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頤和滄桑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秀端。
點閱率:774
字型大小:

原來,是非成敗當真是轉頭成空!張養浩的一曲〈山坡羊·咸陽懷古〉:「天津橋上,憑欄遙望,舂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雲台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可真道盡千古以來「功名不久長」的歷史事實。
萬壽山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建築,從佛香閣左側即可通往。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並沒有前往這個西藏喇嘛廟宇風格的建築群,而是直接從出口方向,一路步下下樓的台階。沿途,再度經過慈禧當年到佛香閣拈香禮佛時的更衣處──德輝殿,以及大臣們為慈禧祝壽時的休息處──雲錦殿。慈禧一生的是非功過,自然會有歷史學家去評論。只是,當年的她在雙手拈香祝禱的同時,是否也曾料想到:不過一個多世紀,大清帝國不僅早已隨著改朝換代沒入歷史洪流;這個大清帝國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如今竟成了各地遊客旅遊休閒、尋古訪幽的最佳景點。
回到進口處的大門,再度面對中軸的「雲輝玉宇」大牌樓。從山腳下這座彩繪精美、氣勢不凡的「雲輝玉宇」牌樓前,往上眺望這條中軸線,又見一番不同氣象。重重上升的樓閣,處處飛金翹檐、琉璃彩繪,皇家金碧煇煌的宮殿建築,在萬壽山叢林綠樹中更突顯出不同一般的巍峨氣勢。從「雲輝玉宇」牌樓,我們繼續在另一半的長廊裡,邊逛邊欣賞昆明湖上的明媚風光,以及長廊內雕樑畫棟上一處處美麗動人的彩繪。微風,從湖面上微微吹了過來。涼意,便在不經意間化解了一身的暑氣。有時,放慢腳步就在長廊兩側坐下休息。湖光山色,美景如畫,還真讓人流連忘返。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沒有就此停下腳步。隨後,從清華軒、魚藻軒、清遙亭一帶的長廊,一路走到清晏舫。清晏舫也稱石舫。用石頭打造成的一艘巨大石舫,就座落在緊鄰昆明湖的湖畔。兩層樓的獨特畫舫造型,加上彩繪精美的雕樑畫棟,與湖岸四周的青青垂柳,一起倒映水中,微風輕拂,漣漪時起,便渲染成一幅美麗多彩的潑墨畫,相當引人注目。從石舫旁的道路,穿過一段高低不平的樹林小路,我們轉往頤和園北部的──蘇州街。蘇州街在後湖一帶,是典型的水鄉風格。據說,這是模仿蘇州著名的七里山塘。我們穿過兩道古色古香、彩繪美麗的牌樓,爬上兩小段小小的石砌台階,再經過一座古意盎然的大涼亭,蘇州街一帶充滿江南水鄉之美的景色便在眼前。長橋,橫跨在細長如帶的後湖之上,是進入蘇州街街道必經的一座石橋。從橋上兩側,可清楚眺望整個蘇州街。橋下,後湖湖水悠悠前流。沿岸垂柳,與湖面綠苔映得一片夢幻般的迷人綠意,相當扣人心弦。偶爾,還會有三、兩艘小遊船,悠閒自適地划過橋下。蘇州街,其實是一條沿著後湖湖岸的買賣街。街上,有著各式各樣的小店舖,茶樓、銀飾店、點心鋪等四處林立,建築風格全都仿江南水鄉的街市格局建造而成。特別是,各種古畫、古玩、古扇,在店家旗海飄揚的狹長街道上,散放著一股淡淡的典雅氣息,的確很能襯托出屬於江南風味的獨特風格。不過,到過蘇州七里山塘的人,一定能馬上感受到:蘇州街過多人工的華麗裝扮,竟顯得有點世俗的繁雜。因此,還是少了點蘇州七里山塘一帶古樸渾厚的人文韻味。
離開蘇州街,我們再度走回石舫。石舫一帶,也是遊客搭乘遊船畫舫遊湖的渡船口之一。坐遊船遊湖,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近美麗的昆明湖。午後四點多了,豔陽仍熱情地眷顧著每位遊客。還好,湖面清風陣陣吹來,為我們帶來不少涼意。遊船愈向前行,離萬壽山一帶的宮殿建築也就愈遠。回首再看時,佛香閣金碧輝煌、璀璨富麗的的巍峨建築,依然是高高地矗立在萬壽山的最高處。萬壽山一大片的叢林綠樹,如眾星拱月般密密地圍繞著整座宮殿建築。在豔陽依舊高掛的藍天下,萬壽山美景倒映在偌大的昆明湖面上,藍天、綠樹、湖水,在湛藍、蒼鬱與碧綠眾多層次的色彩相映襯下,竟交織出一幅如詩如畫的大自然美景。加上昆明湖四周的樓台亭榭與水上虹橋,頤和園的園林之美,這個時候竟呈現出前所未見的活潑與生氣,叫人更覺流連忘返了。雖然,大清帝國已成歷史,頤和園的美景卻以不同的姿態向世人展現著前所未有的親和力。
