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八二三砲戰下成長大的莒光國校第四屆童學趣

發布日期:
作者: 莊翰華。
點閱率:2,286

莒光國校第四屆畢業的學童大皆出生於民國47/48年間(金門八二三砲戰下),至明年(107)或後年(108)恰巧為國校畢業47/48年,同慶為3(7)或3(8)之喜;不論年齡虛或實,均屆一甲子,特為此文。
民國54年7月10日,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長裁示:將整建的「金門公園」中的現有莒光倉庫(古坵彈藥庫爆炸案後才遷移設置)遷移,創辦一所南門國校計畫。野史傳聞:蔣總統巡視登上莒光樓,問及前方的二層樓建物(莒光倉庫)為何?隨從不敢如實報告,臨時說是學校預備用地,事後即著手辦校事宜。
南門學校後來定名為莒光國校,學區以南門里的學童為範圍,學區內依附許多從大陸來的外地人(如:福建同安、惠安、南安、閩清等,或廣東、江西、安徽等)。民國56年莒光國校迎接來新童及金城中心國校南門籍的轉學童,其中的三年級(即莒光國校第四屆)學童,即係在金城中心國校唸讀1及2年級後轉來的學童。莒光國校第四屆學童就學自民國56年至60年,時分兩班(甲、乙),甲/乙班導師為姜國經/李清汪老師(現定居於台灣),畢業時學童數為74人:甲班39人、乙班35人,若包含就學期間因故轉校、離屆者則共為91人(學童們翻遍腦中記憶上山下海搜尋後)。畢業後,莒光國校第四屆學童們63位就讀金城/烈嶼國中(62位金城,1位烈嶼),31位就讀金門高中(職)(14位金門高職,17位金門高中),其餘學童們舉家遷至台灣或就讀軍校。現今(106),學童們約30%留在故鄉,70%定居台灣(49%北部、5%中部、16%南部),其中7位已遷至仙境;7位男學童已進級為阿公,2位女學童為阿嬤,3位男學童為公公/岳父。
莒光國校第四屆學童們於民國55年至65年間,榮獲金門日報登報刊載的「豐功偉業」有:金城國校聽寫、拾金不昧、莒光保防書法、縣少藍代表、模範兒童、科學作品、莒光跳高、莒光跳遠、金門少棒隊、莒光畢業慶典、救國團玩演講、婦女節演講、金門高中演講、蔣公誕辰徵文等功勳,獲獎學童們為:藤效誠、黃庭杰、陳仲盛、許績贊、張國全、林啟文等共16位。
民國66年,學童們自金門高中(職)畢業後,很多學童們陸續到台灣就學或就業發展,漸漸就斷了音訊。期間學童們分居各地,忙於事業與家庭,雖各自辦過幾場童學會,但規模較小且出席學童數並不齊全。真正第一次童學會始於民國103年發起學童(甲班楊子明、乙班唐敏萬/李錫泰(班長),透過「臉書」聯繫、鄉鎮公所/里辦公室查詢、旅台同鄉會幫忙等多重管道,許多30、40年沒聯絡的老學童們又重新取得聯繫,尋「童」甚為不易。
為了這次難得的聚會,老學童們建立「賴」群組暢談過往,聊到深夜還欲罷不能,說起難忘的學童憶,不禁掉下老英雄/雌淚。「早期娛樂少,遠足日前一個禮拜,都會興奮到睡不著」「社會科老師好嚴格,發考卷前大家都要在手心抹上薑、蒜,可是都沒用,還是很痛」「只怪當時年紀小,不專心讀書,旁門走道的想盡辦法不升旗,不開班會,用參加比賽逃避考試的壓力啦,混得一蹋糊塗」「以前下課後,大夥最喜歡踢足球、捉迷藏、穿開檔褲(不露點)玩泥巴、抓蜻蜓、打彈珠、擤鼻涕彈麻雀、跳橡皮筋、玩沙包等」「爬兒童樂園的學童很多人,跳樓梯的也很多」「莒光湖的九曲橋是早熟男女幽會好地方,押豎子只能暗地偷窺,我就是押豎子之一」。
莒光國校第四屆童學會自民國103年順利舉辦後,分別於104、105、106年假台北市國軍英雄館舉行,邀請甲、乙班導師蒞臨童趣(李清汪老師皆參與,姜國經老師身體微恙未能參與),召集學童由甲、乙班學童分年擔任(唐敏萬/楊子明、李興傑、陳仲盛/李錫寧、汪輝龍等),參與學童數由35位(含眷屬6),逐年增加至37位(含眷屬7)、46位(含眷屬9),今(106)年預期應會更好;參與學童們不辭千里,遠從旅居美國、中國大陸、金門、高雄、台中等地趕來赴「童趣」。除了每年9月份的主要童學會外,民國105年起加辦春節童學會19位(含眷屬5),參與學童們以旅居北部學童為主;106年與金城國中第八屆童學會合辦,參與學童為16位(含眷屬3)。民國106年,留金學童(張國全、李逢棋、汪憲川等)們本著輸人不輸陣,於4月2日假金門召開莒光國校第四屆(原鄉)第一次童學會,參與學童們除原鄉外,吸引來自中國大陸、台北等地之外地學童,尚有2位校外學童風聞而來,共有20位(含外童2)。各年度期間,亦有熱心學童(童子林、林啟文、唐敏泰、李逢棋等)主動邀約或有「留金、旅台」學童來訪臨時加辦聚會者,民國105年5次,106年2次。莒光國校第四屆童學會舉辦的形式、內容與參與學童數,逐年趨於多元化、深層化與永續化。
莒光國校於民國75年8月1日因「時代進步」(官方說法)併入中正國小,留下一段特殊時代的「童生」際遇。莒光國校第四屆童學會在唐敏萬、楊子明兩位「童學資政」的跨域、跨時之海空陸詢,目前仍有部分學童們失聯!許國信、楊蓮子、黃金成、王錦緣、李錫福等)。至今,莒光國校第四屆學童們年齡大約落在57至59歲間,「不算老,但也不年輕了!」能有機會參與老學童們相聚,讓人感動且興奮期待。童生真的很短暫,期待學童們撥空參與,每次參與/每個信息的背後都蘊藏著一份關心的傳達,能參與/看到信息也是幸福,代表你(妳)有空閒;沒空參與/看到信息也是幸福,因為你(妳)有比參與/看信息更重要的事能忙著。能碰面就請珍惜機緣,沒緣碰面也請別忘彼此祝福!
行文至此,張國全學童傳「賴」群組,「明(107)年學童們不管年齡虛或實,均屆一甲子。看看各位學童們是否有意願,回來故鄉(金門)辦場「莒光國校第四屆一甲子回顧童學會」,重回莒光母校、莒光樓、莒光湖……晚上可以在莒光湖畔烤肉,再次尋找學童時記憶。隨即,唐敏萬、翁寶蓮、陳雪和、陳瓊愛、楊子明、洪篤榮、莊翰華……等學童們在「賴」群組按「讚拗!」、「沒問題!」……。期待在(再)期待……相會在(再)鄉會……童趣在(再)同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