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的歲月
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然而自己對這塊土地真的了解嗎?最近不少的活動是走訪「社區」,走過之後才知道所知有限,有的平常不會去的地方我都像在「走迷宮」,我真的有待加強。
走訪「峰上」
以前到過「峰上」,但是跟著活動而來。換句話說,是坐遊覽車來的,這回要自己去可真的「不簡單」,出發前看著地圖走,好像不難,實際上我不只是提早出門,而且是在某幾個村莊繞來繞去,有時越走越遠,有時接近了卻還是未到達,最後是到了車站,問穿著「背心」的工作人員才找到,後來聽大家說起才知「原來不少人都在繞」。
這次的主題是「發現明朝巡檢司」,我們要開始走進「歷史」。明太祖洪武年初,原為風水風俗「鳳穴」,江夏侯周德興設置巡檢司城,於返南京時路過峰上巡檢司城外海域,發覺風水「金鳳背金印」更加旺盛,又折回破壞風水,製造「蜈蚣崖」,後又挖掘「破鳳溝」,致使「金鳳死亡」,後經兩、三百年的歷史,這裡的地理位置,自然的形成風水學上的「蜂穴」,所以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祭典,廟裡都會推出「祭蜂」的祭典活動。
這裡的海岸讓人讚嘆,手中的相機就是會想留下不同角度的美,中國古稱東北、西南的方向為「中國方向」或「震旦方向」這裡也有,實在難得一見。古城牆已在修復,但尚未完成。「固苦金湯」,為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部隊撤退守禦金門時建置的班據點,後為排據點,阿兵哥用油漆寫上這四字,表示據點的穩固。
天后宮,明嘉靖十一年,福建、浙江戰事多,沿海居民紛紛離鄉渡海,外出謀生,當時有泉州人定居峰上後,提議興建溫陵媽祖廟,在嘉靖四十年完工,奉祀大媽、二媽、三媽聖像。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將軍施琅奏請敕封媽祖為「天后」,該廟也改為「天后宮」。
禁止碑,邱良功母封瑩,都是清朝中葉浙江提督「邱良功」之母留下的歷史見證,這裡有好多的過往軌跡,值得慢慢的走讀!
探索「古崗」
古崗社區發展協會辦理的「仙井泉參訪暨環境整理活動」,我猶豫了一下,因為要帶「傢伙」去尋「仙」,報名的人不多,我想大部份是社區的人,尤其他們可能是「瘋狂小組」(我聽到他們如此形容自己),我跟著進入山路,看起來是還在「整理」,看著大家手上拿的各種工具,我真是不好意思,因為我是「空手到」,有帶手套,但沒有垃圾可撿。
其他人有的除去雜枝、雜草,有的則是陷入與「螞蟻」的交戰,因為「仙井泉」的附近是一個「大蟻窩」,他們花了好多的時間與心力在清除,仙井泉,是口小井,真的不太起眼,但一根管子放下去,只剩一小段,聽說有「一米三」,國軍還「引水」下去使用。往上走,坐在花崗石上「觀海」,遼闊的大海讓人心曠神怡,這時我聽到了「十四字箴言」--辣椒不辣誰要吃,生活不苦誰想它?是一位來金門當過連長的「劉大哥」,在金門一、二年後回台灣去,他沒有繼續往上爬,因為要再回金門,但是現在他卻選擇在金門「定居」,說起在金門的種種,他可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似的,尤其現在金門「軍事」相關的活動他應該都不會錯過。
接著,又開始整理,沿途去除障礙物,然後停在幾塊大石前,開始「描紅」,我們來到了營區,「忠勇愛國」、「頂天立地」的確是軍人作風,還有什麼「打不中不打,打不破不打」的,最特別的是那隻「夾竹桃天蛾」,停在「頂天立地」的大石上一動也不動,像是擺姿勢等著大家去照牠,有外來客也來搶著拍,但是就是有人記不得這名字。
來到營區,感覺得到當年「撤軍」的倉促,有人在裡頭找到還有殺傷力的東西,大門前「司令官的指示」有:不酗酒、不賭博、不鬧事……,那上頭的水塔刻的是「飲水思源」,這也是我們要記得的,不遠的地方傳來狗叫聲,那是一個少數還有駐軍的營區。最後我們來到「大帽山」坑道口,我好奇的這裡、那裡亂照,第一次來這裡,下一次再來不知會是何時了。
回程了,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卻見二人問我「要不要再去爬山?」我說是「『漢影雲根』嗎?」他們說「不是,是附近的山」,雖然那山我可能沒去過,雖然這機會很難得,但是我知道我的體力有限,自動作罷,下回有活動再參加囉!
不管什麼地方,不管什麼傳奇故事,只要時間許可,我想我都願意去走一走、看一看,因為要了解自己生長的家鄉,本來就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的,畢竟金門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就從自己感興趣的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