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後﹐還有幾個人認識你﹖
在現今這個世代,當我們走在路上隨意找個中國人問他:「你聽過李白這個名字嗎?」答案應該都是:「知道啊!」,有的人甚至還會順口接下去說:「他是個偉大的詩人!」、「他是詩仙!」、「我會背他的床前明月光……」……。是的,一點兒也不用懷疑,李白的知名度實在是太高啦!這位在中國文壇上紅了一千多年的『詩仙李白』稱得上是全方位的文字大師,一塊兒來看看吧!
李白用練達的文字寫謀職信,又憑著他的文才找到一份好差事!聽起來好像很弔詭,不要懷疑,我們繼續往下看!李白才高八斗、恃才傲物,不願意透過傳統考試制度謀官,於是在他34歲那一年(西元734年),撰寫〈與韓荊州書〉,想要透過韓荊州舉薦,挺進仕途。這書信一開頭便強而有力地直接恭維韓荊州,寫下兩句千古留傳的名言。他是這麼寫的──「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讚美韓朝宗謙恭下士、識拔人才。一千多年來,「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已經被現代人轉化使用,譬如:錯失與某高人謀面的機會,我們就會說:「無緣識荊,遺憾之至」。回望此名言之精彩典故,真是亙古奇美啊!
接著,李白就開始毛遂自薦,介紹身家背景、專長、經歷和自己的大格局。「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這其實是李白他寫給韓朝宗的一封自薦信,雖然,當時韓朝宗並沒有推薦他,但這封書信也的確是李白日後名動京師的重要關鍵。
西元742年,大唐天寶元年,42歲的李白終於找到一份好工作囉!唐玄宗親迎朱雀門,賜座七寶床,所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封翰林供奉,飛黃騰達,這全拜他文采雋逸之賜。
李白當真是個文字天才,他可以把文字提煉到非常精純,但又不叫人緊張,讀起他的詩文感覺很自然、字詞的安排又很理所當然,他駕馭文字的能力真叫人打心裡佩服。譬如:
〈長干行〉
「……郎騎竹馬來
遶床弄青梅(『床』指的是『井欄』,圍繞著井欄旋轉奔跑)
同居長干里
兩小無嫌猜……」
這一首詩,真的就非常厲害。上頭引的這四句,把小孩子之間玩耍的童趣,描繪得輕鬆自然而且深刻,孩子們的童年,哪一個不曾披著媽媽的被單假扮王子、公主或者騎士,跨騎著一支竹掃帚當作是騎馬,追過來追過去的玩耍……。詩裡面這個男孩正是這樣,跨騎著竹馬而來,圍繞著井欄旋轉奔跑……。儘管,歡樂無憂的童年歲月,總會在他們快樂的嬉鬧聲中淡出,儘管,李白(西元701─762)離開我們已經一千兩百多年了,但李白生動精純的文字卻是自自然然地流傳下來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兩個意象鮮明的詞句,悄悄進入我們中國人的生活與心靈之中,一千多年來牢牢地種植在你我心田裡。現在,當我們看到身旁的誰和誰是從小一塊兒長大的一對戀人,我們想都不用想,直接從脊椎反射出這麼一句話:他們可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感情深厚呢!這小倆口的婚姻一定幸福美滿。瞧!咱們隨口就能遛出這麼兩句成語來,何其快意呀!
我們緊接著〈長干行〉之後,再來看看李白另外一首五言絕句,除了大人小孩兒都能琅琅上口之外,連國內外學者都對這首詩特別青睞,並且對它作十分深入的研究。這一首偉大的小詩正是〈靜夜思〉。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筆者現在引用的這個版本,是宋代版本,跟我們小時候背誦的明代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兩個字不一樣──第一句:床前「看」月光,第三句:舉頭望「山」月。
據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唐詩三百首》問世前58年,康熙欽定《全唐詩》中的〈靜夜思〉就是與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採取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對〈靜夜思〉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兩處改動,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麼,究竟哪個版本才是李白的原作呢?國內外李白研究小組的學者群提出5個疑點,反覆推敲認為:
1.這首五言絕句〈靜夜思〉短短的四句二十個字裡,同一個名詞「明月」竟然重複出現兩次,分別用在起頭句( 第一句 )與轉折句( 第三句 )裡,這樣直白的用詞與詩架構,似乎無法詮釋詩題:〈靜夜思〉這個「思」字該有的曲折心境,也無法表現因鄉愁引發之輾轉幽思的力道;基於這兩點,相關研究學者們合理的懷疑:詩仙李白的原詩是否被後人誤傳了?
