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在中國的詩人,以月亮作為題材的詩歌,不勝枚舉。如果沒了月亮,中國千百年來的詩歌集,將如沒了月色的夜,是黯淡的,是孤寂的。中國的詩人將月亮的圓缺及月色意度成思鄉之情、或當時的心境、或情愫的表達、或是人們離合的象徵、或嘆歲月如流水。因此,千古以來,中國人將月亮當作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詩人讓月亮變得美麗。而在西洋,月亮似乎被看作是不祥之物,故沒有了賞月的習慣。
中國的詩人看見月亮,就會想起故鄉,因為月亮原本是既照著遊子,同時也正在照著自己的故鄉的,詩人滿懷思鄉之情自然會乘著月光的翅膀,飛回到日夜思念的故鄉。最具代表就是李白的《靜夜思》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正因為典型的表現了這種心理,而才能成為千百年來深受中國所有遊子喜愛的絕唱。再者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都表現了月亮與遊子之間和遊子與故鄉之間所引起的象徵性的聯結作用。
黃山谷的登快閣詩云:「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雲天渺渺,千山遠大,景象如夢,在心靈深處,有一道如同月色分明的澄澈之智慧。這個智慧亙古以來即在教導中國人,應處處克己自勵,敦厚待人,勤苦不息,進而建立一個恬澹寧靜的優美心靈。其心靈應如月之明淨,在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諸多象徵裡,領悟自己內在生命的創造力之豐富,進而參與造化過程,肯定生命價值。詩人以皎潔無暇的明月,勸導世人的人心應如明月之純潔,為人光明,做事磊落。
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綿綿天山,萬里長風,塞上荒漠,廣袤無垠,惟蒼茫的雲海之間,卻孤懸明月一輪,普照莽莽大地,盡管光陰如水流,滄海桑田,大地上的人們,其生命亦如激流,滔滔奔馳,永無息止。宇宙萬象,森然羅列,大千世界,熙熙攘攘,處處呈現活潑的生命。如德國大詩人歌德(goethe)讚頌:「不論大小星辰,萬事萬物,皆充滿了生機。妙涵逸趣,洋溢出生命的歡欣!」沒了孤懸的明月,何來璀璨的月空?又何來美麗的人間世?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云:「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明月皎皎,水天一色。江水長流,明月依舊,人生卻變化無窮,以永恆的明月及滔滔的江水對照人類生命的短暫,詩人希望在這個偉大而嚴肅的「生命之流」裡,深刻體悟歲月的短暫及無情的消逝。進而,期待著每一個人能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有著輝煌的創造。
曹子建吟:「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憂嘆有餘哀。」秋風蕭瑟,明月流光,徘徊高樓,見飛鳥各自南北,此不正是一個「悲」的寫照,「愁」的描畫嗎?
唐詩人王摩詰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空山落花,夜月驚鳥,這是詩人借花的飄落,讓原本寧靜的山谷不平靜,又借月的出現而驚動山上的鳥,讓原本沉睡的鳥因月亮的出現而驚醒而高飛,看似寫花與鳥的動,其實背後托出「靜」的意境的表達,其意境的高遠,虛靜的情趣,曠淡的心靈,清透的神韻;進而體會出在冥心妙悟,情境融合,物我兩忘之中,顯出宇宙天地間一片生生不息的化機。如果當時沒了月色,何以能看到花落?又如何能領悟天地的永恆?
石曼卿詩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借蒼天有情,明月有形,喻萬物之靈的人類豈能無情?人世間許多悲歡愉戚,無非是至情至性的表達。
每一個詩人對於月亮如同其他自然景物的詮釋各領風騷,比如中國詩人在表現愛的時候,常常會寫那麼一點曾與戀人有關的自然景物,通過景物依舊與戀人消失的對照含蓄地表達他們對於愛情脆弱易逝之本質的認識。又比如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便是一道這樣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人去年見過一位可愛的女子,她的臉龐被桃花襯托得很是美麗;可是今年那可愛的女子卻不在那兒,只有桃花還依舊在春風中吐豔。戀情的轉瞬即逝既至還比不上一向被人們看作是脆弱之象徵的桃花,這似乎是對詩人的一個嘲諷。
趙嘏的『江樓感舊』也是一首這樣的詩:「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詩人眼中的風景依稀與去年相同,但是那去年一同賞月的人兒,今天卻始終沒有出現。風景的依舊與戀人的消失,同樣造成了一種令人感傷的對比。
歐陽修(一說朱淑真)『生查子』詞也表現了類似的對比:「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如果我們說我們的詩歌文化是以月亮為主角,大家都在以它為主或寫故事,或是寫愛情,或寫心情,或寫離愁,或寫傷感,或寫思鄉;每個年代在不同的時空背景裡,月亮給了多少詩人無限的元素,將中國的詩歌可以揮灑得如此璀璨多姿,難怪中國人如此偏愛月夜之美,縱使月圓月缺,在中國人心中依舊是最讓人遐思的。
閏九月的月,依舊皓白,月落之後,明天太陽又起,周而復始,不見人們珍惜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卻看見世間有太多的爭權奪利,人類基本的禮義已不復見矣。一般凡人都惶恐於眼前的利益和無知的迷惘之中,卻讓短暫的歲月無聲的流失。再見明月,一樣明潔,生命又讓明月繼續當主角,任誰都無法替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