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告別式
以前,遇到馬路邊有人家辦理告別式,總是很不自在,低著頭匆匆而過,母親說,心存善念並默念(大路透天,一人行一邊)不必驚慌。也對,因為素昧平生,毫無恩怨,心胸坦蕩無牽掛,半夜敲門心不驚。
鄉親個性純樸忠厚,鄉情凝聚,是股渾然天成的力量,婚喪喜慶或廟會在哪裡?團隊的重心就在哪裡;人多好辦事,再難的事都條理分明,清清楚楚,這就是群聚鄉村的好處。
傳統的告別式,樣樣都得遵循古禮。土葬和火葬的壽板材質不一樣,土葬壽板,福壽全歸,火葬壽板,高貴大方,由團隊裡德高望重或經驗豐富長者陪同親人一起選購,約好良辰吉時運送抵達,長子或長孫跪大門口迎接大厝(棺木),準備一日之中「海水漲潮之時」讓往生者安然入殮。
往生者最難的地方在於穿壽衣,何時穿?如何穿?各地風俗不一,拿捏不準,原來往生者大體冰冷,四肢僵硬,不能一層層的穿,由戴著斗笠的子孫輩撐著竹竿,一層一層把它穿在竹竿上套起來,再拿針線大針大針固定好,幫往生者穿好後再把大針大針的線拆除,褲子也需要套好再穿,上衣層層鈕扣扣穩,拉直整平,大功告成。第一次親眼目睹如此穿法,真的好神奇,人的聰明才智,超乎想像。
入殮前,若遇到打雷或強風暴雨來襲,往生者胸前必須壓著一面銅鏡,以免受到驚嚇,驚嚇的後果會怎樣?耆老說法不一,姑且聽之,姑且信之,善良之家不會有事,大家合掌齊念阿彌陀佛,往生者平安,眾生都平安。
入殮前由長媳提著乾淨水桶,水桶邊繫著紅絲線綁著兩枚銅錢,到水井邊向水神祈願,賜點井水提回去幫往生者象徵性地梳洗一番,並備好飯菜酒席祭拜,讓往生者神清舒爽,乾淨整齊,無憂無慮,無病無痛,神采飛揚,一路順暢回歸祖先懷抱。
專家說;棺木統一217長度,是在量尺「興」字上,左右可以加寬,因為每個人胖瘦不一;棺木最底層鋪滿庫錢(冥錢),再撒上五穀雜糧,灑一次道士口中念念有詞,子孫跟者大喊「有喔」(有喔!就是有金榜題名,運勢好貴人多,財源廣進,人丁超旺的意思),再鋪上繡有蓮花的白綾,一切準備妥當,安棺者用一塊白布從往生者中間腹背部揹起,子女有些扶住頭部,有的扶住腳,慢慢移往棺木鋪好的白綾上,讓往生者安息,再用庫錢前後左右塞滿,再請子孫拿象徵金銀財寶的冥紙,把整個棺木塞得滿滿的,讓往生者永遠富足,不愁吃穿。完全安頓好之後,請子孫再做最後的巡視和懷念,準備蓋棺,一根長釘釘下,從此天人永隔,身懷六甲者請自動迴避到遠處。入殮完畢,宴請工作人員,感恩辛苦的安棺者,功德圓滿。
莊嚴肅穆的入殮大功告成,親朋好友弔唁、捻香的都可以。捻香只要在棺木前的小靈堂祭拜即可。眷屬早晚一碗飯菜呼請、祭拜轎夫,請祂路途小心謹慎,不可摔倒或絆倒,平安護送主人(往生者)到達目的地,祭拜完後,飯菜全數丟棄(可養豬或雞鴨)。
出殯當天早上,家屬親戚孝服配備齊全,手持一炷清香,按照輩分順序排隊,跟著師父以罄聲圍著棺木繞行,為往生者誦經祈福,離苦得樂,自在安息。總共繞3次(一次繞行大約15分鐘,休息20分鐘)儀式完後,將近中午11點再移靈前往大靈堂(告別式場地),眷屬跪地圍棺,悲泣中完成家祭,接著公家單位公祭,大禮完成,引發公墓安葬。送行途中再辦一桌稱之「半路祭」孝眷跪地答謝親戚好友的送行,並請稍稍休息,由親眷護棺至公墓,直到下葬安土典禮儀式完成,祖先靈位放入斗中,由長孫捧著,順著原路迎回廳堂安奉。安靈後,眷屬辦桌,答謝四方好友不辭辛苦幫忙和送行,讓往生者平安前往阿彌陀佛之家,大家辛苦,祝福大家。
人的一生,短短數十個寒暑,送往迎來,生生不息,婚喪喜慶,喜怒哀樂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繁文縟節也好,簡單扼要也行,都是一種至高無尚的尊敬和心意,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努力活在當下,認真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稿費贈金門縣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