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偉哉孔子─曲阜三孔初探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麗玉 。
點閱率:823

「大成門」是第六進院的大門,始建於宋代,宋徽宗定名,是根據孟子稱讚孔子集古聖先賢達之謂大成之意。到清雍正二年,此門被大火燒毀,新建後雍正帝親書「大成門」派員送到曲阜製匾懸掛在新建大成門上迄今。自宋徽宗定名,雍正二年六月雷擊火燒盡毀原殿後,雍正帝下令,用了六年才新建此殿。「大成殿」是各孔廟中不可或缺,用來祭孔大典的活動場所,殿門口上方懸掛「生民未有」藍底金字匾額,也是雍正帝題寫從北京送來,「生民未有」是說在人類中,沒有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同時又親書兩大對聯「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咸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立在「大成殿」門兩側的半圓柱上。殿內孔子像正上方掛有清康熙帝親書「萬世師表」橫匾額,公元1684年,康熙帝為安撫儒生能為朝廷統治效力,特來曲阜祭拜孔子,並且在大成殿上行三跪九叩大禮,讓隨從儒生大驚且問:孔子被封文宣王,言及王與王不能相跪叩拜。康熙帝回言:「孔子為萬世帝王咸所以師法」。隨從儒生皆讚嘆心服。而在「萬世師表」下有「斯文在茲」橫匾,是清光緒帝所書,意謂文化文字的文明都在於孔子這裡。而在孔子像左右上方,各有「德齊幬載」、「聖集大成」四字橫匾,分為清咸豐帝與嘉慶帝所題寫。另外乾隆帝更是以三塊橫匾及兩對豎聯留下字跡在大成殿內外,其分為「化成悠久」、「時中立極」、「與天地參」;「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詩禮堂」、「崇聖祠」是在孔廟東路的第一及第三院中。「魯壁」和「孔宅故井」也在東路進上,「魯壁」是一道形同照壁的孤牆,當時要不是魯恭王要拆孔子故宅,壁內的珍貴藏書也不會被發現,故定名為「魯壁」是有其意義。而「孔宅故井」是孔子舀過水的古井,特別保留紀念的聖跡,最後面的「聖跡殿」存放有以孔子一生經歷為題材的石刻「聖跡圖」120幅,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套有完整故事的石刻連環畫。刻殿還有800多塊漢魏六朝以來的碑刻、畫像雕刻及珍貴書法石物館,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連同廟內原有的1200多塊碑刻,共2100多塊,形成我國罕見的大型碑林。可惜因時間之限要趕到孔府參觀,無法仔細一一看完,實感遺憾,孔廟其餘景點就得留待以後有機會再來的時候再探討了。
「孔廟」是在東周末年由孔子在山東曲阜的故居改建產生,到唐代以後,由於全國的官學,從中央的國子監到地方的州縣學,都以「廟學」作為學制的主要型態,加上文化的傳播,連鄰近的韓國、日本及越南也是如此,在台灣每年更會舉行祭孔大典儀式活動來紀念至聖先師。
「廟學合一」的傳統學制,隨著孔廟的傳播而遍及東亞各國,是東亞文化圈共通的傳統要素之一。各地的重要城鎮均見孔廟的蹤影,成為漢人城鎮中一種重要的建築。曲阜的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估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元碑亭、明代的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孔廟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都是極力讚頌孔子的功績用意,留給人們強烈深刻的印象,使人不覺油然產生敬仰之情。
孔府(孔子後代嫡長子孫世襲居住的府第)
孔府位於孔廟之西,是孔子後代嫡長子孫世襲居住的府第。共擁有樓、房、廳、堂等460餘間,可說是一個因孔子的思想而著名的家族 。
「孔府」雖然因孔子而著名,但在孔子的生前,是沒有什麼孔府可言的。孔府是在歷代封建王朝中,被歷代帝王認同接受與尊崇後,隨著封建統治者對孔子思想的日益重視,孔府的尊榮也隨同不斷增加。但是也隨著統治者對孔子思想的重視程度的不同,其地位也是沉沉浮浮的屢次遭到擴建或遭受破壞。據說孔子曾在九個朝代中被追加封過;而自漢代開始,歷代封建帝王也開始了對孔子後裔加封的歷程。到宋代仁宗封孔子嫡長孫為「衍聖公」後,意為「聖裔延續,聖道遞傳」 。
自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被封為「衍聖公」起到七十七代(孔德成──已故考試院長),前後有41人受到襲封,共計延續了三十二代,歷時長達八百餘年。在統治者對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之認同、接受、並利用的過程中,一個因孔子而著名的孔府家族,也就變得不同尋常。孔子不僅成為自漢代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頂禮膜拜的先師,其儒家學說,也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因此也造就了「孔府」成為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世襲罔替」的貴族世家。
「孔府」的變遷,主要是從孔子去世後的第二年(西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闕里故所居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陳存孔子的「衣、冠、琴、車、書」等,每逢歲時奉祀。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宋代以前,孔氏的嫡裔子孫居住在闕里故宅。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嫡孫的賜封晉爵(註:衍聖公與一品官同級),住處也不稱「宅」而稱「府」。到宋代仁宗寶元年間(1038年──1040年)開始另建新第,1055年時,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首次受封「衍聖公」後,孔府始稱「衍聖公府」。其格局即按照明代一品官府第建造, 孔府係坐北朝南,也是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府院中分三路佈局,九進院落,東路即東學,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學堂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分為前衙署和後宅兩部分,前衙是衍聖公處理不同類型事務的場所,有大、二、三堂和六廳;後為內宅,是衍聖公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不得隨意出入,就連男僕人也不例外,有前上房、前後堂樓、後東西配樓等;最後面是花園配置。內宅門把前衙和內宅隔開,設有專人看守,擅入者會受到嚴厲處罰制裁。
「孔府」大門前兩側有一對2米多高的雌雄石獅,大門正中高懸掛藍底金字「聖府」匾額一塊,是明年代嘉靖閣老嚴嵩(據了解嚴嵩將孫女嫁給孔子第六十四代衍聖公孔尚賢為妻室,曾數次到孔府借攀孔府禮儀之名來掩蓋其貪婪、欺榨百姓的惡行)所書。兩旁明柱懸掛藍底金字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從中可以看出「孔府」作為貴族門第的顯赫與尊貴。導遊特別介紹此對聯是清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所書,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少了一點,意寓「富貴無頭」,下聯「文章道德」的章字豎通到上面立字,意寓「文章通天」。(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