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松江知府逸所黃先生墓表」紀實
以下為按照墓表拓本展示牌調整過的內容。文字按照手抄本中所見,粗體字為展示牌上尚存的字跡。「詔」字要挪抬一格、「上」字挪抬兩格。手抄本中「橋稅總入」恐有漏字誤字,據拓本所製展示牌上為「橋稅絲忽入」才是對的;「絲」、「忽」都是計量單位。即使有手抄本,但和拓本展示牌對照起來,免不了會有字數對不攏的情形;因為展示牌是否按照拓本精密製作、手抄本中省略的文字都會造成字數差異。最後四行中關於黃偉卒年葬地與親人姓名,需由族譜補足。
松江知府致仕黃逸所先生墓志
吾友逸所黃子沒於嘉靖戊戌、越茲癸丑、亦既如千年矣、而譽黃子者益眾、余謁友亦既觀於人人矣、求如黃子者益以寡、黃子不近名、其孤樸、墓道無表、非同志者責與、余老矣、不善骫骳詞、且懼世之交以輔、頰舌相為華也、弗果、茲以余二子再遊金陵、金陵吾兩人所嘗守官談學地也、觸而動於懷、逸所之桑梓、賢若吏部洪君朝選、戶部王君三接、交誦黃子弗置、亦以是望余太學郭生修、輒欲礱一石以俟、乃為之表曰、黃子敏而慤、貌古而心湻、少食貧、嘗習他藝、幾冠、一日自悟云、此非丈夫事也、遂棄去、乃修舉子業、業成、則又曰、丈夫止此乎、若復有不樂為者、人曰、舍此如悅親何、乃試於有司、領正德庚午鄉薦、甲戌與余成進士、同茲比部郎、相視邈如、既越歲、余請告將行、逸所則來云、吾乃今與子定交也、余曰、何哉、曰、愧知子晚矣、余曰、君璞玉渾金也、琢之鍛之、余焉能及耶、自是日必至、至無閒語、語必辨、退則默會諸心、無所枘鑿、乃安、乃求諸其鄉、所謂道南四先生者、即其書遡潁昌授受微旨、以朝夕自勵、凡世好一無所縈其心、久之若有得焉、嘉靖初、應詔陳九事、首論敬德必親賢儒、遠近習、曰、此先哲至言也、論輔弼必任老成、去輭熟、曰、此政本也、論節用必自裁減貢獻始、論剝民巨蠹必革鎮守、他如選臺諫、重守令、養人材、明職掌、正憲體、一病一藥、悉中治機 上以授執政、已而巨蠹去、民至今賴以甯息、而莫知所自也、其治獄情法既平、雖臨以鈇鉞、不能奪、出守南雄、明禮教、去淫祠、罷不急之徵、禁晝遊之女、介直敢為、無所顧忌、甯忤當路、不欲以升科困嬴民、甯厄妻孥、不欲以橋稅總入私帑、甯舍爵祿去、不欲以非理狥上官、甫三月、一疏以歸、老稚遮留不可得、居無何銓衡馳檄、郡邑勸駕、乃勉赴京師、改松江、權貴有銜之者、或勸一謁以釋、竟不往、乃復稱疾歸、自是累薦不起、日惟以養親講學、正家法化鄉閭為務、其孝也、能使其親度其所不欲而不為、其友也、能使其弟敦行古道、並名於鄉、其慈也、不以貨利愚其子、其與田夫牧叟居也、卑服談桑麻、飭耕耨、倦則草綑列坐、行道者莫知為達官貴人、余嘗督學至其邑、延入官廨、信宿而人不疑、二子在試、余莫之知也、時闢館會城、擇隽才、欲令師事黃子、講明伊洛之學、辭弗許、曰、卑之則可、乃以經學迪後進、諸不在列者、往往樂瞻容色、聆緒論、率多感悟以興、余纂集道南錄、賴君裒創、於是閩士始知龜山以來相傳正脈、吾兩人亦惟茲是勖、既別去、恆若對席云、歲戊戌、泉大祲、臺察李君元陽祗請尸貸、事作、而曰吾力弗能及吾鄉、茲託以盡心焉、乃旦暮區畫、食寢幾廢、必欲無一人遺、無一刻滯、餓者無斗釜濫及、以是神力殫耗不自知、罷事而疾作、竟不起、是歲某月某日也、得年僅五十有一、葬某山之原、泉縉紳父老、及官其地者、溉其澤者聞其風者、罔弗拊心痛悼之、善俗有坊、鄉賢有祠、凌江有志、令德章章、輿情猶若未慊焉、嗟乎、昔夫子嘆未見剛者、若吾逸所非其人與、設受鏃羽之訓、奉以周旋、當不在升堂者下、乃弗克究厥志、惜哉、君名偉字孟偉逸所其別號也、父諱某、封南京刑部主事、母某氏、及配某氏、俱安人、弟某先卒、子某某、婿某、皆庠生、世為泉之同安人、居海中曰浯洲云。
