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訪查前水頭旅居漳州黃氏宗親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國龍。
點閱率:1,533
字型大小:

民國105年年底,縣政府補助修建的二棟黃氏宗祠陸續完工,大宗家廟要等108年才有利年,但小宗宗祠在國曆106.12.08就要舉行奠安大典了,除了進行事先的籌備工作,要來參加的姻親、宗親聯繫也非常重要,有了尋獲北溪頭村失散五百年宗親的成功經驗,再加上漳州方面傳來查到和族譜古名相同的地方,宗親會理監事信心大振,更急於早日成行,並邀約我同行。
從明末到現在,金門前水頭(金水)黃氏遷往漳州名單:第一支允夔遷于漳鎮頭觀音山,第二支■宰遷居漳州橋梓里,第三支康熙辛丑科鄉薦第一名■嶔的子、孫,第四支■育公之孫亥老、亥石均遷居漳州,第五支載亨遷漳平,第六支堯莊遷漳浦燈火澳,第七支允仕遷漳。另臺灣安平一支燈號(女婿燈)為「五安」的宗親,知道我要到漳州尋找外遷宗親,也拜託我去找燈號和他們相同的黃氏族人。分析遷漳州的宗親,有的僅知往漳州,詳細地址失記,只有有較小地名的「觀音山」、「橋梓里」、「燈火澳」,才有可供稽查的線索。就以「觀音山」為例,漳州各縣市就有五個地方的山脈,都以觀音山為名,好在知道住「漳鎮頭」,不必要往內地查問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有子孫高中進士,目標明顯,但冥冥之中,感覺「若有神助」(祖先保佑),因為查到當地的族譜,詳盡的介紹進士生平事蹟自然在意料之中,但整本族譜,只有在世系表中括號中的名諱,和本宗相同,其他父祖輩真的是「八個字沒一撇」,名字沒有一個字形狀類似的,所以我們知道這項訪查工作非常艱鉅,上次返金之前,便請漳州宗親會代為留意,如果找到「橋梓里」古地名的所在,麻煩通知一下。
為什麼把遷居漳州橋梓里的■宰後裔列優先對象呢?因為他的兒子汝標經商有成,清乾隆八年(公元1734年),獨自出資四百餘兩,重建黃氏家廟後落,勒石說明「惟前一堂,留與眾共立,匪有吝也,不欲專以上人也」,意思是不敢專美於前(因為大宗還有其他房祧),變成整棟家廟都是他蓋的,留前落讓大家有表現捐獻的機會。後來一直等到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酉堂派始祖黃俊才效法他,自資銀捌佰兩,完成前落的建築,在石碑的字裡行間,說明自己感受到責任無可推諉的壓力(因為外人尊稱他為黃百萬),否則豈敢一人贊其事,並說明族人「賢而有力者」在所多有。乾隆年間二位富甲一方的員外,出錢出力的時候,還不忘「謙卑!謙卑!再謙卑」,令人肅然起敬。而汝標在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 年),自己一人獨資自漳州購料建黃氏小宗宗祠一棟,「證明」他雖有雄厚財力,但大宗家廟不敢「專」的事實,小宗就不一樣了,宗親是同一房祧,「寢成孔安,以妥先靈」,又不必自己出錢,眾人何樂而不為?絕對沒有人會怪他不留面子。小宗宗祠固若磐石,直到民國74年才稍加修繕,今年重建奠安,如能訪得■宰的後裔觀禮,豈不喜上加喜,飲水思源,「食米飯,拜田頭;食果子,拜樹頭」,做人不能忘本哪!
國曆105年11月28日,滿懷著信心與期待,迫不及待搭乘第一班金翔龍號,08:00啟程前往大陸,由於其中一位長老還要辦理落地簽證,延宕至九點才離開碼頭,車子路過杏林區再上高速公路,抵達福建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漳州辦事處,已經超過十點半,「聯絡官」朝根宗長賢伉儷在路旁等候多時了。進入會場,看到貼在牆上的紅紙,發現新一屆的漳州宗親會產生了,東明宗長又第「N」次連任會長,也捐出壹佰萬人民幣充實會費,我從十幾年前參加兩岸宗親交流開始,東明即擔任漳州黃氏宗親的「領導」,年深月久,熱忱不減反增,值得宗親尊敬和仿傚。有了上一次北溪頭的經驗,這一次,常務理事黃東龍事先召集古名「橋梓里」的村莊,即現在隸屬於漳州巿龍文區朝陽鎮打山村的「張坑」和橋頭村「樓內」,請黃氏宗親的長老和會務幹部參加聚會,省得我們要一個村莊完成,才能接著到下一個村莊,逐一的進行訪談,浪費時間與精神。參加的樓內宗親有江松、建陽、文海、亞明、清雨、文章、國民、金暗,張坑宗親有西南、三角、水河,巧的是我大哥「國民」和我本人的綽號「三角」也出現在名單內,有緣千里來相會又新增了一項解釋。會中我分發資料,也詳細報告近四十分鐘,再請漳州黃氏族譜總主筆唐朱宋教授主持討論議程,雖然沒有結論,也沒有出現宗親來自金門的蛛絲馬跡,但前水頭遷漳州的歷史已深植大陸宗長們的心中,相信以後他們在漳州地區和宗親們交流,必定能代為傳播金水黃氏尋找族裔的訊息,會議中大家各抒己見,發言踴躍,欲罷不能,至12:13過了午飯時間,才趕緊匆匆結束會談。
