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八二三砲戰民眾疏遷臺灣始末

發布日期:
作者: 楊育瑛。
點閱率:1,921
字型大小:

據最初擬定每校分配人數約在三十人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各校為了安插學生數量過於龐大,而衝擊到校務的日常正常運作。但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比對李增河先生號召發起,由金門高中文書組整理的《八二三戰役金門中學寄讀學生名冊》得知,分發各校的學生人數頗有出入,再參考許多當事人的口述訪談記錄,原來當初既定的規劃,乃由抽籤方式決定分發學校,疏遷學生多係初次離鄉的孩子,其中有許多是兄弟姐妹不忍手足分離,亦或是同村鄰居,在前途茫茫,舉目無親的環境下,難免心生與熟識之人互相依靠扶持之念,遂於在抽籤之後,覺得不滿意又提出轉校的要求;也有聽說某位人緣佳的老師分配到某校服務,學生群起跟隨的說法,種種原因,造成分發各校學生人數失衡的現象,有些學校分配學生至六、七十人之多,少的則僅十餘人。開學之後,又有學生或轉校,或輟學,致金門中學掌握學生動向資訊難以完整,因此產生至今還原寄讀學生名冊還有些許誤差的情形出現。
筆者也有二位長輩是八二三砲戰的疏遷學生,一為先父,一為姨母。先父湖下楊氏,諱清卓,被分發至臺南縣佳里鎮北門中學高一班,由於家境貧寒,無奈遭逢戰亂而匆促轉校,在外生活不如在家,家中供應生活費用時有短缺,致三餐無常,父親又心繫課業,經常夤夜苦讀,在臺求學期間因此罹患胃疾,病纏數十年之久。其他赴臺學子之遭遇,身處環境之艱苦,普遍與先父相類似,思之令人心酸不忍。父親學成歸鄉之後,終身服務教育界,民國五十四年間始執教於西園國校、歷任金沙國小、愛華分校、九十年間在中正國小退休。父親生性勤儉樸實,喜助人,從不與人計較結怨,這種個性的養成可能和在臺求學的歷練有關,而我承繼了父親的節儉,母親常唸叨說我就像父親一樣,一件內褲穿到破了好幾個洞,都還捨不得扔掉,我則回說:「內褲又不是經常露出來給人家看,破洞只有自己知道,有什麼關係。」其實這不只是節儉而已,從這個小習慣,看得出我們都是念舊惜福之人。記得父親退休前的某年來臺,特別要我開車載他去臺南佳里北門高中看看,那是他在這所學校畢業之後,睽違四十年的舊地重遊,當車行佳里市區時,父親看到了許多熟悉的景物,心情顯得有些激動,那天是星期日,學校休息,悵然不得校門而入,我載著父親在校園四周繞行了三圈,父親才肯不捨的離去,我看見父親眼角泛著一絲淚光,在疏遷臺灣求學的那段日子,父親的心中肯定留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筆者姨母黃碧玉女士,西園人,疏遷於屏東女中,據口述訪談,在那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女生鮮少有機會能夠念書,姨母十一歲方上西園國校二年級就學,校舍在中甲黃氏祖厝內,國校畢業已是十六歲,民國四十七年暑假到陳坑應初中入學考試,當天下著大雨,印象深刻。開學前,突遇砲戰,跟隨政府疏遷到臺灣,分發到屏東女中初一班,住宿於學校日式宿舍。在校期間,同學們都熱情相待,偶爾會捐贈日常用品,每月生活費則由家中郵寄支應。由於初次離鄉,異地陌生,又無熟識親友同行,難免思念家人,讀完一學年之後,耐不住念家鄉愁,遂輟學投奔至高雄一起疏遷來臺原住在官澳的嬸婆,四十八年輾轉歸鄉,原想在金門繼續求學念書,適逢有鄉人來家中提親,外公以亂世時局動盪不安,答應了這門親事,姨母嫁至後浦時年十八。
疏運在臺的金中學生均已安置妥當後,金門本島的各所國校也在砲擊日趨和緩之下,縣政府於十月十八日決定準備開學,當時全縣三十三所國民學校,多數遭受炮火波及無法復學,尤以烈嶼七所國校最為慘重,縣府一面派員帶領全縣國校教師分別進住學校,整理殘破教室,一面函請軍方兵工協助構築掩體設施,積極重建校園,月餘後,全縣國校陸陸續續恢復上課。
這群公費疏遷臺灣寄讀的金中學生,後來有不少人成為了社會菁英,分散在各界發光發熱,對國家貢獻頗鉅,並回饋桑梓甚厚,造福群眾,這都要感念當年政府視民如傷,能在戰亂之中迅速作出英明睿智的決策。也心存感恩當年臺灣人鼎力的支援,患難與共,捐餉贈物資,方能順利渡過難關,其情深義重若同手足,與今日政府過河拆橋,對待戰地百姓如敵仇的態度,真有天壤之別。
二、疏遷金門百姓
