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眷村舊夢

發布日期:
作者: 劉先昌。
點閱率:3,011

住在眷村的日子像一場夢,一個遙遠又清晰的夢,那是幾十萬人出身成長的地方,如果有人用豪宅別墅來換回那一段日子,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眷村人,寧可住在環境簡陋的眷村裡,也不願意交換,因為眷村裡,它氣味相通、雞犬相聞、相互扶持,共同經歷了一段風雨飄搖但信心十足的年代。
桃園空軍眷村拆遷已歷十三年,關注與尋訪它歷史的人也愈來愈多了。建築協會三名年輕人,承接桃園基地景觀再造案,電話詢問我能否作眷村史蹟訪談。本案是航空城計畫中的一個子案,他們在讀完「眷村-我的故鄉」一書,對書上所寫空軍各村的故事後,想確定基地南北二十多個眷村分佈點,及與軍用機場、池塘、農地、學校等關係位置,並欲作實地訪察。
在家中接受訪談完畢後,我帶他們走訪了機場南區,也就是桃園蘆竹大華村,原屬軍方的建國二、四、五、六、十二、十六、十九、二十村,及凌雲、慈恩一村舊址,看到軍眷就診的聯勤診療所、空小附幼及四村旁高砲班陣地遺跡。當然,當年警戒森嚴的南油池更不會放過;至於被高牆阻隔,目視已難見的「軍犬訓練中心」也順道參觀,這些設施都是眷村人青少時期,共伴成長的環境,至於高空呼嘯來去的戰鬥機、傍晚冉冉上升的氣象偵測汽球,只能用口述而無實物可看了。
中午在果林「建國十村菜館」用餐,他們對眷村菜的特別讚賞不已,順便打開一間包廂參觀,裡面佈置了與空軍相關的圖照及紀念物,屬於另類特色餐廳。老闆是建國十村子弟,老家在四十多年前,因民用機場徵收而遷村,他也在此地租屋開館,並以村名作招牌,菜館有著眷村懷舊風,吸引了不少陸客下機後專程到訪。
飯罷我們來到北區眷村及基地外設施,先看到的是基地醫院,桃園空軍基地醫院是工字型,進門是噴水池造型,左邊是院長室、航醫室、行政室、輔導長室;右邊屬醫療部門,門診、內外科、急診室、牙科等。旁邊一棟是藥庫間、開刀房、中間是檢驗室、藥房,再後面是病房,至於醫院都有的太平間也在僻靜處。半世紀前它的建築與設備都是先進的,在空小讀書的我們,身體有恙就會被送到這裡就診,班上有位頑皮同學,曾把一塊銅板放在米達尺上往上拋,表演用嘴接錢幣特技,結果錢卡在喉嚨裡,慌亂中被送到醫院急診,這一件讓班上同學驚嚇的畫面,彷彿就在昨天。
幾棟後建的四層眷舍,門口掛著「海軍軍眷宿舍」牌子,原來基地在民國96年轉交海軍作反潛戰力重新部署,將「海指部」從花蓮神鷹基地的S-2T反潛機隊移防至桃園基地,直到102年因航空城計畫撤出,至此軍用機場完全停止運作。物換星移,原桃園空軍401聯隊,早於87年移防至花蓮駐防,原有的空防戰力,交由速度更快的新竹幻象機聯隊接替,從此這裡聽不到轟隆作響的戰機升空及音爆聲,於是屬於軍機場聲音與眷村氣味在此消失了。
經過基地大門,「海軍桃園基地」及飛鷹標緻已經拆除,以往服儀整齊精神抖擻的衛兵已換成保全站崗,軍事基地的森嚴門禁,與現在的鬆馳景像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繞到鐵皮圍住的區域,綠色圍籬上噴著「建國十七村」字樣,確定此地曾是飛官與眷屬的眷舍區,佔地相較士官區要大得多,當年大家都羨慕十七村環境好眷舍大,更欽羨他們有著飛官的父親,其實飛官們的配偶,日夜提心吊膽出任務夫婿的安危,是其他人難以體會的。
我們來到陳康國小門口,它的前身就是空軍子弟小學,曾是我三到六年級讀書的地方。陳康國小是為紀念民國43年執行任務殉職的陳康大隊長,這已經是65年前的往事。印象中的大王椰不再高大,校區空間也小得多。看到教室前的空地,腦海中一段音樂突然浮起,原來是第二節下課的「課間操」開始,男女生都必須相互牽手跳「水舞」,當年小四、五年級生,初識男女大防年齡,女生不讓男生牽她們的小手,隔著香帕阻絕彼此手指接觸,在完成近二十分鐘的體能鍛練與精神鬆放後,再回到教室上課,當年的稚氣與執著,現在回想起來都好笑,多麼無憂又讓人懷念的童稚之齡呀!
