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洲李氏源流
浯洲李氏,出自於大唐高祖李淵公第二十皇子江王元祥(六二六~六八○)之後,其次子名皎(封武陽郡王),皎生藂(音叢),襲爵,於武后聖曆時,被流謫於嶺南(族譜載為泉州刺史),行至閩南安,武后又遣使殺之,王妃同殉難,葬於南安趨庭里德教鄉皇平山,人號其塚為「天孫墓」,古跡至今猶存(參見《新唐書》、《泉州府志》等載)。
藂公生萬康、萬壽、萬昌,居於南安。萬康公居於南安嘉禾里半林村,於睿宗景雲間,贈秘書監,生四子︰曰楚珪、晁嵩、晁唐、晁(山徙)。玄宗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祿山叛唐,楚珪公以國難召募入衛,率弟晁嵩、晁(山徙)和子姪宗屬等五十多人,奔赴靈武,從肅宗規復兩京,授廉訪五州節度使,嗣從李光弼平定史思明之亂,以定難有功,晉雲麾大將軍,肅宗寶應元年壬寅(公元七六二年),封隴西開國公,食邑七百戶,今吾閩李氏奉為「開閩五山祖」,子孫世居閩中。至小廿三公(原名保朱,號念三郎),中年時期,因家難,攜五子(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為名)往清流姪子四七家居住,並收得養子田德,繼而徙居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娶妻鄧氏,是為汀州始祖。後遷居上杭縣內東門街。子孫蕃衍,其族滋大,尤以火德之派為最盛,分衍閩、粵各邑。浯洲李氏即其裔也,本縣迄今至少有以下廿一諸派系:
壹、李厝李︰依據李英欺(按:李仲立之祖父)珍藏《奈社李氏家譜》載:「昭穆自六世起,至廿一世為長、志、君、廷,秀、振、耆、英,熙、和、丕、煥,世、炳、嘉、禎」。始祖名良亨,號得亮,原大同宣府護衛,加授特進光祿大夫、左右柱國,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一二八一年),由同安李厝遷居浯洲奈社(即金水古之鄉名也),所居之處亦曰李厝(即今前水頭中界一帶),配顏氏,生二子:曰欽顯、欽耀。欽耀生一子:曰煌「號雲彩,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甲子(公元一五○四年)舉人,任山東袞州府嶧縣教諭正堂,配蘇氏,生三子:曰莊、明忠、朴齋。莊生一子:曰順,字次稽,國學生、考選州司馬,配馬氏。明忠(字振南,號慤叟,登穆宗隆慶元年丁卯(公元一五六七年)舉人,累恩奉政大夫,任江西九江府同知,國子監助教,江西建昌知縣等職,配許氏,生一子:曰惠。朴齋,配許氏,生一子︰曰雍,號鰲成,登神宗萬曆卅一年癸卯(公元一六○三年)舉人,任南京淮安府邳州宿遷縣知縣,配許氏,生二子:曰陳昭、瑞蛟。瑞蛟,字孟雨,號拱辰,光宗泰昌元年庚申(公元一六二○年)遊泮,崇禎八年乙亥(公元一六三五年)補廩舉七次、貢二次」。李氏家廟,位在前水頭中界,建於明代,原為七落,明末,遭倭寇焚毀,清初,僅建一落,近年又再重修並奠安。派下住前水頭、後浦西門、新市里、臺灣臺中市、桃園市、新竹市和同安、廈門及南洋等地(李水福和哲嗣海祥、仲立及哲嗣丕贊等提供)。
貳、三山李:依據《浯洲山西李氏族譜》第十二頁載:一、山西原編昭穆(由三世德宗公以下開始)自四世起,至四二世為:仙、元、敦、伯、德、世、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聖、賢,仁、義、禮、智、信、勇、忠、和、孝、友,英、傑、明、聰,金、鐘、玉、印,奕、代、傳、芳。
二、山前原編昭穆(由三世顯宗公以下開始)自四世起,至四三世為:仙、開、文、子、興,益、業、世、希、京,望、著、麗、崑、秀,君、鍾、史、冊、清,寧、康、招、易、簡,昌、衍、叶、元、貞,生、色、我、枝、貴,還、從、賢、者、增。
