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哉孔子─曲阜三孔初探
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日又將來到,個人從事教育工作近四十年,過去每逢「教師節」這天,總要參與教師節慶祝大會及優良資深教師表揚活動,全然沾了「夫子」身分之光,只知道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及有教無類、因才施教的教育家,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以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地位和崇高的人格風範影響著古金中外;他的「論語」可治天下,他對子弟的一言一行,都被後人奉為待人處事的規範,只知稱道他的確很偉大,實無法知其偉大處之所以然,直到退休後這些年,有幸參加「巨祥旅行社」安排的「齊魯山東半島文化魅力之旅」後,除了能暫時遠離塵囂並擁抱好山、好水、好心情外,更能有機會去到「曲阜」,去探訪孔子生前住過,後來經過歷代改建的「孔廟」、孔子嫡傳後裔生活過的「孔府」,以及埋葬孔子及其後裔家族的「孔林」。
這三處地方在1961年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自此之後,曲阜的這些歷經兩千多年的古今建築,每年吸引著海內外成千上萬的觀光遊客,都不遠千里慕名而來朝聖參觀紀念偉大至聖先師孔子的所謂「三孔」景點。
感恩博學專精的宋導遊
遊覽「曲阜」是第二天的行程,導遊宋小姐即告訴大家:「曲阜的古今建築遍布全城市,今天大家有幸來到這裡,一定要認真聽講解才能不虛此行,因為要想了解孔子的偉大,解讀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內涵,以及孔子思想受到歷代帝王的敬重事跡,必須從這些建築上的牌坊、碑刻、匾額楹聯的文字上去探討,方可得知其來龍去脈。我有自信比別的導遊懂得更勝一籌,也會盡我所知傾囊相授,大家請安心,何況在孔老夫子的靈前,恁誰也不敢信口雌黃、斑門弄斧」。
從牌坊、碑刻、匾額、楹聯的探討
車抵「曲阜」後,首先購票從孔廟的「仰聖門」進入,在入孔廟前的第一道石坊為「金聲玉振」,是明代嘉靖年間,山東巡撫天水人胡瓚琮題寫,「金聲玉振」喻意孔子思想像一曲完美的器樂有始有終。孔廟大門叫「櫺星門」,原為明代建築,清乾隆年間改建,乾隆帝領會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思想真諦,所以將「欞」這字的巫字去掉成為「櫺星門」。
進了孔廟「櫺星門」就是第一道石坊。中間用綠色書寫「太和元氣」四個大字,這是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山東巡撫曾銑書寫,意為讚揚孔子思想在天地宇宙之間,混源融合一切的中和之道,元為天地之始,氣通萬物不可抗拒的力量,形容孔子思想的力量和完美,也提醒參觀者目睹此坊時,應有「入聖人之門而肅然起敬」之感。走過石坊迎面是第一院的左右側中間的兩座木坊,左邊是「德侔天地」,右邊是「道冠古今」,這兩座木坊同時建造於明代永樂年間,「德侔天地」是讚揚孔子道德與天地一樣共存,與天地給人類帶來的恩光,滋育萬物功德一樣;右邊「道冠古今」意是孔子道德在人類生存中,像頭頂標緻的頭戴飾物,約束標榜著人身最高的部位,統領身體上下,古往今來,只有按照這種道德,才能使人倫有序的生存延續下去。
第一院內的第二道石坊「至聖廟」為漢白玉全石石材結構,由於孔子在明代被封為宣聖王,因此將孔廟題刻為「宣聖廟」,到清代順治帝時,孔子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雍正七年,在修建孔廟時,將原「宣聖廟」磨去,新刻「至聖廟」至今,也可了解清朝歷代皇帝對孔子至高無上的尊崇。
