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廟前廣場的棒球賽

發布日期:
作者: 徐夢陽。
點閱率:527

 我喜歡打棒球,小時候打軟式棒球,長大之後改打壘球,有空也會去棒壘練習場打打130公里以上的速球過過打球的乾癮。身為團體運動的棒球,一個人打除了丟牆壁練接球之外,至少需要兩人以上才能進行傳接練習,所幸,小時候的玩伴正好都喜歡這項運動,回憶起來,童年真的少不了棒球。
小時候,我跟兒時的玩伴最常遊玩的場所便是廟前跟隔著馬路的廟方空地,除了玩捉迷藏與踢罐子之外,在職棒盛行後,大家最喜歡的活動便是打棒球,會開始打是因為鄰居的大哥教導。那塊隔著馬路的空地大概只有三分之二的籃球場大,但廟方的鐵皮屋與兩側的牆壁剛好形成一個小型的方形棒球場。
還記得剛開始只有幾個朋友有手套,他們的家境都不錯,卻也不小氣,都會提供球具與球給大家一起玩。大家會覺得,棒球一定要雙方有九個人才能打,但在這個場地,除了攻方的打擊手之外,最多只能容納投手、一壘手、二壘手、游擊手、三壘手而已,有時人少,五、六個人來打,還得充當對手的守備員支援。
最為有趣的事,是當初職棒盛行,出現許多具有特色的球員,如假日飛刀手陳義信、屠龍手陳憲章、阿草謝長亨等人,還有一些打擊者,如路易士、黃俊傑等人,幾乎每個人都會去模仿球員的動作,還有人上場時就自稱是某位球員,分別做出拉弓箭、下勾球、搖棒子與屁股等動作,模仿的神情與動作真的很像,十分逗趣。
在球場上,大家都是很想展現自我與對棒球的熱愛,所以,當球棒打壞時,就隨意拿著附近的木棒來打擊;手套壞了,就直接用徒手接球;下雨了,還是堅持比完球賽,但有時候不免為了好球帶或是守備的判決產生口角,甚至打架,不過吵完、打完後,隔天下課還是乖乖的到球場報到,好像沒發生過那件事似的。
大家最喜歡的位置就是投手,因為當投手風光,最有表現與對決的機會,猶記得,有一次難忘的球賽,我當時跟堂哥學習投變化球,苦練許久,沒想到當天投球時的我狀況極好,居然投了場「完全比賽」,令我十分開心,但過一個禮拜,朋友們就破解球路,紛紛把球打出全壘打牆外(鐵皮屋上),所謂「囂張沒落魄的久」。
多年後,這個廣場被重新規劃,成為廟方的儲藏區域,那個球場也就隨之消失了,每當走到廟前,總會想起那塊有著大家過去青春的棒球場,雖然並不是實際上在真正的球場比賽,但卻帶給我與鄰居們童年時的最好回憶。
現在,與他們吃飯時,總會提起過去的往事,大家還記憶猶新許多場經典比賽,也許,棒球聯繫了我們的心,也回憶起我們當年的熱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