南宋時,大唐江王元祥公第廿一世孫名曰君懷,由同安仙店山邊移居南安淗江,生五子︰曰汝諄(號雄山)、汝謹(號南山)、汝誨(號兌山)、汝謨(號已山)、汝謙(號金山),均以山為名,故曰「五子分五山」,其族滋大。汝謹公生三子︰曰致敏、致政、致敦。致政公生七子︰曰仲仁、仲禮、仲祥、仲起、校政、三百、煌遠。煌遠公,乳名乃育,名崇基,字煌遠,號驛路,又號二十郎,於元成宗大德四年庚子(公元一三○○年)桂月,遷居浯洲小嶝坑尾橘內中處(即小嶝嶼後堡),娶丘(邱)釣磯堂妹,生二子︰長曰孫助、次曰孫奇。明洪武初,孫助公為守禦百戶,備倭小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一三六九年)三月十八日,倭寇犯小嶝,孫助以舟師勁敵,寇眾公寡,奮戰陣亡,年僅廿八歲,其妻伍氏襁負二子,曰德宗(登七歲)、顯宗(纔三歲),避難逃至浯洲,初僦居山西寨後堡,後來德宗派下移居山西村前堡。
德宗公派下,迄今已傳廿三世,分居同邑西安古驛、安海、永春縣內、汰內、青嶼、臺灣臺中市清水區高南里舊庄、新加坡、印尼及馬來西亞等地。
顯宗公派下,由山抦溝墘遷往西山前,號「桂林」,派下迄今已傳廿八世,分居南靖縣天寶龍潭、仙遊縣螺山太平、海澄縣錢山、漳浦縣城內、官澳、田墩、山后、青嶼、古龍頭北山順房、呂厝、劉澳、前山前、大嶝、南安縣、東山前、南垵、沙美及南洋等地。此一派系,因住山西、山前及山后,故合稱為「三山李」。
叄、銀浦李︰依據《浯洲古龍頭李氏族譜第二輯(三世進房) 》載︰「昭穆自一世起,至卅五世為應、以、仕,德、存、洪、甫,端、均、維、尚,永、隆、馨、懿,滋、森、炎、增、錫,沃、根、煥、培、欽,澤、梁、炳、基、鈺,治、棟、炤、坦、鐄」。
大唐江王元祥公第廿一世孫名曰君選,於南宋時,自南靖油坑移居同安浦園中央厝,開族成鄉,是為銀浦李氏開基始祖。同安,別名銀城、銀同或銀邑,「銀浦」,取銀同、浦園合而簡稱之,故世稱為「銀浦李」。君選公於寶祐六年戊午(公元一二五八年),舉明經進士,授登仕郎,任儒學事,明代賜進士同安知縣朱徽為題「明經發祥」匾額。祖妣藺氏太孺人。五傳至容公,字巽庵,登明洪武廿三年庚午(公元一三九○年)舉人,聯捷辛未進士,為明代同安人登第之始,故燈號曰:「銀邑開第」,官拜河南道監察御史,歷任四川提學僉事、都侍御史。公因任過監察御史,族人尊稱為「御史祖」。
靖難兵起,京師陷,宮中火起,惠帝不知所終,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自立為帝,逼侍講學士方孝孺草詔登基,孝孺不肯,大書「燕賊篡位」四字,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燕王怒曰:「爾不顧誅族乎?」孝孺曰:「誅十族,吾亦不從!」遂被磔於市,抄及十族,宗族、僕從、親友及學生坐株者,達八百七十餘人之多,時稱「瓜蔓抄」,歷史上亦稱之為「壬午之難」。容公為方孝孺門下士,同以抗節不屈,殉難,被旨抄族,聞者痛之(參見《同安縣志卷三十四.忠義錄》、《明史》等載)。御史祖逝世後,朝廷特頒賜「奉天誥命」匾額(聖旨牌),湖、廣按察司副使朱一鶚題贈「豸冠勁節」匾額,以嘉其忠義。
御史祖生五子:長曰敏軒、次曰敬齋、三曰敦齋、四曰巖山、五闕名(譜僅書五房)。派下住浦園,分居晉江宅內、林厝、石潯、馬蹄塘(今馬池塘)、倉內、烈嶼、傅厝、店頭、馬家巷等處。敬齋公生二子:曰應祥、應瑞。明永樂元年癸未(公元一四○三年)二月,應祥公於抄族之時,逃難渡海至浯洲十九都烏沙頭(昔名古龍頭,今名古寧頭)南山,後為張姓乘龍快婿,是為古龍頭李氏開基始祖(也即銀浦李氏第七世),生四子︰曰以舜、以敬、以忠、以文。除以文移居同安兌山(今廈門集美區後溪鎮兌山村)外,其餘三房,均住南北山、東西林四社,迄今已傳廿四世,派下繁衍頗盛,蔚為金浯巨族,而向外分衍者頗多。其分居本邑者:有前水頭、後浦、西浦頭、小徑、新市、後豐港、下市(今夏墅)、烈嶼青岐等處。分居臺、澎者:有澎湖之馬宮、北山港仔底(今成功村)、隘門;臺灣之安平(今屬臺南市)、鳳山統領營、諸羅(今嘉義)、竹塹(今新竹)等處。分居本省者:有同安橄欖嶺、海澄浮南橋、廈門、南安、福州等處。分居外省者:有廣東之潮州黃水斜橋、湖廣、河南、北京、盛京(今瀋陽)等處及南洋各地(李怡來、國偉提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