根據《汶水華房黃氏族譜》記載:黃偉卒於明世宗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三月十七日,同年五月二十七日安葬在後水頭村南一處高地上,由太武山一脈而下,形如鳥飛翼狀,俗稱「飛鴉落田」。黃偉父諱汴,封南京刑部主事,母呂氏及配偶陳氏俱封安人,弟仲偉觀蘭公先卒,子觀海,婿陳甫吉皆庠生。
由「明松江知府逸所黃先生墓表」一文可知黃偉(別號逸所)辭世十五年後,金賁亨思念之情與日俱增,有「十五年不見,如隔千年」之嘆,且目睹當代能有黃偉人品者日益稀少,贊美他的人卻不斷增加,有感於兩人在金陵相識相知之情。加上黃偉同鄉吏部洪朝選、戶部王三接等人之敦促,遂決定替黃偉寫了一篇墓表刻在石頭上以作紀念,從黃偉生性樸食敦厚、少時家貧說起,後來立志科舉之業,遂於正德甲戌九年(西元1514年)興金賁亨同時考上進士,由此證明黃偉與金賁亨是同年友,而非師生關係,何況金賁亨還比黃偉年長五歲(由前文金賁亨之生卒年代即可得知)。
表文中介紹黃偉之仕宦經歷及政績奏疏,提到黃偉登進士第之後,初在南京刑部任職,此時與金賁亨相識,甚至因為互相欣賞而成摯友,公餘之暇研讀道南四先生,(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的經書,領受其中更為細緻涵義,世宗嘉靖初,黃偉應詔陳述九件治國之道,鑑鏘有力;後出守廣東南雄,清廉愛民,當地年有例金萬餘,黃偉分文不取;政績卓著,受民愛戴,後來被推薦改任松江知府,時張璁當國,黃偉因不屑張璁為人,遂投牒而歸,從此累薦不起。返鄉後,養親正家,耕讀講學,服務鄉梓。嘉靖己丑八年(西元1529年)賁亨至福建當督學,於會城設立「道南書院」開館授徒,黃偉以經學啟迪後進,於是福建學子才知龜山(楊時字中立,學者稱「龜山先生」)以來理學相傳正脈,賁亨和黃偉兩人功不可沒。
嘉靖十七年戊戌,泉州大旱,民多餓死,台察李元陽祈請黃偉協助賑災事宜,黃偉日夜費心籌畫,最後心力交瘁,英年早逝,得年五十一歲。遠近無不嘆息流淚,飢民更如喪父母般的哀痛。由「明松江知府逸所黃先生墓表」可看出黃偉之生平事蹟及和金賁亨之深厚交情,翔實可靠,彌足珍貴!
黃偉任官時間短,明史並未列傳,其受人景仰者,乃在於其德行風範,黃偉"家風嚴謹,孝友天植,慈祥簡易,嚴課子孫,敬崇先祀、敦親睦鄰;耿直寬簡、勤政愛民、廉潔自持,有進退大節,不為苟得,不厭困窮;其議論如陸忠宣、沖遠如趙清獻,出處如陶淵明。"明代蔡元偉(晉江人,字伯詹,歷任樂安,崇仁同知)稱朱鑒、李聰、蔡清、陳琛、張岳、林同、顧珀、吳銓、林性之與黃偉為溫陵(泉州)十子之一,都可說是人格修養、道德學識極度完美之人。
明朝以來,黃偉之人品德性,一直為金門士人所贊詠,故金門乃有「文章許鍾斗,品德黃逸所」之俗諺流傳。清末,藉由慈德宮祭祀慶典活動,黃偉形象兼具鄉賢、祖佛及境主身分,是金門民間信仰特例。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金門縣政府重修朱子祠,配祀鄉賢邱葵、黃偉、許獬、蔡復一、林釬、盧若騰,並為黃偉特製「品德完人」匾懸掛於祠中,以景仰前賢、飭勵後昆、見賢思齊、弘揚風教。。
後記:
此次手抄本「明松江知府逸所黃先生墓表」與解說牌上「明松江知府致仕逸所黃先生墓志」文字差異,承蒙國史館文史學者羅元信先生協助比對,羅先生飽讀詩書,學識淵博,令人欽佩!另外黃偉墓古蹟群則承蒙宗叔黃奕展校長開車載我去拍照,在此一併致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