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歷史的事實與詮釋

發布日期:
作者: 徐夢陽。
點閱率:772
字型大小:

 這些年,談歷史蔚為流行,人人皆是史家的豪語不再是神話。過去,出書者恆出書之,研究者恆研究之,田野調查者恆田野調查之,教學者恆教學之,學習者恆學習之,誰也不會去干預彼此的環節,只有務實的固守本分。那些我們曾以為的歷史事實,往往是透過歷史學者不斷地考證,透過新出土或發現的資料來找到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共像或殊像,進一步以自己的觀點來進行詮釋,藉由這種方式來建構學術溝通的平台,不斷地為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努力研究著。
學歷史的第一堂課,都會從遙遠的上古時代開始,而變動不羈、常常有新考古出土的這段歷史,常被推翻或是更新,找出不同的說法。學歷史的最後一堂課,可能停在現代進行反思,或是只到歷史能詮釋、考證,被許多人所認同的那段時間。歷史系的第一堂課,通常是讓你了解何謂歷史,有一個開放式的討論與思辨,以往看的是梁任公或錢穆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不然就是卡爾的歷史論集,後來增加了西方學者的討論,或直接從文本進行探討,或是具體的走出戶外。歷史系的後段課程,通常是學習如何運用歷史知識,通常會是數位化,或是探討所位歷史學的方法論,透過這個方法論可以研究歷史,也可以找到歷史的本質與詮釋。
近來不管是對歷史課綱的思辨、日據時期歷史的討論,或是近代中國史的探討,都產生不同的見解與思考方式。但以一個學歷史出身的人來看卻很憂心忡忡,我很樂見歷史再度被重視、詮釋,很難去相信有人說,他闡述的就是一種歷史事實的看法。除非,我們能回到過去,但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多數認定的歷史,也僅僅是一種歷史詮釋,本來歷史學者,或是研究歷史,重要在於讓歷史更貼近歷史,而非創造,或直接聲稱那就是歷史事實,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同意這種觀點,學術自有學術的傳統,歷史也有它的可貴之處,可以討論,也可以以古為鑑,得知興替,卻不能藉此來虛構,或是僅以一家之言來壓制所有看法。
史家或史書經常服膺的是劉知幾到章學誠以來的史學、史識、史才、史德四種必備精神與看法,在才、學、識之外,研究歷史還是得回歸史德,並非是一種道德的價值判斷,而是一種對歷史客觀的闡揚,歷史的事實或許難以完全求真,但面對歷史還是得有正確的態度與多元的詮釋,才能更客觀理性的貼近歷史本質來思考,不會因為過度詮釋或是一家之言來忽略歷史的重要性與美好之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