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情緣
名字這回事呢,是這麼著的!打從娘胎呱呱落地起,一段與名相戀的情緣也隨之展開,而初萌的塵緣也決定了未來別人呼喊我的直接依據。聽說人的一輩子只能改二次名兒,所以當父母為孩子取的正名想必當時皆賦以寬闊浩瀚與對生命無限的愛與期待,盼著、望著還窩在襁褓裡的心肝寶貝,未來有朝一日能夠成龍、成鳳。如此的恩情萬重,該是孩子佐以一世的珍惜去報答的,而我呢偏偏就是如此的因緣巧合,怕是親愛的父親數十年前的一時未察吧!硬是把對我的望鳳之情,在名字這回事上偏了些彎。
仔細想來,這中國字也真是奧妙,而老祖宗的智慧更是令人讚嘆。一個字縱使半邊寫法相同,只消換了個部首這諭意可能就天差地遠,無一相同。記得當我還舒適的膩在母親懷中,用極貪婪的渴望不斷吸吮母親的生命之液時,父親也就開始為我的取名而慎重其事,據說當時還找了好幾個老師算了命盤,終於選了一個最中意的稱謂,打算自此而後當做這個女娃兒在塵世間人際溝通的代名詞。想必當時父親是開心過了頭吧,致一時疏忽未察戶政人員的手誤,而讓這個巧合一直延續了好些年…
「需」這個字,加了人字旁即成偉大思想的「儒」家;加了心字旁卻頓成了「懦」夫的懦;而即便什麼都不加,需這個文字卻依舊能夠單獨撐起一片天。無限的「需求」、無盡的「需要」想必是父母與孩子註定一輩子的牽掛與孩子身體裡奔流的那股永世永生的塵緣吧!而相信這巧合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碰上,算是生命裡的一段序曲,帶著這奇緣一直攜著直到小學三年級才讓導師無意間發現。原來吶!見儒不是「儒」,而是「懦」字相隨。不禁讓我懷疑,究竟是大家口中的那個名兒是我呢?抑是戶口名簿上的那三個字稱謂才真是我?我是誰?誰又是我?在依法有據登記上的那「代名詞」,原來才是身分的真正憑據。
慈愛的母親為了這事兒一度很不諒解父親,原因出在從小我就體質羸弱,一路以來大小病總不斷,為此真不知讓父母憂了幾回心、多紋了幾道皺痕嵌在眉間。而自揭開了這件錯誤後,母親似乎為一直以來女兒的體弱找到了宣洩的出口,一邊抱怨著父親的粗心、一邊懊惱著自身的不察,竟然在歲月咻忽而過的9個年頭,才被外人殘酷的揭露出來。結果呢?想當然耳,立馬又為女兒改了名,一心盼著大小病不斷的藥罐子體質,能夠從此不再相隨……
走在歲月的這條長廊裡,總是諦聽著生命的美麗與哀愁,回首過去父母對我的殷殷期盼,彷彿像陽光一樣照射且包圍我的內心,讓我縱使偶爾哀傷與碰上挫折,也能夠很快地在親情遍灑的暖洋間釋放陰霾。而這段生命的插曲,如今也已飛逝了年歲30有餘,一路相伴的名字成了對父親思念的劇情片段,爾後每當有人喚我姓名,總會憶起30多年前的這段偶緣,每當回到娘家,望向那早被白色煙霧薰得泛黃的牆上啊,一雙對女兒慈愛的眼神彷彿又從照片框中透傳了出來。
我親愛的父親,我那曾經劍眉英目的英颯男子,如今安在?許多年前我所挽留不住的,如此也只能憑藉著永恆的思念去慢慢拾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