昆明湖,是頤和園園林美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建於乾隆盛世的清漪園,總體規劃即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把昆明湖比擬成杭州西湖,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因此,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中建了三座小島──南湖、團城和藻鑒堂。這三座島,象徵著神話中的三仙島,正用來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整面昆明湖,以西堤將大湖畫分成南湖、西湖和後湖。我們在遊船上,遙望座落在大湖之上,以各種造型的橋相連接、清新出塵似玉帶般的西堤,真有種置身在杭州美麗西湖的感覺。遠處,西山及玉泉塔的自然風光,與西堤一處處美麗的垂柳、拱橋,形成天一幅動人的江南山水畫軸。湖面,頓覺一片詩情畫意,美景也就更為迷人了。
我們的遊船,靠岸的地點就在湖中的南湖島。小小的南湖島,可以遊覽的景點有涵虛堂、龍王廟與鑒遠堂。沿著南湖島的岸邊小路,可以直接步行到與南湖島相連接的──十七孔橋。
昆明湖水面上,形式變化無窮的橋有好幾處,為整座頤和園林的山水增色不少。其中,最長也最有名的就是十七孔橋。十七孔橋,也是頤和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建於乾隆時期(1736一1795),前後歷經59年才完成的十七孔橋,迄今已有整整220年的歷史。由17個橋券洞組成,長150米的十七孔橋,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十七孔橋最吸引我目光的,是橋上精美絕倫的石雕,以及每個橋欄望柱上都雕有的石獅子。這些神態各異的石獅,據說大小共有544個之多。看到這些石獅,很自然地會聯想到七七事變的──盧溝橋。由於盧溝橋正進行大修,確定無緣在這趟行程順道前往。因此,只能藉由眼前這些大大小小、神態各異的石獅,想像燕京八景之一、許多騷人墨客筆下「盧溝曉月」的美麗景色。十七孔橋的橋欄兩端,還有四隻蹲身抬頭傲視天空的石雕異獸。皇家園林的帝王氣勢果然不同凡俗,每一隻石雕異獸都雄糾氣昂、架勢十足,模樣相當生動討喜。
悠閒自在地走完十七孔橋,我們就又繞回進入頤和園東堤的新宮門一帶。當然,結束一個下午的暢遊頤和園,心中多少有些不捨之情。
頤和園的園林藝術,是融合了自然與人工的雙重美景。有青山──萬壽山、有綠水──昆明湖、更有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軸中點,以及長達720多公尺沿湖迤邐綿延的美麗長廊,不僅布局巧妙,而且技法高超完美。因此,頤和園的園林藝術成就,不僅是中國,甚至可說是東方古典造園藝術的巔峰。暢遊這個乾隆時期就建成的歷史名園,真是一種自然美與人工美結合的視覺享受。雖然,頤和園東端的園中園──後山的諧趣園,精緻玲瓏的江南園林美景沒能在這次行程中看到,頗有遺珠之憾。但是,頤和半日遊已是這一趟北京行程中,最值得回憶的一段。
頤和園,其實是晚清重要歷史事件的舞台。當年,慈禧修建清漪園並改名為頤和園,取「頤養沖和」之意,從此成了頤和園主人。在仁壽殿聽政、在樂壽堂居住;在德和園聽戲、在排雲殿受賀、舉行慶典。這些,都充分顯示出慈禧在頤和園的主導地位。不僅住在園裡干政,還巧立各種名目。表面上,在昆明湖建水師學堂,設海軍衙門;實際上,卻挪用絕大部份建軍經費修復頤和園,做為個人頤養天年之用。因此,帶來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奇恥大辱。雖然,一心想有所作為、力求突破困境的光緒皇帝,曾與翁同龢、康有為等人在玉澖堂商議維新變法,卻不幸被袁世凱所出賣。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失敗,壯志未酬的光緒即被慈禧囚禁在園中的玉瀾堂。如今,玉瀾堂仍留有當時為防外界與光緒聯繫,慈禧派人砌的多道牆拆除後的痕跡。而光緒,更以不到四十歲的英壯之年,在冷清孤寂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裡,滿懷悲憤地離開人世,結束他充滿孤獨、落寞、害怕、受壓制與不幸的短暫人生。我想,這些血淚留下的歷史印記,恐怕比一座座美麗的宮殿建築,更能深入每個遊客的腦海裡。當然,大清帝國至此,氣數既盡,豈有不走向滅亡的道理?如此看來,風光明媚的頤和園,原來竟是潛藏近代中國敗弱最關鍵的地方。它不僅記錄了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悲劇,清楚反映了清朝宮廷的生活面貌,更見證了清末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事實。
「唐家才起隋家敗,世態有如雲變改。」(張養浩〈山坡羊·咸陽懷古〉)千古江山,誰能料得:誰會是下一個贏家?臨別頤和園之際,我的情緒竟有些激動與說不出的悵惘。對於這座中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這座曾經在無情戰火下歷經列強蹂躪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我衷心期盼:天能佑我蒼生,讓世界永遠和平,讓頤和園的滄桑歷史不再重演!(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