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建物及綠生活考察記
許久未出遠門,這次訪日──考察之旅,心理又是欣喜但又有一點兒壓力,興奮的是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是如何保留自己的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且成功登入世界遺產的寶貴經驗,壓力來自於肩負重大任務,「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想必每位考察團成員也有類似的心境。
其實日本距離台灣很近,他的國界離我們台灣本島太近了,當飛機離開台灣海峽時就能鳥瞰那一串長長的島鏈,星羅棋布在環太平洋西岸上,那是琉球群島古稱琉球國。當自己身處在汪洋大海及無盡天際時才懂得謙卑的面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地球。
金澤市的市民藝術村是我們首站參訪之地,也是我此行很想一窺全貌之處。從校長退休的藝術村長講了一句讓我很感動的話,那就是「希望你們下次來時,不要以參觀者來看藝術村,而能留下來參與並享受藝術村的各項活動」,這就是藝術即生活的最佳詮釋。整個藝術村建物面積不多,但留下大片空曠的草地給人一種閒散空靈的感覺,但這也是市民最容易親近與運用的場域,除了可以同時容納成千上萬的人,避難處所外,也可以用來觀看年節煙火表演,更可以躺下來欣賞那令人眼花撩亂,數也數不清的星星,這就是他們令人稱羨的綠生活。
日本金澤市的兼六園,是我唯一舊地重遊的人造園林,記得第一次遊日已是多年前的深秋時節,楓樹如火般地矗立在園林的各角落,然此次重遊雖已入秋但綠葉還來不及染紅,因此景色全然不同,但經金大林老師的講解後卻有另一番體會,而個人已經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最後還是見山是山的意境中,真正體悟到中國園林之美的最高境界。而當我看見那道利用湖泊水位的高低差而產生的自然噴泉時,著實讓我深深的感動並欽佩先賢們的偉大智慧。
白川鄉合掌村是我們另一重點參訪地,也是申登世遺非常成功的案例,白天參訪之後,晚上馬不停蹄地與當地社區幹部聚會,也是一場氣氛非常棒的交流活動,比較可惜的是行程緊迫,沒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無形文化資產,如即興表演或影片介紹,屬於地域性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活動。明年度如果有舉辦類似的交流活動時,希望也能邀請我們戲曲或南管老師傅同行,在雙方交流時能即興表演,這將會是一場精彩可期的聚會活動。
想起我們夜裡拜會合掌村社區的幹部時,是摸黑抵達現場,這讓我回想起金門在軍管時期,家家戶戶燈火管制,走出家門必須攜帶手電筒,雖然不便但形勢所逼不得不為,但他們為何要強迫自己如此不便呢? 即使晚上有黑熊出沒也沒有改變他們的想法,加強路燈照明以策安全呢? 但他們的眼光是長遠的,熊的出沒是短時間的,也許是在森林裡食物不足才會到有人群的地方覓食,但路燈照明增加就會影響生態及生活品質,可能因為有光害星星也看不見了,夜晚外出的人不多,路燈照明大開整夜,還是節省一些電力吧!節能減碳不也是大家應該盡點力來做的嗎? 我們金門是不是要求方便太過了,無形中浪費很多資源呢?而且這些資源百分百還是依賴進口的。
參訪過白川鄉後,下一站就是高山市。高山市給我印象最深應該是「櫻山八幡宮」,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宮廟」 ,看那建物構造非常莊嚴、神聖,富有中國唐代風格,整座宮廟以木結構為主,而且取自當地木材製成,其製造技術應該有沿襲幾百年的歷史,宮廟內沒有安置任何神像,也就是佛家所說「佛在心中」吧,以簡單的祭拜儀式取代我們傳統習俗的祭獻豬、羊、■品等要來得簡單及環保。我們金門以燒金紙多寡來評斷對神明與祖先的敬意,其實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高山市傳統造物群,家家戶戶門前有清澈的山泉水流過,住戶以這些大自然給的水資源用來澆灌自己種植的花草樹林,這不只是純粹的運用資源的問題,而且融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綠生活美學概念了。
妻籠宿是日本最早列入傳統建築物群保存地區,此地是江戶時代, 連接江戶與京都的中山古道重要驛站。最早提出保存運動的靈魂人物-(小林俊彥)老先生,當我們的考察團尋訪完整條傳統街區後,抵達他們的辦公會所聽取老人家那宏亮的簡報聲中,以諄諄善誘的口吻提醒我們說「對文化的保存,如果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保存的工作不僅是建造物本身,其中還包含了歷史文化的傳承,環境美學的融入及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觀念,這些都是影響文化資產(物質與非物質)保護的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聽完簡報再回到遊覽車街區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但看到從家家戶戶門口的綠美化到將電線桿移出保存範圍區外,並作配合環境的顏色塗裝美化,從這裏的觀察與分析我才真正體悟到他所說的每一句話。
龜山市關宿是此行最後一個參訪的地點,那裏有金大美吟老師的多年好友要見面,所以每位團員內心都有一份特殊的朋友與朋友關係,總覺得親切與溫馨並陳,有種說不出的「緣」留在彼此的心目中。
「關宿」按中文的字義,應該是一個富有戰略價值並能留宿的地方,向東走是名古屋,向西至京都,也是日本主要的驛站之一,自古往來客商雲集,目前保存的傳統街區只占市區一小部分,卻也是帶來觀光人潮的主因,尤其這條舊街區的居民更以保有此傳統建造的環境為榮,甚至為了要讓居民能有機會一窺這整條街區的面貌,而在街區銜接的一處空地上蓋起眺觀亭,以欣賞自己住家環境的美景,這就是綠生活樂活的想法,善待自己,並留一點空間可以分享及駐足的地方。
走筆至此,我們好似要完成這趟學習之旅,但內心其實有很多的感受,一個如此鄰近的國家,同樣接受中國儒家與佛教思想的影響,一樣也是以民主方式走向開放進步的國度,但我們在觀念上為何落差如此懸殊且金門尤甚,問題可能出在教育上吧,我們上一代處在烽火歲月中,沒有教育機會外,更沒有安全感,以選舉為主軸的政治文化,要有建設、要有業績、更要傾聽民意當然最重要,所以戶外都要鋪石頭磚,路燈要開到天明,這樣老人家才不會跌倒,生命才有保障,而且自己也不用花錢,老房子要整修,當然要全部蓋新的才有面子,祖宗留下來的太老舊了,無法光宗耀祖,那就全拆蓋新的,反正政府都補助,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在老一代裡。但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他們卻非常的執著與虔誠,也許是佛道教與敬祖思想的影響,讓他們對文化認知有雙重標準,這也許需要走出孤島面對外在的世界,認識不同文化及世界的普世價值,如此我們才能改變現實的環境,身為離島的金門才有可能真正起飛並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