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懷念旅菲僑領蕭德宗、林克凱、林克山

發布日期:
作者: 蕭永定。
點閱率:1,681

民國101年10月10日《金門日報》的報導:「蕭德宗鄉僑,今年九十五歲高壽,幼年住在金沙鎮東蕭。林克山鄉僑,年少住金城鎮北門,高齡八十九歲,他是菲律賓金門同鄉會創會會長。此次他們相約從菲律賓馬尼拉搭機,由親人陪同回到金門原鄉,雖然年紀大了,身體大不如前,行動也不便,但始終不變的是一顆關愛家鄉的心」,該文還附上一張林克山和蕭德宗的特寫照。林克山僑領於民國106年以95歲逝世,今年元月28日,四叔公蕭德宗以102歲高齡辭世,兩老身影從此不會在他們所熱愛的故鄉─金門出現。
菲律賓金門同鄉會的成立,是民國74年,旅菲金門鄉僑林克山、陳景成、陳振源、張秉坤、張長江、蕭德宗(四叔公)、薛永策、翁華璧等八人倡議組織同鄉會。第一、二屆理事長為林克山,第八屆為蕭廷芳(四叔公大公子),第十五屆會長為蕭羅敏(四叔公二公子)。菲律賓金門同鄉會發起時,時年六十八歲的四叔公蕭德宗、六十二歲的林克山,二十幾年後,以八、九旬年邁之身多次從菲律賓搭機到廈門、從廈門坐船回金門,由親人陪同回到金門原鄉,雖然年紀大了,身體大不如前,行動也不便,但始終不變的是一顆「關愛家鄉的心」。
在珠山「顯影」月刊有紀錄蕭德宗四叔公多次助錢珠山小學、東蕭小學、私立金中中學及顯影月刊。東蕭小學的成立是民國二十一年秋,曾祖父蕭顯回東蕭家廟裡開設的,聘請剛從「金門公學」初中部第一屆畢業的王精英先生。王精英老師後來(民國26年)在日本侵占金門時,在日軍偽行政公署潛伏,擔任八年地下諜報人員,最後不幸慷慨赴義,民國95年入祀太武山公墓忠烈祠。
民國26年金門淪為日寇鐵蹄,「金門公學」改為教授日文的「金門公立第一小學」,抗戰勝利後,「金門公學」復校呼聲極高,在華僑及地方人士的提議下,改為「私立金中中學」於三十六年復校,校址在原金門公學,今金城鎮中正國小,之後遷移到後浦西門,新校舍原為日本海軍司令部舊址,菲律賓僑邑熱烈響應(包括四叔公蕭德宗),捐建校舍四棟,林克凱獨捐禮堂一座,為紀念其先人,因此名「鈞齡堂」。(金門縣志卷十華僑志,第五篇〈菲律賓〉:「抗日勝利後,旅宿務僑領林策勳,首倡捐款復興金門中學,建新校舍,邑僑均熱烈響應,捐建校舍四棟。林克凱獨捐大禮堂一座,為紀念其先人,因此名鈞齡堂。」)
吳鼎仁老師95年6月8日〈中正堂(鈞齡堂)〉一文中說明:「林克凱在菲南經營米廠致富,金門高中大禮堂是他個人出錢蓋的,所以他用父親林長庚(字鈞齡)之名命名「鈞齡堂」,希望有一天中正堂能夠正名,堂上再加懸林鈞齡夫婦、林克凱油畫或塑像及行誼,恢弘歷史本色」。私立金中中學,是旅菲華僑集資興建的(包括林克凱和四叔公蕭德宗),一次偶遇吳鼎仁老師時,就私立金中中學及鈞齡堂問題就教於他,吳老師說:「林克凱獨捐大禮堂一座就是現在的「白宮」中正堂,不是後來金防部司令官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胡璉將軍,動用兵工建造可容納一千人的禮堂。」
金門縣志卷十華僑志,第五篇〈菲律賓〉:「又林克弢、克山兄弟亦捐與金城小學建校基金二萬元。」
林克凱、林克山兄弟及四叔公蕭德宗生前心繫金門家鄉,回饋鄉梓,傾力發展金門家鄉的教育,希望從教育改變金門人的命運,留給鄉親無限的懷念。
(稿費捐家扶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