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吳寶春演講
最近聽的演講,就屬吳寶春師父的這一場最深得我心,也最棒了!
看到吳師父時,吸引我的不是他的臉,不是他的身材,而是他腳底下穿的那雙黑色球鞋,因為我也愛穿那款鞋子,所以認定他是跟我同好,光憑這點喜歡,而讓我莫名的全神貫注這場演講。
吳師父出生於屏東鄉下,學歷不高,只有國中畢業。但是,他卻靠他堅強的鬥志,不服輸的精神,將做麵包做到世界第一,其學習精神真是令人感佩。在整場演講中,他將他人生的血淚奮鬥,化成為詼諧、逗趣且激勵人心的話語,使台下的我們更能夠感同身受。
吳師父說:「他家有八個小孩,他跟她大姊相差二十二歲,因為家貧,父親給當時的「老芋仔」借了貳萬元,無力償還,而把大姊許配給他。」當大姊第一個小孩出世時,吳師父的媽媽尚未懷吳寶春,等於吳師父都還未出生時,就做了舅舅。他說:「他讀國中時都考110分。」原來是考0分,通常老師在0的下面會畫二條線,倒轉過來剛好是110分。家境貧困及母親的辛勞是他想要成功的動力,第一次有強烈出人頭地的念頭,是就讀國中時有一次生病沒錢看醫生,媽媽向鄰居去借了伍佰元,他認為他母親每天這樣辛苦賺錢,為何家裡連伍佰元都籌不出來。因此,國中畢業後放棄繼續升學,開始出社會賺錢,賺六仟元給家裡四仟元,賺壹萬元給家裡八仟元,永遠只留二仟元在身上。當時還只是麵包學徒,每月只有兩天假期,放假時,睡在中正紀念堂的水泥椅,半夜睡著冷醒,哭了。等到做麵包做到成名時,總統召見他,他在府中遙望著中正紀念堂,想著當時還是十七歲的吳寶春,身體蜷縮著,睡在水泥椅上……。當兵時碰到大學生的室友,二十歲開始識字,他開始認為學習才能改變命運,他看到一本雜誌說:「創造三贏雙贏還不夠,要創造共好,因為共好時的自己才是大贏家。」為了練習上台講話的膽量,他在朋友的結婚慶典上,靠著喝酒壯膽,上台唱歌練習膽量。與同事到日本受訓時,第一次吃到好吃的法國麵包,那麵包吃在嘴裡「會回甘」,平生第一次吃到這麼好吃的法國麵包,皮酥內Q,竟然是在異鄉的日本。因此,他回國後不斷反覆練習了三年,仍做不出那種味道,但已經慢慢累積出經驗。三十歲時在台中,開始與友人做不同於傳統的創意麵包,為了讓自己有所精進,為了看懂日本人的食譜,自己自掏腰包,學了二年的日語。為了得到世界第一的比賽,他每天練習十幾個小時,當時的他已經做得瘦到不行,但他的信念是「一定要贏」,一定要「做到最好」,「不是想要而已」,「而是一定要」。聽到這裡突然覺得這是怎樣大的決心,讓一個人拚到好似連命都可以不要了,就只是為了一個單純的信念:「我要成功,我要出人頭地。」真符合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果然,在2010年的麵包大賽中,吳師父脫穎而出,得到麵包界的最高榮耀「世界第一」。這榮譽,真可謂得來不易,實至名歸。
英雄不怕出生低,從一位目不識丁的鄉下小孩子,靠著自身的努力,不斷學習,做麵包拚到世界第一。他說:「他不是天生愛做麵包,只是環境逼迫,既然選擇做了麵包師父,就要做到最好。」更喜歡他說:「我若是修車的工人,我現修的車子,也會是F1。」所以,他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的那一個。俗云:「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不要成功,存乎一己之信念。我只是平凡人,沒有他那麼大成功的慾望,但他的學習及拚命的精神卻是值得我效法。最後他說:「冠軍只是當下,學習才是永遠。」這是怎樣豁達的人生態度,隨時隨地,都將自己歸零,將自己變成為永遠吸不飽水的海棉,我想,每個成功者的背後,若不是有富爸爸,富爺爺,只能靠自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