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無贛不成軍─留金歲月瑣憶

發布日期:
作者: 謝輝煌。
點閱率:3,840

胡璉將軍於民國六十三年冬,在︽泛述古寧頭之戰︾一文中,曾說:「羅卓英將軍好以﹃正氣在江西﹄五字示人。蓋不獨文文山先生的傳統使然。江西文風至盛,正人君子,輩出不窮,故當毛共盤踞肆虐時代,江西人前仆後繼,雄鬥不衰。迄後,我總統蔣公駐節南昌,削平共禍。又現行政院蔣院長經國先生主政贛南,德澤廣被,民呼青天,我革命軍在剿共抗日時,血灑山河,骨曝原野,以上種種深澤厚德,都由十二兵團領受無遺。前人種樹,後人食果,此之謂也。﹃一甲一兵,一縣一團﹄的徵兵辦法推行之日,令行無阻,民樂效命。爾後的軍需供應,悉無匱乏:::迄至撤軍為止,江西曾無一保一甲之叛變。」這段話雖有點溢美,江西人卻也當之無愧。

胡將軍過世後,柯遠芬將軍的輓聯是這樣寫的:

有十二兵團就有台灣,有台灣便有中華民國,當年豪語猶在耳;無古寧頭戰役即無金門,無金門亦無復興基地,而今無愧對前賢。

回首前塵舊夢,似亦可說:「無江西老表即無十二兵團。」

記得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大捷之後的十二兵團,除六十七軍仍駐防舟山外,十八、十九兩軍都在金門。嗣因「政府正式成立金門防衛司令部,並以胡璉將軍為首任金門防衛司令官,將第十二兵團部改組為金門防衛司令部,編制大致相同,全般人馬並無若干變動,只是番號改變而已。」(柯遠芬︽暴風雨︾)所謂「番號改變」,包括所屬軍師,即原來的六十七軍脫離建制,其七十五師調金門。十八軍回台灣,另成立第五軍。但第五軍不是從台灣運去的,只是把原來的軍旗全銜改了一下而已。」

重新調整後的部隊,「衡山」師(十四師)還是「衡山」,「三谿」師(七十五師)還是「三谿」,兵團的老本錢不會亂花。雖說,部隊中各省的人都有,但還是江西人佔多數,其次要算老廣的客家人。以筆者三十九年初到部隊時的那個機鎗連為例,全連六十幾個人,竟有一半是江西老表。四個「超級上士見習官」,三個是江西人。這應該不是一個特殊的現象。即以「怒潮學校」而論,江西學生所佔比重,已高達百分之四十四,廣東學生只百分之十九點六,其次是河南、福建、湖北及其他省份,這大致已反映了兵團兵源的大方向。

據筆者當時的瞭解,已確知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及部分直屬部隊,在省主席方天將軍「美麗的騙局」(騙說去打游擊)下,由南昌、吉安、遂川、贛州、會昌、筠門嶺,最後到廣東潮汕地區「全部繳械」、「投誠」到十二兵團。後來又知道另外還有九個保安團,加上交警,由參謀長歐陽江率領,也是打游擊打到了潮汕地區,在後退無路的情況下,變成了國軍第十九軍。其中的兩位師長分別由吳垂昆和沈莊宇擔任。但這個「江西保安軍」經過多次和麵粉式的整編調撥,真的是「一花五葉」般的壯大、繁衍到其他軍師裡去了。所以,全兵團找不到一個沒有江西兵的單位。

近年,讀了胡璉和柯遠芬兩位將軍的遺著,赫然發現當年十二兵團「江西人多」的一個大原因。原來,胡將軍於民國三十八年春初,奉命成立第二編練司令部時,在浙江、福建接不到兵的窘境下,曾直接私下求助於老長官江西省主席方天。那時,胡將軍肚子裡,也的確有個在贛粵閩邊區打游擊的腹案,下了野的蔣總統也知道這件事,這便是方主席那個「美麗的騙局」的由來。

方天一見胡璉來搬兵,礙於中央已有分配,不能受理。然基於公誼私情和革命道義,便立即指派贛北師管區司令唐三山將軍(黃埔三期),予以大力支援與協助,並指示各相關行政專員給予配合,默許胡將軍在贛東地區實施「一甲一兵,一縣一團」的徵兵辦法,各單位分配地區如下:

十八師││臨川、東鄉、進賢。

七五師││貴谿、金谿、資谿。

一一八師││南城、黎川、南豐。

一一四師││餘江、餘干、萬年。

十四師││崇仁、宜黃、安樂。

兵團最初只編兩個軍,因舊部官兵已編成十一師,故只徵五個師的兵。但是,另外還有個後來編入兵團的六十七軍,也同時分配在上饒、玉山、廣豐、鉛山、弋陽等縣。兵團南移到瑞金時,第九行政區專員黃鎮中將軍的女婿王文將軍,是兵團部副參謀長汪光堯的同學,胡將軍用了一百二十枝步槍(贈黃將軍),及一一四師師長職,爭取到王將軍加入兵團。王將軍因仰慕胡將軍,遂答應就副參謀長職。於是因黃、王兩將軍在地方上的聲望,又在寧都、大庚、興國、瑞金、會昌等縣,得到了不少青年壯丁。算一算,江西省三分之一的縣分,向兵團輸出了八萬多壯丁(胡將軍有「十萬幹部百萬兵」的口號,扣掉舊部萬多人,及而後在廣東獲得的,江西壯丁加保安團隊,應有此數)。此外,李德廉、楊榮昌兩位,也帶了不少青年到兵團。所以,說十二兵團是個「江西子弟兵團」(胡將軍也是江西半子),或說是「無贛不成軍」,應不過譽。

