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淚蒼天共念君─悼「印尼華文文壇開荒牛」黃東平
一世清貧 剛折不屈 無言大地同垂淚
畢生操守 秉筆直書 有淚蒼天共念君
----蕭成(中國)
七十年代末初晤黃東平
星期六早上,打開智能手機,驚悉印華作家黃東平經已去世,享年91歲。之後我嘗試打去印尼梭羅,屢試不果,才放下聽筒不到數秒鐘,電話聲響,聽筒裏黃太太哽咽地說:「東平昨晚7點多走了……」
我早已有心理準備,卻不知道該說什麼!相隔數千里,我能幫什麼呢?「節哀順變」、「您多保重」,我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安慰的話語了!
初晤黃東平是在1979年10月下旬的一個傍晚,我在當時的女友,現在的太太維維陪同下,穿街走巷,來到雅加達唐人區的一間荷蘭式舊排屋,拜見這位以《七洲洋外》聞名遐邇的印尼華文作家。那年,他大概50餘歲,戴著深厚的眼鏡,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簡樸、忠厚、慈祥。我和他開始通訊是在1978年初,他經詩人杜紅介紹,投稿給我主編的刊物,因而時有書信往來。
那回,我在雅加達小住七天,由於距離他家不遠,我三次去拜訪這位金門籍鄉親;尤其在返星前夕,拜訪他時,他正收到香港寄來的另一本小說集《赤道線上》的封面設計。他那時好高興,並說出版後會請出版社直接從香港郵寄一本給我。不久,我便收到這本厚達近800頁的鉅著。
認識他之前,我已經拜讀他著名的《七洲洋外》小說集,它是長篇小說《僑歌》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說生動地反映了昔日南洋華僑社會的生活圖景,是一部華僑的血淚史和鬥爭史。當時看了很震撼,可惜的是一度傳出中國方面有意製作這部電視連續劇,但最終也成泡影,無疑是黃東平心中的一大缺憾!
翌年3月23日,我在雅加達與維維舉行婚禮,黃東平前來祝賀,另兩位文友是柔密歐‧鄭與女詩人茜茜麗亞。那時,我只認識這三位印華文友! 十多年後,柔密歐‧鄭在1995年乘著詩的翅膀高飛,而今,黃東平也走了!兩人都為印華文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惜的是,柔密歐·鄭沒能看到華文解禁、印華文藝重生,否則,他也會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出現!
1981年3月11日,配合新加坡文藝研究會(文藝協會前身)成立而舉行的「國際文學座談會」,邀請了白先勇、瘂弦、劉以鬯、方北方、黃東平等知名作家為嘉賓。黃東平雖然在會上出現了,卻以他所處的特殊環境為理由,不想上台演講。他也不下榻大會安排的大酒店,而是事先訂了在麥波申附近的旅館。這之後,那幾天他參加各類節目的來往交通,以及他後來到新加坡醫治眼疾,「從代找寄宿處,直到接洽和送進醫院、接待出院,以至代提行李,送到宿舍等等,無一不是他寒川君……」黃東平在《留在新加坡的情與景》一文裏寫了我如何如何幫他。他也在《香港文學》(1988年第48期)發表了《印華文藝的功臣》,感謝我給予他的種種幫助。其實,這些都是我能力所及的;也或許是我性格使然,一點也不覺得繁瑣和有什麼危險!
國際文學座談會期間,我感覺黃東平和方北方似乎交談互動較多。方北方創作了《馬來亞三部曲》,即《樹大根深》、《枝榮葉茂》、《花飄果墮》,反映了馬來西亞華族發展的歷史,體現了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或許是彼此都身處南洋,有著相同的生活背景,因而惺惺相惜,相識恨晚。
1994年十月,我開始為出版《寒川文藝評論集》而忙碌。金門鄉親翁享祝提供了他的山竹畫為封面,我想到書裏收錄了幾篇與黃東平有關的文章,如《三人行》、《七洲洋外,赤道線上》、《沙漠上的綠洲序》,便致函請他寫序。大約十天後,他寄來了序文,並加上附語:「因我(指黃東平)不曾寫過這種文字,誠恐寫得不得體,殊歉。」他在序文裏也說道,「想再使用一向的慣技『敬謝不敏』是辦不到的,於是我只好第一次,或許也是最後一次硬著頭皮寫出這類頂在卷首的文字了!」
我謝謝他。已故著名詩人力匡也和他一樣,從不為人寫序,但我邀他為1990年拙詩集《銀河系列》動筆時,他欣然答應了。兩位我敬愛的作家都在12月下旬離開人間,這多雨的歲暮,竟是如此愁人!
畢生創作洋洋五百萬言
黃東平創作甚勤,80至90年代,在新加坡各報刊與文學刊物發表了不少作品。其中,更在已故摯友何耀明醫生的推薦下,小說《女傭細蒂》在當時的《南洋商報》連載。此外,在那個華文被禁錮,根本毫無出版華文著作機會與條件的國度,他有幾本作品是以我和謝水霖律師等同窗創辦的非營利團體「島嶼文化社」名譽出版的!坦而言之,李氏基金與藝術總會的贊助費並不多,但他靠著在華人公司做賬的微薄收入,克勤克儉,一心一意要把所寫的文字出版成書。他在1980年五月我再訪椰城時就曾表示,《僑歌》是他的心血結晶,雖然文章的發表與出版機會極其渺茫和艱難,但他還是不願意放棄創作的機會。他只想給海外華裔明白祖先曾在這裏流血淌汗的辛酸史!他不願意放下筆,認為真實地寫下南洋生活面貌是他的使命,他的工作!
黃東平在自傳裏曾說上天賦予他的時日不算短,但他卻不得不把當中的三分之二耗掉了,這耗掉的時日是給商人記賬,寫商業信札。他無可奈何,卻恨生不逢時,因為他身處的是一個華文被禁錮的國家!
我每年總有一兩次陪同妻子回雅加達省親訪友。在黃東平移居泗水之前,每次拜訪他,都會感受他是真正的作家,似乎除了工作、三餐、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埋頭創作。他指出寫作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反映很少有人刻劃的南洋,特別是荷印華僑華人的生活,讓它留存」,這創作目的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裏。
黃東平的勤奮創作精神,獲得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鄉親們的贊賞與支持。2000年初,該會副會長呂世典從雅加達來電談起出版《黃東平全集》的計劃。我當然很高興,但建議另覓地方打字,因為這兒太貴了!呂世典接受了我的建議。2003年,這套蜚聲世界華文文壇的《黃東平文集》(十卷)終於出版了,內收小說、散文、劇本、詩歌等,洋洋五百萬言,數印尼華文文壇,甚至放諸南洋,迄今可說寥寥無幾位作家,能有黃東平如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