參與疏遷的軍艦共分為四批,第一批運載的是金門中學教職員及學生計一千零四人,海軍二一七號軍艦十月九日由料羅啟航,十日傍晚六時許抵達高雄港。之後載運的皆為金門百姓,以烈嶼居民為多,前後共三批次,分乘五艘軍艦。第二批疏遷民眾計九百二十七人,由二○三號登陸艇載運,於十一日下午三時抵達高雄港;第三批載運疏遷民眾的二二二號登陸艇於十二日凌晨三時抵達高雄港;第四批疏遷民眾分乘二○四號、二○五號、二○六號登陸艇三艘,陸續於十二日下午四時抵達高雄港,南部某軍團政治部主任鄧定遠、大陸救災總會副秘書長宋訓信及高雄市長陳武璋等均親自到碼頭歡迎接待。
收集到的疏遷總人數資料有多種版本,說法不一,今據民國四十八年元月金門遷臺民眾臨時輔導委員會編印的《工作總報告》,有造冊登記統計者為六千四百四十七人,實際疏遷民眾應不只此數,推估在七千人以上,在國家艱困的戰亂動盪之中,要安置六千餘位金門民眾談何容易,可說是一項歷史性艱難而偉大的任務。疏遷民眾在抵達高雄後,旋由第二軍團調派軍車運送至高雄市大同、前金、新興、建國四所國民學校的臨時接待所暫住,膳食按大口每人每日十元,六歲以下(含)之小口則每人每日五元之標準,由大陸救災總會照料供應。
十月十八日行政院先行撥款一百萬元充為經費,由內政部奉總統指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為召集人兼主任委員,成立「金門遷臺民眾臨時輔導委員會」,主持接濟工作,並開會決議不採取大陳義胞撤離來臺時之集體安置方式,商請臺灣省政府用最迅速之方法協助,以中南部臺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七縣為疏散地區,予以安置為原則。其間除了一千餘人自動投靠親友自謀生活外,二十一日始著手分散疏運民眾於七縣的一百二十一鄉鎮所設立之一百五十三個臨時接待所暫時寄居,接待所設置於各鄉鎮的活動中心、中山堂、集會所等處,非不得已均不借用當地學校,以免影響學生課業。分赴住居各縣的民眾名額為:中、彰、雲、嘉、南等五縣均為八百五十名,高雄縣七百名,屏東縣五百名,除高、屏二縣逕由軍用大卡車分送於各鄉居住外,其餘五縣均乘火車到達各縣指定站,再行轉運各鄉村,並於三日內完成疏遷安頓之工作,臺灣各大報紙也以「災民、難胞」追蹤報導整個疏散過程,少數能感受到戰地百姓流離於異地艱辛的報社記者則以「義民」稱呼。
金門自古地方風氣淳樸良善,多屬刻苦耐勞的農家子弟,分散各縣寄居期間,伙食補助費大口調降為每人每日七元,小口則無變動。疏遷民眾以大約五十人為一組,自推一人為組長,展現高度良好的自主管理生活規範與秩序,生怕給人增添麻煩。時已進入晚秋,霜降時節,天氣驟寒,各地軍民也以熱情來接待及熱烈響應民眾服務處發起的捐贈寒衣、棉被,購置蚊帳、炊具濟助,發揮同胞關懷與愛護的精神,甚有願意領養因炮火中失親的戰地兒童,金門民眾也莫不感激臺灣各界即時伸出援手,同舟共濟,相處交流和樂融洽。
為免遷臺民眾長期依賴政府救助,而能自力更生,十一月三日臨時輔委會邀集各相關部會開會,行政院乃決議以發放安置費的方式,協助金門民眾賃屋安居,以縮短各縣臨時接待期間龐大的伙食開銷負擔。安置費統由輔委會匯撥各縣政府代為核發,發放辦法依高雄港口登岸列冊有案者,不分男女,無論童叟,除孤老殘障無人扶養及失依孩童另作安置外,一律發給每人一次安置費新臺幣三仟元,於遷離臨時接待所時發給之,作為租賃房屋、創業謀生資金之用,並預計於十五日以前悉數發放完成,撤除各縣臨時接待所之設置。除發放安置費之外,政府還在各鄉鎮成立專案小組,輔導疏遷民眾找尋職業,飭令各縣協助介紹工作。
在多子多孫的年代,平均一家六口至八口,一口灶可得安置費用一萬八仟元至二萬四仟元不等,甚有大戶人家達十來口之多。按當時貨幣消費比值來講,此筆費用足以在臺灣大都市購置房屋一棟,且尚有充裕的餘額作為創業基金,此實為國家政府照顧戰地居民之德政的最佳展現。
安置費如期於十一月十三日提前發放完畢,距十月十一日第一批載運疏散民眾在高雄登岸算起,僅僅一個月又二天,足見當時政府有計劃執行艱鉅任務的決心,各縣單位有系統的分工合作,及敬業樂群,不畏辛勞的工作效率。二十五日臺灣省政府以七縣籌辦臨時安置金門民眾有功,提報七縣縣長各予以記功一次,並轉令各該縣長將所有參與工作得力人員查明具報,分別獎敘。
今日金門的富足全賴早年政府對戰地百姓生活的重視,老總統蔣中正心繫前線成敗關乎國家興亡,倚金馬二島為屏障,故以「無金馬則無臺澎,有臺澎便有大陸」來讚譽之,顯見前線之地位高於後方。在兩岸砲戰艱苦的年代,金門百姓也深深感激政府為地方培育人才的這段歷史,無不心懷回報恩澤,樂於效忠國家,無人畏懼犧牲,一付剛毅的忠肝義膽,視成仁取義為榮耀,換來的是造就臺灣的繁榮安樂,從不言回報,這是金門人與生俱來憨直的天性。天下大勢,分合無定,情仇日遠,手足間不會有永遠的對立,願兩岸不再有爭戰,釋懷前人的恩恩怨怨,惟有和平共處,方能攜手共創兩岸雙贏的新世代,再造輝煌的中華盛世。(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