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洋錢史話

發布日期:
作者: 葉韋伶。
點閱率:1,692
字型大小:

中國最早使用的銀元是外國流入的,俗稱為洋錢。和洋錢發生關係的是紋銀,都是十九世紀中國流通的貨幣。

紋銀和洋錢

 紋銀和洋錢按照近代貨幣制度的觀點來看,可以說都屬於銀本位。不過對於滿清政府,是有分別的,它們認為紋銀的成色是十足的,洋錢則不是。紋銀是中國的貨幣,但洋錢則受沿海一帶人民普遍的歡迎,以十足的紋銀換兌低潮的銀元,在經濟上是損失的,我們從當時許多官文書中可以普遍的看出這種議論,如:

兩廣總督吳熊光於嘉慶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一八○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奏請飭禁洋錢摺內說:「省會及佛山鎮五方雜處,貿易皆以洋錢,遂流行通省:::甚至民間行使,必須先以紋銀兌換洋錢,再將洋錢兌換制錢使用,是國寶流通,轉使外夷潛操交易之柄,於國政甚有關係。」

戶部左侍郎蘇諤額於嘉慶十九年正月廿五日(一八一四年二月十四日)請嚴禁海洋夷商私運內地銀兩及販進洋錢摺內說:「向來外洋夷民准與粵東沿海地方客商以貨物互相交易,至內地金、鐵、銅、鉛與外夷洋錢銀兩均不得互相販運,律載甚嚴。近年以來,竟有夷商賄連洋行商人,借回護夷兵盤費為名,將內地銀兩絡繹偷運,每年均計竟至百數十萬之多,並將外洋低潮銀兩制造洋錢,又名番餅,又名花邊,每個重七錢三分五厘,始則帶進內地,補色易換紋銀,沿海愚民私相授受,漸漸流行。邇年居然兩廣、楚漢、江浙、閩省暢行無忌,夷商以為奇貨可居,高抬價值,除不補色外,每個特加算銀七八不等。」

貴州道監察御史黃中模於道光二年二月十二日(一八二二年三月五日)請嚴禁紋銀偷漏出洋摺:「偷漏之由,係因廣東民間喜用洋錢,於是洋商私用紋銀收買洋錢,與江浙茶客交易,作價反高於紋銀。:::此在洋商方自以為得計,殊不知洋錢鎔化後,僅得七八成低潮銀,洋商與夷人兌換,則皆十足紋銀,而作價反低於洋錢,暗中虧折殊甚。」

福建道監察御史章沅於道光九年正月廿四日(一八二九年二月廿七日)請禁夷商以違例貨物私易官銀出洋摺,其中形容夷商「賣物則必索官銀制錢,買物則概用番銀夷錢,銀低錢薄,僅當內地錢錢之什七,或仍以番銀給還,則不斷收納。」

太常寺少卿盛宣懷於光緒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奏稱:「墨西哥國以九成之銀鑄錢運行中國,易我十成之銀,歲耗以萬億計。」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劉慶汾於光緒廿四年(一八九八年)呈請代奏:「外國行銷我國洋錢,每元內攙銅質數分,歲計受此成色之虧不下二百餘萬元。」

流入中國的洋錢

 明清之際,由於貿易的關係,外國銀元即大量流入中國,我們可以從許多史料記載中看到。

明萬曆年間張燮所著「東西洋考」第五卷第七頁上說:「大者七錢五分夷名黃幣峙,次三錢六分,夷名英唇,又次一錢八分,名羅料厘,小者九分,名黃料厘,俱自佛郎機(即西班牙)攜來。」

通考第十六卷稱:「至於福建廣東近海之地,又多使用洋錢。其銀皆範為錢式,來自西南二洋,約有數萬。大者馬錢,為海馬形,次曰花邊,又次曰十字錢。花邊亦有大、中、小三等。大者重七錢,中者重三錢有奇;小者重一錢有奇。又有刻作人面,或為全身,其背為宮室器皿禽獸花草之類,環以番字。兩面皆為人形者,閩粵之人呼為番銀,或稱為花邊銀。凡荷蘭、佛郎機諸國商船所載,每以數千萬元計。」

西班牙銀元在一六○○年以前已流通於菲律賓島,從菲律賓進入中國的廣州、寧波、廈門等處。也有從墨西哥到西班牙、印度到中國廣州。大體說中國自從和歐洲各國有貿易往還後,西班牙本洋乃經廣州流入。

