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開門
年前樓上的公寓順利售出,新任屋主準備隔成小間套房,出租給學生或是單身上班族。就在整修接近尾聲時,有一天下樓,我在樓梯間的轉角,看見兩扇象牙白,一般室內常見的木板門並疊在牆上,對於這樣缺乏戰場的士兵,就我來看只是一塊沒有用的笨木板而已。
一般來說,門戶的主要功能首重安全,務求不速之客不能侵門入戶。所以,現代住屋的大門多為金屬製品,幾吋厚的鋼板除了防盜,號稱兼具防火防腐,保養容易等優點。厚重的鋼門像是森嚴可靠的守衛,日日夜夜在屋子的出入口把關,但是畢竟過於笨重,每日開開閤閤總是不便,所以又在大門的一側開設小門,美名為「子母門」,平日家人進出僅開大門,只有必要的時刻才會同時開啟兩門。風水專家引證古書上的說法,說是「夫妻兩扇門,左大換妻,右大孤寡。」不利屋主夫妻的感情。
風水之說是否可信姑且不論,有識之士總是殷殷告誡,再堅實的大門也敵不過有心人,所以我們又在大門前安裝監視器,甚至保全系統,確保滴水不漏,飛不進一隻蒼蠅或蚊子。只是,證諸往日的生活經驗,只要屋主經常不在家,住屋難免遭竊。街巷裡的公寓和透天厝,每隔幾年街坊鄰居總要輪替一次這樣慘痛的經驗,所以這些年我已經看開,反正屋裡沒有值錢的寶物,又常在家,因此早年藏在銀行保險櫃的一些證件,索性取回,置入牛皮袋,擺進收納櫃的底層便算了事。
回到屋裡,閤上門,鐵門的三段鎖自動扣上,這樣巧妙的安排固然安全,但是現代人誰沒忘了鑰匙,讓門擋在屋外的經驗呢?
環視二十幾坪的公寓,心裡不油然升起一個疑問,這麼小小的屋子,除了大門究竟還有多少扇門?細數,兩間臥室兩扇門,貯藏室、廚房、衛浴間、以及後陽台各加一,另外如果客廳通室內陽台的落地窗也算是室內門戶的話,那麼一共七扇門,平均不到四坪的空間便有一扇門阻在面前,擋住去路。不過為了通風,貯藏室的門倒是經年不關,僅在門框上架了伸縮桿,放上兩片半高的門簾阻隔視線,略作遮掩。所以,室內門戶的主要功能不像大門,反而是在保障家人各自的隱私權。
想來有些矛盾,現代人不是極力維護個人隱私嗎,怎麼還要不斷自拍,上臉書打卡,昭告世人自己的容貌外表和行蹤?甚至,不慎讓駭客或是任何有心人等在自己的手機或是個人電腦裡置入後門的木馬程式,竊取自己最重要的資料。
一直以為,現在住屋裡最具風情的門扇就是那兩片,比鄰掀開的門簾。門簾使用的飾布是特別裁製的一塊窗簾布,布色米白,腰身正好印染一塊作舊的紋徽,彷彿搨印自古早時的碑石。門簾的長度正好遮蔽穿透貯藏室空間的視線,不會一眼看穿藏進裡頭的雜物;又能讓人自由進出,毋須掀開簾擺,算是十分便利。
這樣的門簾多少增加一些室內裝飾的古意,因此讓我想起「門」這個漢字的源由。不論甲骨文、金文、小篆或是隸楷書,門這個象形字的造形從古至今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就是兩扇安在門柱上的門板,差別的只是門柱的長短罷了。由此推論,這樣兩門推拉的構築型式至少在3300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定形,直到近代才順應新的住屋型式改成單門的構造。
由漢字及相關的詞彙可以看出,在我們的文化裡多麼注重住屋的大門。例如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裡,由「門」(不含異體字)構成的詞彙和成語就有923個,以「門」為部首的常用漢字也有60個字之多(不含已經罕見不流通的字)。難怪古代人們最重視門第和門面,講求門當戶對,才能諸事圓滿。
現在,住屋處的不鏽鋼門早已不復當年光可鑒人的模樣,任人走過也不會多看它一眼。即便是我,到了家門口也只是掏出鑰匙,旋開三段鎖,拉開鐵門,再扭開裡頭的木門,邁步,進屋,一切動作不經大腦,幾秒內自動完成,迅速確實可靠。
以現代人繁忙的生活節奏來看,想來我們的生活或許就在不斷開門、關門和過門的動作中來循環。從臥室的房門、住屋的大門、車門、電梯門、自己的辦公室、別人的辦公室、以及各個會議處所、甚或餐廳和化妝室,林林總總各色各樣的門擺在我們的面前,分別於不同時時空,因應各種需要,或開或閤。有誰數過,我們一天要開關多少次門?所幸,大腦的運轉機制已經完全自動化,要之現在有了各種型式的自動門,才不會總是感覺處處碰壁,像是我看日劇時對日本人住屋產生的刻板印象。
曾經幻想,如果自己一人居住一層公寓,那麼一定要打掉所有不必要的隔間牆,還原所有的空間,變回一個大房間,再也沒有臥室、嬰兒房、客房、書房、餐廳、廚房、或是衛浴間等生活空間的區分,就是單單純純一個大房間,以地板的材質和顏色,以及裝上滑輪的矮櫃來界定不同的生活機能。沒有多餘的門牆限制身軀肢體的延展,游走其間盡是自由的陽光、空氣和音樂,回家時我在大門口喊一聲:「芝麻開門!」便可以將所有惱人的事情留在大門外。當然,這樣的空間設計並非我獨創,印象中已經有人這麼做了,但不知住在這樣的「大」房間,感覺如何?
且容我,再說一聲:「芝麻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