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慶〈阮的家鄉是碧山〉鐫成

縣籍作家陳長慶經典詩作〈阮的家鄉是碧山〉詩碑,已由地區石匠師張輝權鐫刻完成。
縣籍作家陳長慶經典詩作〈阮的家鄉是碧山〉詩碑,已於日前由地區石匠師張輝權鐫刻完成;並由金門縣文化局與金沙鎮公所,具名立於縣定古蹟碧山睿友學校左側。未來必可與古蹟相輝映,為地區增添一處觀光新景點。
碧山位於金門東半島,源自晉江深滬,迄今已有七百餘年歷史,除了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與傳統建築,亦有兩株百年黃蓮木,兩尊守護鄉里的風獅爺;還有「陳氏大小宗祠」、「昭靈宮」、「陳德幸洋樓」、「陳清吉洋樓」及「一落四櫸頭」古厝等;「睿友學校」更因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被列為縣定古蹟,故而有「金東的璀璨明珠」之美譽。
金沙鎮公所有鑑於此,仍配合「碧山聚落修景工程計畫」,特將祖籍碧山的鄉土作家陳長慶,於二○○二年為「碧山的呼喚」創作的詩作〈阮的家鄉是碧山〉鐫刻成詩碑。並央請當代文學大師黃春明先生題字,立於縣定古蹟碧山睿友學校左側,以彰顯該村豐厚的文化底蘊及人文色彩。
為詩碑題字的黃春明先生,宜蘭羅東人,台灣國寶級文學大師,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代表作計有:《兒子的大玩偶》、《鑼》、《我愛瑪莉》、《莎喲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等,曾獲國家文藝獎。
黃春明大師於103年來金門為小朋友說故事時,受友人陳長慶之請,欣然接受為〈阮的家鄉是碧山〉詩碑題字。大師蒼勁有力的墨寶將永留金門,為這座純樸的島嶼增添光彩。
〈阮的家鄉是碧山〉詩碑,先前由承包商委由大陸石匠鐫刻,但因不盡理想,經文化局長呂坤和博士偕同金沙鎮公所技士許秀宏小姐及相關人員會勘結果,決定委請地區石匠師張輝權重新鐫刻。
張輝權為地區著名石匠師張贊南先生之子,張贊南早年在家鄉惠安即從事俗稱的「打石」業,民國三十八年受聘來金門工作,因受到兩岸軍事對峙的影響而滯留本島,落腳古坵村。
張贊南憑著其高超的石刻技藝,縱橫地區「打石」業界數十年,除了一般廟宇楹聯及墓碑鐫刻外,並留下不少作品,例如:「擎天水庫」碑銘,以及臨摹的「漢影雲根」石刻……等,均出自其精湛的技藝。
張輝權自小生長在「打石」家庭,經過長年的耳濡目染,對打石已略具心得。高中畢業後即跟隨其父從事打石業,除得到其技藝的真傳,復加自身的努力,終於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曾承刻文化局碑林數方,及「歡迎蒞臨金湖鎮」與「歡迎蒞臨金沙鎮」之碑銘;地區有多座廟宇之楹聯及石雕花窗,亦委由他鐫刻。其刻工之嫻熟細緻,技藝之精微深奧,深受鄉親的贊賞。
張輝權此次承刻〈阮的家鄉是碧山〉詩碑,因係重刻,必須把先前的字跡打掉、磨平,再描字始能重新鐫刻,可說頗費工夫。但張輝權為了替島鄉留下一個深具歷史意義的詩文記錄,讓它能與金門這塊純樸的土地相輝映,因此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全神貫注地投入詩碑重刻工作,並於日前鐫刻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正面為黃春明大師的題字外,背面之碑文已不再使用電腦字體,悉數由張輝權一筆一劃、逐字逐句,書寫於碑石上再行鐫刻。張輝權不僅擁有精湛的石刻技術及高超的技藝,更有深厚的書法造詣與人文素養,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登錄有案之傳統匠師(石作類)。
當碧山聚落被票選為金門十大必訪景點時,〈阮的家鄉是碧山〉詩碑,旁有縣定古蹟睿友學校,碑前有黃春明大師雄渾淵懿的題字,後有陳長慶滿佈鄉土色彩的詩文,村內並有洋樓古厝,如此必能相得益彰,亦可吸引更多的遊客駐足觀賞,重現碧山風華指日可待。
陳長慶詩作〈阮的家鄉是碧山〉,除了立下詩碑、編入詩選,音樂家許銘豐老師亦曾為該詩譜曲,並由金門社區大學合唱團及碧山東店社區合唱團演唱,受到各界的肯定與好評,為本土詩歌藝術再添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