嘉慶十二年(一八○七年)兩廣總督吳熊光奏請飭禁洋錢摺說:「竊見粵東民風澆薄,富者苟利忘義,貧者重利輕生,:::揆諸所由,蓋緣省會及佛山五方雜處,貿易皆以洋錢,遂流行通省,小民惟利是圖,遂趨之若鶩。雖紳士等亦沽沾以洋錢常掛齒頰,即為鴉片煙之流毒內地,番攤牌之引誘良民,及西洋邪教易於煽惑人心者,未始不由於此。」

道光九年十二月十六日(一八三○年一月十日)上論:「凡完納錢糧及商賈交易,無一不用洋錢。番舶以販貨為名,專載洋錢至各省海口收買紋銀,致內地銀兩日少,洋錢日多。近來紋銀日昂,未必不由於此。」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年)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會奏:「即如洋錢一項,江蘇商賈輻轃,行使最多。民間每洋錢一枚,大概可作漕平銀七錢三分,並有作至七錢六分以上者。:::商務交易多用此幣,銀行所開匯價,亦以此為根據。」

道光十三年黃爵滋紋銀洋錢應並禁出洋疏說:「蓋自洋銀流入中國,市民喜其計枚核值,便於應用。」

威廉亨德所著「廣州番鬼錄」上說:「自外國輸入的銀元,每經過一次手,便稱一次,加上一次戮,不久便成了加戮的洋錢。第一次的戮記是錢商所加的,以便保證其質量。這種洋錢漸漸失去原形,只能以兩來計算。」

馬士所著中朝制度考第一六四頁說:「本洋:::是在長時期內中國人民所能承受的外國貨幣。降及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蕪湖地方存在著約計四十萬元沒有加戮的本洋光板,成為當時流通界的愛物。:::它的交換價值要高出實計價值百分之卅至四十。查爾斯四世(一七八八年至一八○八年)銀元保持高出三成價值至少有四十年之久,流通區域從廣州到長江一帶,可謂空前絕後的現象。」

兩種最重要的洋錢

清初流入中國的洋錢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是兩種:

(一)西班牙銀元,俗稱本洋,在十九世紀以前成行於中國。

(二)墨西哥銀元,簡稱墨洋,俗稱鷹洋,又稱英洋,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盛行於中國。

這兩種洋錢都是在墨西哥鑄造的,為什麼前者稱為西班牙銀元而後者稱為墨西哥銀元,是因為墨西哥自新大陸發現後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這期間所鑄造的銀元,被稱為西班牙銀元,一八二一年墨西哥獨立後鑄造的銀元稱為墨西哥銀行,這兩種銀元都是在一八五四年以後流入中國的。

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一五一頁上說:「墨洋初入中國在一八五四年,自此六十年間,勢莫與京,後此始漸陵夷。」

張家驤的中華貨幣史第二編說:「鷹洋為墨西哥獨立後所鑄造的銀幣,因幣面花紋有鷹鳥而得名。原名 Mexican Dollar,普通稱之曰英洋。鷹讀作英,北省各地多稱正英。」

馬士中朝制度考說:「六十年前鷹洋流入中國,開始在廣州流通,本洋並未失去固有地盤,而是外國銀行及商家的唯一通貨。」

洋錢在中國的交易地位既然日趨重要,它究竟在中國的流通量有多少呢?

根據滿清宣統二年,度支部調查外國銀元流入中國的,約計是十一億元多。海關冊報:「洋元輸入除出口相抵外,實留中國一千一百餘兆。」在十一億元的外國銀元中,鷹洋約佔三分之一,其數量約在四億左右。

民間自鑄銀元

洋錢大量流入中國後,自然很大的傷害了中國社會經濟,尤其因為它極受一般人民的歡迎,使它的兌換價值超過了它的實際價值。因此有識之士多主張滿清政府自己應該鑄造銀元,可是滿清王朝守舊派勢力很頑固,認為這樣做「太變成法,不成事體」,只有聽由洋錢在中國貿易和市場上猖獗不已。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年)四月初六日上諭:「諭內閣:::茲據陶澍、林則徐酌籌利民除弊事宜,分析具奏,所謂洋錢平價,民間折耗滋多,惟當設法酌截其流,要於聽從民便之中,示以限制,其價值以紋銀為準,不得浮於紋銀,庶不至愈行愈廣:::。」

滿清政府反對自鑄銀元,可是由於實際需要,人民和地方政府便自行仿造。從道光年間起,各地仿造銀元的風氣大熾,沒有官鑄與私鑄之分,這才結束了洋銀在中國的猖狂泛濫。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