江西不但幫了十二兵團的「人」忙,還幫了不少「糧」忙。凡十二兵團所到之處,各縣都打開糧倉供應部隊。當時有個邏輯是:自己人不開,共產黨來了還是要開。為避免「資匪」,不如給自己人開。所有搬出去的糧食,由各地駐軍出具借條,等正常補給恢復後,再行核算清還。事實上,那些借條,不到一個月就沒人敢保存了(共產黨看到了,不扒皮才怪)。儘管如此,兵團準備南移瑞金時,王文將軍把兵團方面請求支援主副食一事,稟告黃鎮中將軍時,黃將軍二話不說,立即交辦,通令所屬各縣辦理。多夠意思。

當兵團要南下潮汕地區,共軍急急進窺贛南時,黃將軍為掩護兵團轉進,率子弟兵在寧都的翠微峰對共軍進行遲滯作戰。兵團是毫髮無損地全身而退,黃將軍及其子弟兵,則又是「血灑山河,骨曝原野」。

江西保安團隊變為十二兵團的新兵之後,很多將校已英雄無用武之地,接到台灣來等待反攻回去,再圖報效,王文將軍由副參謀長調二百師師長,胡將軍任期屆滿,他也就隱遁於台北工專後面的一間矮小的房子裡。保安團長袁九鵬,交掉子弟兵後,曾一度伴著太太在羅斯福路的南門市場賣粽子,江西人,多的是「陶然共醉菊花杯」的性格人,不只會拋頭顱、灑熱血而已。

十二兵團由汕頭、廈門出海,六十七軍馳援舟山群島,十八、十九兩軍增援金門。後者趕上了古寧頭之役。當時,參與衝鋒陷陣的十四師和一一八師,有些新兵還是穿著「慈母手中線」,或妻子做的鞋底,為國為民,馳騁沙場。有的倒臥不起,有的在拚命放血。兩岸開放探親後,故鄉的月,照不亮他們的白髮,只好無語問蒼天。

開赴舟山群島的七十五師二二四團,也在登步島打了一個勝仗,當然,江西兵的總數又減了些。事隔一年,七十五師調小金門,運氣真好,該師二二五團第一營,守防大二膽島。七月底,共軍誓言「要保證放響進攻金台的第一炮,堅決打下大膽島」,然後再「血洗台灣」。他們用了「人海戰術」,江西人又要倒點霉。不過,這回總打出了兩個「江西英雄」。

一個是上饒徵來的周岳山,原是要準備造飯的,卻見人摸了上來,就拚命擲手榴彈,驚醒了自己人,也堵住了敵人。雖中彈陣亡,所幸全連沒有陣亡,功不可沒。胡將軍便封他為「三谿之神」,入祀忠烈祠。(按:周岳山應是六十七軍徵來的,因多次整編,隨部隊編入七十五師)

另一個是玉山徵來的賴生明,跟周岳山一樣,整編到七十五師的,他在史恆豐營長「危急存亡之秋」,「冒著敵人的炮火」,將營的反攻命令,跑步越過六百公尺的沙灘,送達第一線,又把第一線的消息帶了回來,扭轉了乾坤,使共軍沒有放響那「第一炮」的機會。胡將軍就褒美他為「三谿之魂」,推他為第一屆「戰鬥英雄」,且把「莒光樓」的額題讓給他留名。所以,當初在三谿地區接兵的老師長王靖之將軍,禁不住的於其手著的︽一步一酸辛︾中說:「三谿的父老們,你們的子弟都是無辱桑梓的呀!」

三個防禦戰打完之後,還有南日、東山島的突擊作戰,以及「九三」、「八二三」炮戰,江西子弟無役不與。可以說,幾十年來,飯,沒有白吃;水、沒有白喝。所以,又可以把王師長的美言改一下說:「江西的父老們,你們的子弟都是無辱桑梓的呀!」

又是「古寧頭大捷」的紀念日了,「無贛不成軍」的浩浩場面已成陳跡,但太武山可以作證,有多少江西子弟曾圍繞著她引吭高歌?又有多少江西子弟曾在她四週枕戈待旦,徹夜不眠?如今,他們老了,他們手種的木麻黃也老了,只有太武山依然年輕,像當年初到金門的江西子弟兵。(本文另參考王文將軍︿參加第十二兵團經緯﹀)

二○○二、十、十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