樂揚金門起飛;2013金門創作藝術節,看島嶼說故事;舞蹈戲劇高甲研習·深耕在地不遺餘力;文化金門·創意生活-金門玩美生活節登場;舉辦「世界閩南文化節」·發揚閩南文化;藝百年饗和平藝術季,種類多元目不暇給;國家交響樂演奏,一新聽眾耳目等。
而為因應影視行銷潮流趨勢,文化局也大力邀請並補助來金拍攝影片,成果相當豐碩,諸如:影視補助全面上路·金門美景萬眾矚目;戀戀金門微電影,金門魅力最吸睛;金馬影展到金門,五十年華影史回顧;兩岸三地導演齊聚,推動金門「影」響力;少年PI金門熱映,觀眾HI場場爆滿;賽德克巴萊、10+10影展,鄉親大開眼界。
種類多元且大量豐富的動靜態藝文展演活動,讓金門民眾得以享有和台灣一樣的聽覺視覺藝文饗宴,而文化局積極扮演兩岸文化交流橋樑的角色,也顯示金門立足本土走出島地的決心,不僅提供金門藝術家前進閩台、大陸地區更多的展出機會,也促進兩岸文化人士的交流與情誼。(上)
深耕:出版閱讀推廣
文學反映生活,是文化的重要內涵,出版則是文化的積累結晶,是文化傳承保存的推手。
為了重塑文化金門、文學黃金島的人文願景,文化局以發展現代文學著手,先行推出金門作家作品集,以「金門文學」叢刊匯集成冊,計三大輯共三十本,呈現海內外三十位金門縣作家的作品集。
近年來,以題材為收集項目的「金門作家選集」,係以文類結集成冊,網羅金門籍作家作品成為專書,也是新出版的文學書,以金門歷史發展為經,庶民生活為緯,邀請專人撰寫的「金門歷史小說故事集」,以三階段寫作歷程,各出版「小說卷」、「故事卷」,以不同的歷史題材呈現金門的文學書寫,出版「世紀金門.百年輝煌」 (上、下兩冊)、「金門建縣百年歷史風華」專書與影片,以及唐蕙韻編著「金門城邱家文書」、寒玉著「用青春見證歷史: 金門八二三榮民的故事」、葉鈞培、許志仁、莊唐義著「金門海神信仰醮慶暨糊紙工藝調查實錄」等,而「金門文藝」雙月刊的復刊,再度以文學為金門發聲,當中開闢「酒鄉之歌」、「仙洲地圖」、「浯島雅集」、「藝文跫音」等專欄,內容與金門相關的文學作品,與已逾六十年的浯江副刊相互輝映,成為發揚金門文學道地的創作園地。
爭取離島基金補助,連續出版開門小說、散文、口述歷史系列,如:吳鈞堯-遺神、楊樹清-阿背、黃克全-鏡深、翁國鈞-睡山、林靈-大洋裙女孩、周志強-放流在尖石溪上、顏艾琳與方群主編-以火?造-金門詩選(戰爭卷)、以風雕塑-金門詩選 (風景卷))、李福井總編纂金門百年庶民列傳等,藉由小說與散文等專書出版,鼓勵並培養文學作家,投入金門文學園地的耕耘;其次,有鑑於文學不能斷層,為培養後起之秀,鼓勵在地青年寫作風氣,文化局連續推出幾屆「金門文藝研習營」、「兒童文學研習營」、「民間文學研習營」等活動,以及與聯合文學合辦「金門文學營」等文學活動,受到金門地區文友的熱烈迴響。
除文學專書之外,為讓出版更多元化,也為了讓各年齡層都能有屬於自己的閱讀文本,文化局與台灣知名兒童出版社提案合作,多年來陸續發行「金門兒童繪本」,包括:來金門做客、阿金的菜刀、水獺找新家、黃花娘的姑婆情、老房子說故事、三位樹朋友、我要獻上一朵花、遊行到哪裡等,以地區歷史發展為創作背景的金門童話,開啟金門文學創作出版領域,也為金門文學園地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
另外,文化局也連年策辦浯島文學獎徵文活動,以金門為書寫題材的徵文活動,為金門開拓文學地景,增添不少文壇新綠。
除了文學出版與寫作推廣,文化局也提倡地方研究,擬訂地方文獻補助出版措施,獎助文友出版金門相關的文學文史作品,豐富金門出版內容;相繼推出「金門學學術研討會」、「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為金門在地研究者提供發表的平台,輔導金門學研究會、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金門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等地方文史協會,為地方研究貢獻良多。
結果:文化出版搶眼
金門縣文化局成立的時間不算長,但已出版四、五百本以上的地方文史與文學書籍,出版量冠於全國各縣市,每月平均二至三本的出書量,觸角甚至延伸到有聲童書,所出版的書刊屢獲出版大獎,不僅獲得國家級出版獎(是唯一連三屆得獎的政府單位),也受到各項世界級書展(法蘭克福書展、波隆那書展)肯定。
金門縣文化局出版品出版量大、種類多元、質量甚高,深受各界肯定。出版量大方面,主要源自於金門縣政府及金門縣文化局的大量財政挹注,除了有計畫翻印出版系列即將散失的古冊、金門先賢著作外,金門縣文化局也廣開大門,接受各項專書出版提案申請,每年也獎助碩博士論文出書、贊助地方文獻出版,除一圓大家的出書夢,也讓地方文化得以傳承。