中午,東明會長蒞臨餐廳盛宴款待大家,關切訪查金門宗親的結果。席開二大桌,喝了四瓶金門高粱酒,飯後回到辦事處喝茶聊聊天,沈澱心靈,整理思緒,席間聽說角美那兒也有個舊名叫橋頭的地方,吃完飯後留長老在飯店休息,立刻和福崇、延塔、延良趕往角美鎮。當地現名龍海巿角美鎮錦宅村,也是漳州臺商投資區,宗親會的組織是漳州巿臺商投資區江夏源流黃氏研究會,設有會所,會長由德才宗長擔任,湊巧那天當地在拜拜,由其忠等三位宗親和我們討論,最後發現此地雖然也名叫「橋頭」,但以前是歸「同安」縣管轄,而非漳州,先決條件就不符合了,但這兒的黃姓族人共有十八支,建有十三棟宗祠,除了山頭角祠堂,其他宗祠的堂號分別是著存堂、銘樓堂、誠敬堂、昭德堂、餘慶堂、崇德堂、積慶堂、慈愛堂、積德堂、寶田堂、世德堂、會仁堂,最可惜的是龕中舊有神主都付之闕如,根本無從查起,但我也很慎重的做了一個簡要報告,留下資料以備查考。會後宗親們盛情請我們留下來,參加慶典活動及宴會,因為已經答應回漳州城內晚餐,只好謝謝他們的好意。快馬加鞭的趕回銀佳旅社,已經是17:20了,晚上與漳州辦事處幾位重要幹部圍爐吃火鍋,邊吃邊聊,氣氛熱絡,賓主盡歡,十個人竟然喝了二瓶0.6公升的金門高粱酒,主人贈送我們每個人片仔■清解茶一打,延良理事長則代表金水黃氏宗親回贈貢糖及高粱酒,雖然訪查宗親沒有具體的成效,但訊息在各地傳遞更為深遠,今後漳州如有發現源自金門縣金水黃氏的宗親支派,漳州宗親會一定會迅速通報,我們後會有期。
尋訪遷居漳州橋梓里的■宰後裔,列為優先對象的另一個原因是:金水黃氏現年84歲的長老記得很清楚,雙方最後失聯的年代約在1943年前後,距離現在63年,以此類推,八十歲以上的漳州宗老一定還有些印象,或者曾經聽長輩講過往來兩岸的事情。原來遷往漳州的宗親,在蓋好小宗祠堂之後,一直按照宗族的規範,參與春秋兩季的祭祀,而返抵前水頭祭祖的宗親,也會趁機小住數日,和同宗們聯絡情誼,環繞宗祠的「ㄇ」字型廂房,就是提供他們住宿的場所,而且還有煮飯的廚房及會客的廳堂,從乾隆年間一直到民國32年,即使在抗日戰爭最艱困的時候也不間斷,當年卻「因故」而中止這一項謁祖活動,先後返金參加祭祖的人這麼多,而這一次來參加會議的有許多七十多歲的,但奇怪的是竟然沒有耳聞回金門祭祖事實的人,希望他們此次得知詳情,返鄉後能廣為宣導,讓兩岸同房宗親再續前緣,同時解開導致停止往來的小誤會和心結。
多次和大陸族譜的編輯人員閒聊,大家一致認為:金馬臺澎的族譜記錄,從民國以來,沒有遭受任何「破壞」,其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族譜記載得十分詳盡,卻「查無此人」,分析大約有二種原因:一是族人遷居他處,像詔安的黃氏家族,有一支先遷居安徽省,再遷南京巿,直到光緒年間黃思永狀元及第,才尋根到漳州。二是不同宗支遷居同一地區所造成的,例如一個地方先開墾的是黃氏燕山派,神主及神龕的「文物」會留下該派的紀錄,後來黃氏紫雲派抵達,同姓的二派融合,多次共建宗廟,大門的來源卻是紫雲派的典故,而開基祖只有一個,認定的根據不是神龕對聯,就是大門書寫的故里村名,源頭只能選取一個地方,久而久之,另一派的來源就被遺忘了,尤其文革以來,墓碑、神主散失不少,如果找不到重要的關鍵人士資料,分居兩地但同一宗族的宗親,就無法銜接得上了。還有一個更「奇特」的現象,有文史學者根據該地祖先遺留的證物,確認開基始祖來自何地,但當地的人還是囿於以前的說法,無法接受也不認同正確的結論,學者也無可奈何。至於這一次本宗踏破鐵鞋無覓處,究竟屬於那個原因,就只有等到找出證據來的那一天,真正的答案才會水落石出。
有人說:「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這句話最能描述此次的漳州尋訪宗親之旅,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切彷彿走到山窮水盡般的壓力,但仔細回想黃氏源流研究會漳州辦事處的宗長們,平日的查詢工作、與會人士的遴選,以及場地、交通、點心、午餐、住宿的安排,面面俱到,煞費苦心,內心不自覺又湧進一股暖流,衷心感謝宗長們的辛勞,更盼望下次漳州捎來的訊息,能帶回柳暗花明的確切結果。
參考資料:金水黃氏族譜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