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回味當年城隍廟口的美食

發布日期:
作者: 李肥。
點閱率:1,123

在台灣,城隍廟口常常是當地飲食文化匯集的地方,比如新竹市的城隍廟口,豐原市的城隍廟口,在我的家鄉金門,後浦的城隍廟口,曾經也是島上居民吃食的匯集中心,三十多年前,公車站設在西門里馬舍宮,島上軍民來往,學生上下學,烈嶼客大小金門互動,幾乎都在公車站進進出出,路過城隍廟,順道吃飯,所以城隍廟口自然成為吃食中心地點,每到吃飯的時段,廟口四周人潮滾滾,熱鬧自然不在話下,這幾年返鄉,偶爾路過城隍廟口,感覺不似當年一般,不禁讓人懷念起三十年前的那些店家,以及他們家的美食。
從馬舍宮公車站出來,順著馬路走到紅大埕,肚子餓了,想吃麵食,在城隍廟圍牆邊有一家小吃店,招牌寫著斗大的鍋貼二字,非常醒目,客人走過他們店門口,就可以聽到鍋貼下鍋的滋滋聲音,更會聞到鍋貼起鍋的陣陣油香,非常誘人,難怪生意好的不得了,當年的我,只要月初領到薪水,喜歡呼朋引伴,去他們店裡,大夥好好吃上一頓,只要那金黃發亮的鍋貼上桌,大伙筷子鐵定停不下來,每次總要叫個幾回,吃到盡興才肯罷休。
假如想吃點別的,肉粽是不錯的選擇,城隍廟口戲台邊,有一家小吃店,買飯買麵,但是很多客人是衝著他們家的肉粽而來,那些年,每次走過店門口,總能聞到熬煮肉粽散發出來的香味,就會覺得肚子真的餓了,此時只要口袋許可,總會買個肉粽來解饞,不然覺得對不起自己,他們家的肉粽,打開竹葉,油亮的米、大塊的豬肉,吃在嘴裏,香而不濃,油而不膩,當年拜訪親友,常會買個三五粒當做伴手禮,很受歡迎。
肉粽店斜對面有一家館子,他們家賣的東西可多了,煎炒煮炸,鍋貼水餃、麵飯湯水,季節魚蔬,任憑客人點菜,來客想吃的比較豐派,或者宴客招待,到他們店裡準錯不了,當年在下若有好友來訪,很喜歡帶著客人來此用餐,找個雅座,點個炒麵、鮮魚湯,加上幾道小炒,然後菸酒侍候,擺開龍門陣,隨便五四三,快活的不得了,興致來了,行個酒拳,哥倆好,爪八個,輸的人乾杯,賓主盡歡,偶爾也會自己來店裡吃飯,點一盤鍋貼,配個肚片湯,或者下水湯,一頓飯下來,也挺享受的,老闆很有人情味,看到我來,總是敬煙遞茶,熱絡一番。
緊鄰城隍廟的南門街,有幾家賣吃的,賣的都是國民美食,物美價廉,經濟實惠,每到吃飯時間,人聲鼎沸,南門街口有家賣包子,饅頭,他們家的炸饅頭,當年是排隊美食,饅頭炸的黃澄澄,吃起來又香又脆,食客上門都是三個五個的包走,很多學生買了饅頭炸,迫不及待,就站在店門口轉角的牆邊,一邊享受香噴噴的饅頭,一邊看著牆上貼的電影海報,心裡估計著,星期天要看那一部影片,是金城戲院演的,還是金聲戲院放映的?我的口味比較清淡,總是挑他們家剛出籠的蔥花饅頭,剝開饅頭,蔥香混搭麵粉醱酵的特殊香氣,令人食慾大開,百吃不厭。
炸饅頭店隔壁的小吃部,比較特別,一家店兩個老闆各自經營,先說賣蚵仔麵線這個老闆,他們家做的是早市和中餐,食客上門,最愛吃蚵仔麵線搭白飯,不然就是炒米粉配蚵仔仁,他們家的食材,料好新鮮,客人非常放心,每到吃飯時間,強強滾,老闆忙的不可開交,晚一點到的客人,抱歉,門口等吧!
另一攤的老闆賣的是蚵仔爹,切阿麵,做的是午餐和晚客,生意也是好的不得了,他們家的切阿麵,兩代傳承下來,手藝不凡,廣受歡迎,我的同學阿魚說,吃切阿麵,看著碗底油亮的黃麵,沈在清香微濁的大骨湯中,湯面浮著一塊不薄也不厚的白斬豬片,這種感動,三十多年來真是難以忘懷。
饅頭炸的隔兩個店面,就是買滿煎爹,學生時代,好喜歡看店家做滿煎爹,每次一起鍋,空氣中充滿著濃濃的奶香,芝麻香,起鍋後的滿煎爹,是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零售,那些年,只要手上有幾個零錢,總會買一塊來過癮,這個東西在台灣還沒有見過,有一次,和台灣的朋友聊到滿煎爹,他們很難以理解,我就問這些朋友,買過十八吋的披薩嗎?吃過鬆餅嗎?金門的滿煎爹,大概就是十八吋的鬆餅,這樣的介紹,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懂不懂。
說到宵夜,在城隍廟旁,南門街口的土地廟前,有一號店家,每到華燈初上,老闆就會挑著食擔,在土地廟口賣起麵茶,戒嚴時代,後浦街上是很安靜,甚至是冷冷的沈靜,此時路過土地廟,遠遠的就可以聽到水煮開的汽笛聲,長長的嗚叫聲,聲聲入耳,好像是在呼喚著,趕快來吃麵茶喔!秋冬天氣一冷,金門的夜晚格外寒冷,吃他們家的麵茶,那一碗溫暖的美食下肚,人都暖和起來了,三十多年了,不知店家是否還在,好想再次聽到嗚嗚的汽笛聲,品嚐溫暖遊子心頭的那一碗麵茶。
有人說家常便飯是兒女對母親的思念,我說地方美食是遊子對故鄉的回味,今日細說著城隍廟囗的美食,其實只道盡了一部分故事而已,畢竟三十個年頭已過,事過境遷,人事全非,好多好多的廟口往事,如同浯江溪水東流不回頭,已經忘了,忘了也罷,但若能記得的,就留著與鄉親好友共同回味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