2.從第二句「疑是地上霜」的「疑」字來看,學者們假設:詩中這位旅人應該是因為思鄉而輾轉反側,看著床前那一片白茫茫的地板,已經觀察了好一會兒了,心裡猜疑著是月光嗎?還是天寒地凍、床前的地板上結了一層薄霜呢?
3.學者們比對第一句與第二句的詞性運用,他們認為以李白的才情,決計不可能作這樣奇怪的安排:這第一句沒有動詞可以讓第二句的動詞「疑」字來承續全詩情境的運行,及詩中主人翁內在情緒上的轉折;因此,先大膽假設第一句應該有個動詞,旅人反覆地「看」床前那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並且思想,甚至做各種猜測,往下帶出下一個情境──「疑」是地上霜。這「疑」字同時也可以視作旅人身在異鄉,夜晚心神不寧,缺乏在家時的安全感,而無法安然入睡。如此揣想,讓「疑」字的邊際效用更大,否則此句改為「許」是地上霜、「可」是地上霜,亦無不可。
4.學者們的假設:李白在第一句用了「看」這個動詞,若是成立的話,那麼學者們下一個工作便是探究:「看」字是怎麼變成後來大家傳誦的「明」字的呢?於是他們從文字的結構探源、剖析,發現「看」跟「明」的象形文字很相像。圓圈中間一個小黑點是『日』(太陽在上、彎著手指手掌(在中)、遮在下半部『目』(眼睛的形狀)之上,「以手遮光而目視之」為「看」,而「明」字是圓圈中間一點的『日』(太陽在左)、月在右(『月』與『目』畫起來很像,二者都是彎月型裡面加黑點 ),於是學者們大膽推斷、判讀是「錯簡」的結果,這單字竹片橫豎的方向錯置了。( 以前的字是刻在竹片上,有的是一個單字刻在一個方型小竹片上,將竹片鑽孔,再用麻繩或皮繩將字與字之間穿連起來成一首詩。有的是幾個字、一句或幾句刻在一條細長竹板上,再用繩子在行與行間穿連起來成為一篇文章。繩子一斷,竹簡便散落,必須再重新穿連起來,此時,若遇上粗心大意或學識淺薄的穿製簡冊工人,未能用心仔細考證以求精確,就隨意穿製簡冊,造成前後竹片錯置,與原文便會有所出入,俗稱「錯簡」。)
5.望「山」月之說,乃出於第1個疑點的探究之後,學者們以為:月亮從山邊升起,慢慢兒地往山巔高空挪移,乃在暗示這一位旅人整夜思鄉難以成眠,隨著月亮爬升,夜便漸漸深了。揣想這旅人的家鄉必定是在千山之外,這一晚他隻身在異地、一時半刻無法回家,只能遙望山那一邊的家鄉,才會如此思念故鄉吧?然而,他因為思念故鄉無法安睡,抬頭遠眺山那一邊的家鄉,看山巔的月亮,看著看著,不知不覺鄉愁更濃了。這第三第四句是情境倒裝語法,越是看月亮就越想家,越想家就越往那山外山眺望,因為那是家鄉的方向,結果就整夜憂悶難眠了。
當筆者讀到這樣一份特別的研究文字記載,真是大大地吃驚並且興奮起來,詩仙李白,文字天才李白,就這麼四句二十個字的一首小詩,竟然能夠引發國內外學者如此用心費神地加以研究探討,實在是中國之光。
遙想起杜甫心目中的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以這樣高度誇張的語言,形容詩文藝術無比強大力量的名句,來讚美李白天才橫溢,其創作之大器雄渾,李白確也實至名歸、當之無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