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可以和她不一樣

發布日期:
作者: 林秀蘭。
點閱率:439

小時候,媽媽常很愧疚的對我說:「家中就是你和么弟長得最瘦小,是沒有足夠母奶和食物餵你們。」但曾在一本書中看過:「三十歲以前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三十歲以後的身體,就要自己去負責。」以前這些話,聽起來雖「淺顯易懂」,但對我來說是「知易行難,不去實踐,其實我仍是不知。」
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常「眼睛發紅、喉頭總是癢癢的想咳嗽、手腳冰冷、身體痠痛……」。尤其生產過後,「家、事業」兩頭壓力下,我的病痛纏我整整一十年。當時,世間療法,「祭拜、改運、腳掌按摩、指壓、氣功治療、整脊……」,我都曾經試過。當然,不能否認,無論是從心裡、生理……,這些對我仍有些許幫助,讓我在這往後日子中,仍能正常、歡喜的付出我的心力,為家人及社會服務。
「更年期」,是人生旅程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很多人都告訴我:「這是人生必經過程。」我深信不疑。
因此任由身體自由發展:47歲開始老花眼,眼睛,從父母天生給我最優質視力1.2、1.5,開始帶起老花眼鏡。逐年增加50到100度之間,視力也逐漸模糊,直到檢查出黃斑病變,才知事態嚴重求醫、運動、吃營養食品、保養、少用眼力,也穩住了我的視力。
五十歲那年,「逐漸肥胖」不自覺,腹部、臀部尺寸逐漸增大。世間人那麼多,也不會去觀察、探問身材不變的人,他們是如何維持體態過生活?任由自己身體發展,但「吃的東西雖然不變」,身材卻變了?
「老公對我說,看你的後面,真像你的媽」、「孩子也說,越來越像阿嬤了」、「回娘家,一家人,姑、姪女間相聚比臀圍,還歸咎說這都是遺傳」──因為我母親,身高155,體重84公斤。
十年前,母親曾把她存放六十多年的毛衣,套在我身上。當時,母親的眼眸露出微光,安心把最心愛的毛衣有了傳人。從這件毛衣裡,得知母親年輕的模樣,是那麼樣的小巧而美麗。
五十五歲那年停經了。去健康檢查,除了「視網膜黃斑病變」外,膽固醇高、血壓也高。身高比母親矮,體重卻由50公斤增加到57公斤,因此走路、爬樓梯會喘吁吁,已影響到我的生活品質。「人總是到了病中,才知求助」。「我深信專業,更深信因緣」,覺得自己真是個有福人,學醫親朋都在我週遭,讓我享有最好的醫療諮詢,我開始從「信他們所說,但不做;直到乖乖聽話,任由安排─體適能運動、健康知識、參加低升糖飲食法課程」。
低升糖飲食法,雖然短短十二週,卻能讓你的人生變得曼妙又多姿。它是藉由團體力量,相互勉勵、督促,做到自己的承諾──願意改變自己行為模式:以積極健康新行為取代消極不健康的舊行為模式;以健康的方式來紓解、減輕壓力;每日運動並做飲食記錄,增加運動、健康飲食意識;吃低升糖食物,控制食物的升糖指數以促進正常的血糖含量,使身體處於脂肪的消耗狀態,讓我們保存肌肉、甚至增加肌肉,因「肌肉決定代謝」!
2010年3月中旬,第一次參加了低升糖飲食課程。第一週排毒週,「吃越多會瘦越多」。每天吃青菜和低升糖水果,不吃糖、澱粉、脂肪,一星期中我只吃了三天,體重只減輕一公斤,許多長褲都變寬鬆了。往後日子,找尋食物,當肚子餓時,會擇食,儘量避開碳水化合物及多脂食物,選擇蛋白質類或蔬果。如此簡易工作,卻也能讓我的體重不增胖。
同年11月9日,我又參加第二次林醫師的低升糖飲食課程。當時體重已下降到50.7公斤,體脂率是25.7,腰圍71公分。前六週,因參加有甜食課程,自己又不忌口如往昔飲食,體重雖然下降0.5公斤,體脂率卻不動如山。尤其在第四週時,有人義賣饅頭,家人不吃,我只好每日以饅頭當餐,一日吃下一、二個,當第五週,量體重時,體重甚至增加一公斤、體脂率也增加了,飆到27.3﹪。
「人都在不經意中改變而不自知」,從寫飲食日記中,讓我更清楚自我的身體變化,因此第二次排毒週,我決定好好參加。七天中,也只連續吃了三天蔬果餐,中間犯規好幾次,但體重卻下降了一公斤,體脂率也開始下降,朝向健康標準邁進!
我吃素食,蛋白質量大部分從豆腐、豆干、豆漿、及全豆類中取得。曉凌醫師說:「蛋白質量要夠就不會覺得餓。蛋白質量夠能增加肌肉,有了肌肉,體脂率才會下降。」因此,豆干成了我臨時飢餓食的能量來源,覺得非常方便。
林醫師說:「人類應屬草食性動物,因門牙四顆、犬齒四顆,其他都是大、小臼齒。門牙吃穀類、犬齒食蛋白質、而大、小臼齒就是蔬果類。人吃對了食物就會健康。」
二十多年來,我的蛋白質來源都是植物。如今學會低升糖飲食法,更知道如何以從大自然中攝取適當的飲食,加上每日固定排程運動。目前體重已恢復到年輕時代,走起路來輕盈多了,體能也增進許多,能找回健康,心中充滿著感恩。
證嚴法師說:「父母親是孩子的模」。「母親的仁慈、寬大胸量、簡樸、勤勞……」的身教,是我的模範,我引以為傲。而母親為家人奉獻一生換取的身材,如果能換回「早知道」,也不會讓母親因肥胖而讓髖關節疼痛到臥床。
感恩自己、母親、林醫師、家人、有緣人。深信母親是個示現菩薩,在我瀕臨健康危機時,告知我,「可以和她不一樣」,要活出健康,活出生命價值和活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