種類多元方面,出版範圍從古到今,從翻印到創新,成人、小孩各有所適。所以不論是「金門文史叢書系列」、「金門古書新譯叢書系列」、「金門文學」叢刊,或是個人文學集、鄉土文化錄等,有文學叢書、民俗文化、生態書寫,亦有地方俚語、戰役史蹟、天文地理等。除了有適合大人閱讀的書刊,也致力於兒童繪本的出版。
文化局的出版品,更頻頻獲獎,質量甚高,獲獎包括:「來金門做客」兒童繪本,榮獲2004年台北市好書大家讀「第48梯次好書大家讀」推薦肯定,及2004年兒童好書金龍獎;「阿金的菜刀」兒童繪本,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第26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更代表國家參加義大利波隆那兒童國際書展;「水獺找新家」兒童繪本,榮獲2006年「台北市好書大家讀第52梯次好書大家讀入選」;「故事說金門」故事有聲書,榮獲「台灣2007 年出版TOP 100 」 代表圖書,及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第30梯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黃花娘的姑婆情」兒童繪本、「水獺找新家」兩書,入圍「2008年優良政府出版品」; 「老房子說故事」榮獲行政院研考會薦選,代表國家參加97年10月15日至19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2008法蘭克福國際書展」,2009李福井著「他們怎麼說歷史」,獲第一屆國家出版獎入選獎;2011年7月8日,「三位樹朋友」一書獲第三屆國家出版獎入選獎項;2012年2月,「金門百年庶民列傳」、「我要獻上一朵花」繪本,入選「臺灣出版Top100-2011代表性圖書」。
國史館台灣文獻獎:2009年李福井以「他們怎麼說歷史」,獲國史館台灣文獻獎,另「103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得獎名單揭曉,金門縣文化局又有「東沙聚落與傳統民居建築之元素」、「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金門風獅爺、新郎燈及剪黏調查實錄」、「金門戰地文化實錄」、「金門申遺軍事遺跡潛力點:九宮坑道、翟山坑道、獅山砲陣地」等五種叢書脫穎而出,繼前年、去年之後,三度登上金榜,寫下甚為難得的連年得獎紀錄。
這次得獎的五本優良著作,分別是王建成-「東沙聚落與傳統民居建築之元素」,獲得學術性書刊第三名;李秀秀、陳書毅-「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獲得學術性書刊第三名;楊天厚、楊易淳-「金門風獅爺、新郎燈及剪黏調查實錄」,獲選為學術性書刊第六名。黃振良、唐振瑜-「金門戰地文化實錄」,獲推廣性書刊第六名;簡雪玲-「金門申遺軍事遺跡潛力點:九宮坑道、翟山坑道、獅山砲陣地」,獲推廣性書刊第六名。
而為了行銷這些出版品,金門縣文化局,採全方位、多元化與多樣性的方式進行,無論是台灣市場、海外市場、大陸市場,乃至實體書店、網路書店、劃撥郵購都是其推廣的管道與努力的方向。所以讀者可以在福州閩台書城金門圖書專櫃、臺灣中山北路捷運街,乃至是唐山書店、五南文化廣場、國家書店等地看到金門縣文化局出版的書籍,也可以透過劃撥郵購相關出版品,金門各旅遊景點及機場、碼頭的服務台亦可見到相關出版品的身影。
金門縣文化局也精心安排參與國內外各大書展,全力行銷金門文化,舉辦寶寶爬行閱讀起步、親子共讀等活動,讓閱讀風氣從根紮起,舉行「仙洲、戰地、曙光,金門馬祖文學特展」,為文學發展做註腳。文化局希望國內外讀者民眾,能透過每年精心出品的書刊,充份瞭解金門文化之美,不論在海峽兩岸各大小書展,都能看到這些可貴的成果。
結語
金門縣文化局成立十周年來,在全體同仁與文化志工、鄉親的支持協助下,文化建設從無到有,文化活動由冷到熱,這些成果都是鄉親民眾共同累積而成。文化建設源遠流長,需要長期耕耘,文化工作任重道遠,有賴持續推動,文化局願意以島鄉文化的火車頭角色,以身作則,帶引大家,一起為金門地區的文化工作奉獻心力,為金門文化傳承保存擔任推手。(金門縣文化局局長)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