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信仰﹑姓氏與選舉的研究
然而議員係屬大選區,對於人口少的金門,選民服務將更有效率,選舉板塊更加清楚,每個人對於自己支持的對象早心裡有底,不容易更動,挖牆角情況不容易發生,從2014年議員選舉更可瞭解其賡概,國民黨拿下15席、民進黨1席、無黨籍3席,有12席是老面孔、7席是新面孔,更可印證學者(洪永泰,2014)地面選票對於地區長期經營實力而難以動搖。
縣長選舉方面,據研究指出:陳姓大票倉較突出的分別是東門里、西門里、南門里、金門城、官路邊、新頭村、成功村、山外村。在其他村里相差甚小下,只要這幾個村里姓陳的宗親沒有跑票,且能大幅將票投給陳姓候選人,應可輕取勝選。
議員選舉方面,第一選區10席議員中,有3席不是地區大姓(歐陽姓、石姓、唐姓);第二選區應選七席,當選人分別是張雲德(國)、周子傑(國)、謝東龍(國)、蔡春生(國)、李應文(國)、蔡水游(國)、陳玉珍(無),有五席都不是地區大姓;第三選區應選二席,當選人分別是洪麗萍(國)、洪鴻斌(國)同樣非金門大姓。因此,地面選舉在議員層次,有別於縣長選舉,縣長在地區大姓更甚於小姓,也就是說大姓只有在縣長選舉期產生影響,至於議員選舉,更重視的是選區服務、地方經營,特別是大選舉區,小姓將更容易有出線的機會。然而更重要的是,信徒對於地區廣為信奉的王爺,候選人又是如何透過信仰來求得勝選?
三、金門信仰是否會影響選舉結果:不會
金門信仰指的是信徒對王爺祭祀產生的一種情感、寄託,單純信仰並不能影響選舉結果。因此「信仰」為一中介變項,候選人無法透過王爺信仰來影響信徒(選民)。然而,在選舉層次上不分縣長選舉或議員選舉,兩者都會透過王爺壽誕慶典來增加曝光度、刺激選情、尋求支持,特別是在人口數越多的村落,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採隨機方式,挑選70座王爺廟中的四座,透過深度訪談廟委,瞭解縣長與議員候選人在王爺祭祀,蒞臨現場拉抬聲勢次數。
研究發現:議員選舉相較於縣長選舉,議員更勤於跑村落,特別在重大慶典之時,且議員候選人有區域性,對於自身村落為有效顧及樁腳,提高曝光度,更是會竭盡所能出席祭祀以表彰自己與選民有共同的信仰,拉近與村民距離,藉以尋求支持,突顯自己比其他議員提供更多服務。
與縣長候選人相同,越往市區集中之王爺廟,由於人口數多,所以普遍為候選人爭相尋求支持標的。地域性的關係,村落中的候選人更會集中火力鞏固選票,將緊要的時間花在自己村落裡,避免異己瓜分既有的支持者。
因此,信仰本身不會影響最後的選舉結果,但從候選人參加王爺壽誕祭典,更可嗅出些端倪,即只要勤跑者都有勝選的可能性,倘若不跑,篤定無法當選,特別是王爺又是地區最大信仰,且信徒眾多,從候選人參與廟寺慶典次數,更能印證發現。至於最後的結論?
本文為2014年〈金門王爺廟宇研究〉普查的延伸,與金門姓氏、選舉作結合,探究三者間關聯性。地區姓氏特別是大姓,在廟宇祭祀上非但資源分配者,同時也是擁有決定主副神權利,能決定該村落「信仰」;次則,金門「姓氏」無論在縣長或議員選舉皆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在縣長選舉上,另則,從小姓皆當選議員,明顯大姓影響議員選舉強度較縣長選舉來的低,小姓在議會更容易得到生存;而信仰對於選舉僅是中介變項,雖然無法決定「選舉」結果,從70間王爺廟抽取4座調查,候選人前往王爺壽誕祭祀數據顯示,對於該村落重大慶典,無論是縣長是議員參選人都非常重視,特別是議員,探訪次數相較縣長更多、更慎重。(下/作者為東海大學博士生及苗栗龍德家商國文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