校旁就是建國八村,該村學童上學只要幾步路就能到校,家長送飯盒也最方便。八村因為近,也是放學後稍能到同學家串門的村子。一位女同學在畢業紀念冊上給我留言:「筆硯相親六年中、同窗之下情如衷;離別之苦誰人述,唯有一言報其恩。」五十年後,還被我追討著我對她的恩情呢!村子後面一家女同學,比同齡人早熟,外型也亮麗,引來不少男生獻殷勤,小學畢業後,她首開穿短裙風氣,露出比例均勻美腿,被同學視為驚世之舉,有一陣子還被當作話題流傳。當然,每棵樹上總有早熟的果子,是人當然也不例外。
離學校不遠的「建華廳」留下不少回憶,當年學校佔地不大沒有建禮堂,諸如開學或畢業典禮的集會,通常是到校區外的建華廳舉行。印象較深的是49年開拍的「一萬四千個證人」影片,全校師生分批在廳內觀賞。此片也獲得51年首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建華廳是臨時建築性質,內有一個小舞台供儀禮進行,椅子是長圓型木頭椅非常克難,學童坐在上面雙腳是懸空的,而且當年沒有空調,如在熱暑天集會,裡頭悶熱與空氣不流通,常有同學要出去透氣一下再進來,如今它早已被拆除,只有週邊厚實水泥框柱仍留存,我用手機拍照存影,也不敢相信這樣的空間,當年是如何能容下眾多師生?
建國十村比八、九、十一、十七村遠,位置較靠近機場,學生走路到校約半個小時。建國十一村一門出了二傑,即國防部長及他的中將弟弟,在眷村內被傳為美談。民國56年小學六年級,同學多已學會騎腳踏車,於是蘆竹南區一幫男生,約好週六上半天課一起騎車穿越機場,到達大園埔心空小。這天下課時,坐在我旁邊十村同學,借了我的車騎回家,平日要走半小時的路程,他只花十分鐘就到家,開啟了騎車大省腳力的體驗,在當年算是人生的探索,留下快樂的回憶。當時學童第一次騎車的快樂,甚至超過以後首次開車上路。
四十多年前十村首先被安排遷村,散去的住戶在大園果林村、桃園後站陽明社區與辨天池附近住下,這是眷戶來台後第一次大規模遷徒,要到三十一年後,南北區的空軍眷村才因眷改條例全數撤離,軍機場南北兩區的二十多個眷村從此走入歷史,成了眷二代記憶中魂瑩夢牽的故鄉。
車子開到建國九村石墩前停下,一處鐵皮圍起的區域大門未封,裡頭現出眷村殘景。朋友說這裡已成為打漆彈場所,人人可以自由進出。我們漫步在廢墟當中,記憶中曾經來過,印象卻已模糊。頹敗的建築體,恣意生長的野生植物穿梭於屋子內外,紅磚水塔、加蓋的小樓、曲徑巷弄構築了九村整體風貌,當年百戶人家,眾千兒女在此嬉戲、讀書,晨昏走返學校與家園,長大後人人分散四處,大家都以為至少在父母這一代,仍能保有「他鄉的故鄉」,暮年之際留在熟悉的環境中頤養天年,但是未竟幾年,眷戶就因搬遷而離散,家園殘破的只剩斷垣殘壁,讓人看了不勝唏噓!
我曾經妄想,如果能在蘆竹區大華村原眷村舊地,復原一排未經改建前的黑瓦泥牆眷舍,外圍有竹籬笆,內部烹調眷村美食或展示黑貓中隊紀念品,對提振觀光應有很大效益,畢竟眷村拆除了,懷舊的人與大陸觀光客對它都十分眷戀,但是這是一件龐大事功需不同單位齊力進行方成。但是來到大園區的建國九村,看到桃園空軍眷村中,唯獨九村眷舍主體還在,而且是原汁原味的眷村風貌,如果能有經費整修這一批房舍,應比復原眷舍要容易得多,內部可設專室繪以第一代遷徒圖,加上原401聯隊的戰功史蹟,以及高知名度的黑貓中隊傳奇,一定能打造出有特色的眷村文化園區,帶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
眷村是歷史的記憶,是幾十萬人安生立命的所在,縱使時代前進淘汰了專屬軍人及眷屬的克難房,但是在它幾十年的時光中,軍人日夜出勤、眷屬相夫教子,空暇時兼作副業的克難奮鬥精神,實在是一種時代的印記。眷村在寶島台灣,與國脈是相依相存的,他們見證了國祚轉危為安的史實,也為國家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更以大江大海精神,為寶島注入了豐富的飲食文化,愛國愛家民族精神,如今它走完時代使命,成為被鏟平的廢墟,少數留存的建築也頹敗老矣,若能重新復原這一區歷史建築,就是搶救瀕臨消失的文化,在台灣將與閩式、客式及原民社區一起共依共存。
眷村過往的夢能否再現?能否找回一些舊日溫情與氣味,要看是否將它視為一種文化來看,一個內地文化在台灣生根發芽,甚至比原鄉更茁壯的文化,在寶島曾經處處顯現。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