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門會館出書紀念金僑先賢
從歷史的角度看,過去兩百年是人類史上至今為止各文明之間交流碰撞最頻密的年代。這當然得歸功工業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科技革命。科技呈幾何速度進步,人類文明之間的碰撞也呈幾何速度發生。
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新加坡就是在這最具有戲劇性的兩百年間建立並繁榮起來的。新加坡的歷史其實就是一代代移民和他們的後代的眼光和努力所譜寫的故事。
新加坡華人移民以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原籍的居多,福建沿海為其中大者,尤其是漳泉兩地。金門屬於漳泉文化圈,根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的研究,近世以來有四次主要的海外移民潮。這四次出洋(也稱「落番」)的前輩們,有許多落葉歸根,回到了金門老家,但其他更多人選擇了落地生根,在本地繁衍生息;他們的後代繼續為本地做出貢獻,同時也不忘回饋故里。
金門先賢在本地的各個時代、各個領域都有代表人物,分布政界、工商界、金融界、文化界、體育界、教育界等幾個主要領域,人才輩出,繁若星漢。他們積極進取,堅忍不拔,誠信為本,樂善好施和獻身社會的精神,至今仍感染、啟迪著今人,其影響範圍遠遠超越金門籍貫後人。
歷史記載著文明的歷程,記載著民族的成長和衰敗和各種起起落落。有鑒於此,新加坡金門會館兩年前決定編纂《金門先賢錄‧新加坡篇》,並於今年3月21日會館成立145周年慶典上正式發布。此書的出版有雙重意義,一是紀念、表彰本地金門先賢,啟迪後人見賢思齊;一是追古撫今,回顧早年社會的動盪不安,朝不保夕,提醒今人不可把國泰民安當為理所當然。創業難,守業更難,為了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每一代人都得付出自己的努力。
《金門先賢錄‧新加坡篇》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個主要部分是本地金門先賢錄,共62篇。編委會翻閱大量文獻,也訪問先賢後人,搜集前人未發現或未記錄的事跡,增補到人物傳記中,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些許歷史空白。
第二個主要部分是附錄,一共有七個。《簡傳列表》收錄了121名金僑先賢,屬於資料不足或者沒有新資料發現的歷史人物。《金門會館大事記》以編年體的形式記錄了新加坡金門會館歷年大事。
《新加坡金門會館歷屆董事名錄》則相對完整地記錄了自1926年以來歷屆董事名單和職務。《鄉團列表》收錄了除金門會館之外的40家本地金僑鄉團組織,重現了早年本地金僑工作、生活、信仰的生動側面,尤其是勞動階層。
江柏煒的《兩座島、一群人》介紹了早年金門籍移民如何促成了新加坡和金門兩地各個層面的社會文化變遷和發展,新加坡歷史研究者呂世聰的《終將他鄉當故鄉》以宏觀歷史為綱,穿插對金僑重要歷史事件、社會和文化現象、以及歷史人物的敘述和解說,對移居新加坡金僑的幾代人作比較,總結出金僑從衣錦還鄉到落地生根的歷史發展規律。
新加坡本是移民社會,早年各民族、各籍貫之間存在或大或小的矛盾,甚至發生過血腥種族暴動。建國50年以來,通過組屋、國民服役、國民教育、種族和諧及移民融合等政策和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兩三代人時間內建立起了「新加坡人」文化和身分認同。但是,畢竟歷史短淺,根基不穩,我們一方面自豪於這個文化和身分認同,另一方面,有時卻對它產生自我困惑和懷疑,尤其在受到外力沖擊的時候。
研究歷史是為了了解現今、掌握現今、服務現今。歷史讓我們知道從何處來,有助我們思考往何處去的問題,有助鞏固「新加坡人」這個文化和身分認同及凝聚力。
作者許振義為新加坡金門會館董事及《金門先賢錄‧新加坡篇》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