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聯絡簿
「最近壓力好大喔!學校這個禮拜要進行模擬考試。」在美國就讀小學的女兒從學校回來後,緊皺眉頭,有氣無力的嚷著。
「是升級考試(註)的模擬考嗎?」我邊幫她準備點心,邊聊著。
每天,在她下午放學回家後,我總是陪她吃著課後點心,聽她與我分享學校的點點滴滴。這是我「打聽消息」的重要時刻,因為美國的學校裡沒有聯絡簿,有些事她若不說,我根本無從得知。
在台灣,每個學生的書包裡都有一本薄薄的聯絡簿,是親師生的共同備忘錄,記錄著老師規定的作業,學生應攜帶物品,活動注意事項,考試時間與範圍,甚至融入學生心情日記、成語練習、故事分享;重要的是,它是親師溝通、意見交換的橋樑,反映著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情況。這本聯絡簿,功能琳琅滿目,包山包海,似變形金剛,可任意組合,變化萬千。
長年以來,我已對聯絡簿產生依賴,怎也沒想過有一天沒了聯絡簿,竟還會有幾分驚慌失措。在女兒赴美就讀的第一個學期,我每天問她,功課寫好了沒?學用品帶了沒?學校哪一天有考試,需不需要複習?女兒被我問得煩了,反問我:到底是誰在學習?
女兒一語點醒夢中人,又不是我在學習,我為何如此焦慮?還記得她一年級在台灣就學時,因隨母就讀,與我在同一間學校。雖然可以就近照顧,但為了養成她獨立的個性與負責任的態度,一開始我就板起「虎媽」的架式和口氣對她說:「每天睡覺前把書包和學用品準備好,到學校以後,如果發現什麼東西沒帶,我是不可能幫妳送的。況且在學校裡,我的身分是老師,不是媽媽,就算會被老師罵,妳都不可以到我的教室來求救。」我堅硬的「鐵石心腸」,怎麼在飄洋過海後,因為一本消失的聯絡簿就亂了套?
思考所及,我只好逐步修正自己的心態,試著讓她做自己的主人,相信她有規劃課餘時間的能力。對於她的學習與生活,則改成多關心、多陪伴、多傾聽,而不過度插手。
漸漸的,我發現自己「適應」得極好,她也從沒出過任何「差錯」。寫作業、整理書包是她每天例行公事,學校發下的通知單一張都沒少,該繳回去的回函會主動催促父母閱後簽名,遇考試自己複習,天冷了自己加衣,出門遊戲會在約定時間內回來,就寢時間到了自己上床睡覺。如果有校外教學日,還會事先提醒我早起做便當。這本消失的聯絡簿,讓虎媽被動退出第一線戰場,孩子試著過「為自己而學」的生活,反而落實了孩子的「自我負責」。兩年的放手訓練,意外造就這個甜美果實,真是始料未及!
回台恢復教職前夕,我與同事分享女兒的學習近況。當我說我想回台灣做個「實驗」,偶爾幾次考試不要寫在聯絡簿上,用以訓練學生的責任感。同事聽聞竟不假思索的立刻潑我冷水:「千萬不要這麼做,妳這是給自己找麻煩!」的確,兩地國情不同,觀念不同,如果直接「蠻幹」下去,可是考驗著家長們的心臟強度,屆時可能學生的責任感還沒培養好,我反倒被家長叮得滿頭包。連我自己都不敢保證,一切是不是給自己找罪受?不過,以我的親身經驗來看,做父母的若能適時對孩子做到「信任」與「放手」,不要包辦孩子的所有大小事,孩子絕對可以學得更多更廣更獨立。
註:美國學生需於學年結束前達到能力標準才能升級,否則新的一年必須重修,即俗稱的「留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