「孔廟」的設計是非常特別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已經很高聳的檜柏,創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可以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佈局嚴謹。前後共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的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一條幽深的甬道,該道是用不同材質鋪成的石頭路,通過「聖時門」進入第二院,走在用不同材質鋪成的石頭路上,導遊宋小姐停下來指著路說:「這路分為三道,中間這道是以前專給皇帝走的,東、西 兩道分為文武百官走的」,又指著院內四處的大樹蔭地面上說:「因為這裡有許多鷺鷥鳥棲息在樹上,所以鳥屎特別多,大家要隨時注意防範沒有預警的「鳥屎攻擊」,假如有不幸被鳥屎淋灑到,那就恭喜您要屎(時)來運轉了」。聽罷大家會心的一笑而且不約而同的一窩蜂似的當起皇帝來,走中間道路急速往前,深怕被不定時的鳥屎攻擊到可不妙。
在第二院的東西兩側中段各別建設一道腰門,上面各書寫「快■門」、「仰高門」。「快■門」的意思是說:來到聖人故居之地,以先看到為快樂。而西側「仰高門」之意是說:觀看孔子要仰臉相望才能看到孔子高大的形象,學習理解孔子的思想要像鑽頭的鋒利一樣,才能深入到裡邊去。我們一直往前走到「玉帶河」,步上「璧水橋」,因為此橋為拱形,導遊又開口說:過這橋也是有學問的,上橋來叫「步步高升」,到達橋身中心處暫停,請大家各向東西兩邊「看望看望」就會「人財兩旺」,而下橋看後面人潮不斷,這叫「後繼有人」。下了橋迎面而來的是「弘道門」,據說此門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稱帝後,用孔子倫理治國,為對孔子表示尊敬,特建此門為當時孔廟的大門。而現在所看到的「弘道門」是經由清朝雍正皇帝定名,再經由乾隆皇帝第一次到曲阜時題寫的匾額。過了「弘道門」已經進入孔廟的第三院,座落在院中間有一道大門,上面有「大中門」匾額,據稱宋代擴建孔廟時,將此做為孔廟大門,到了金代又改修,「大中門」的欽定命名,是對孔子「中和思想」的警示和召喚,只有具備「大中」才能為天下之大本。再往前走,有一座孤立的大門,門匾額寫著「同文門」三字,此門建於宋代,原為第五院的出口大門,清朝初年,清人見該院中四座大碑分為明代洪武、永樂、弘治、成化等皇帝所立,為彰顯清朝滅明氣概,要將護碑亭拆毀,將門的兩側橫牆拆除,幸經後來儒生抗議要求保護尊孔崇儒所建遺物,故洪武、永樂二座碑亭才幸得以保存,為了給被拆毀的建築正名才由清雍正定名為「同文門」,現在的門匾係乾隆御書新匾。在第三院中四周種植許多百年以上紀念樹木,其中印象較深刻的是「龍樹」,其樹身軀幹彎曲成瘤塊狀,整棵樹幹看起來活像一條龍,故稱為龍樹,該龍樹雖然外圍四周用護木柵圍住,但是因導遊解說傳奇故事謂:此樹幹係經乾隆皇帝倚靠過才呈現出歪斜扭曲龍形狀,傳說用手摸一摸就會帶回好運氣和福氣,所以整棵龍樹幹外皮,都讓遊客人手摸得平順光滑,也是大家爭相攝影留念的景點之一。
在「同文門」後有一座高大的三層木造樓,原為宋代為存放書籍而設置的藏書樓,到了金代章宗帝根據「魁星」為二十八星宿之首,讚揚孔子文化如同天象星宿之威而定名為「魁文閣」,待清乾隆帝來到曲阜後,認為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故親書與「魁」同音的「奎文閣」匾,換下了金代題匾,似乎也表達統治者對孔子的最高敬意。在「奎文閣」的前方兩邊各有不同大小的齋宿數間。在「奎文閣」與「大成門」之間有十三座碑亭排立院中,在碑亭兩側各設腰門兩座,門匾分別書為「毓粹門」、「觀德門」,此二門建與於金代,係方便朝廷來祭拜孔子,給地方機構接待伴官人員進出孔廟以及提供孔子後裔入廟護祭方便用的。此「毓粹」、「觀德」喻意孔子思想之精華,如同玉梳,毓生剔透明晶;而觀德即觀德賞禮之意。第四進以後的庭院,建築雄偉,多數以黃瓦、紅墻、綠樹交相輝映,既喻示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西兩民廡,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