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員莊」
世人常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來美稱蘇杭兩地的繁華,但在北宋時代,恐怕還沒有這種說法。因為,中唐至北宋時的蘇杭,尚是謫官所牧之地,如:韋應物、白居易、劉尚錫曾先後貶蘇州,白翁還貶過杭州。另,蘇東坡是一貶黃州,再貶杭州。於此,可見當時蘇杭之一斑。
蘇杭真正的發跡繁榮,成為錦繡富貴之地,恐是在南宋建都臨安(杭州)之後。因「天堂蘇杭」之喻,始見於范成大晚年撰︽吳郡志‧雜志︾:「天上天堂,天下蘇杭」。由於杭州是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官商絡繹於途,送往迎來,參觀訪問,增添多少建設與商機,要不麻雀變鳳凰也難。兼以官商文化,自古豪奢,聲色犬馬,無日無之,一擲萬金,視為常態。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跟民間疾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想必在南宋後期,民間已出現這句似褒還諷的諺語。所以,元朝奧敦周卿所作的︽蟾宮曲︾中,便有「春暖花香,歲稔時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句(參見商務大陸版︽辭源‧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到了清末,劉鶚在︽老殘遊記︾第五章裡,又引用了這句話,便可知這句話早已流傳甚廣。惟後來引用這句話時,係專為頌揚蘇杭山水園林之美,繁華錦繡之盛,不再有反諷的意思了。
不過,在唐朝時,可以媲美「天堂」的,則是「員莊」。︽全唐詩‧卷八七七‧諺謎‧員莊諺︾:「上有天堂,下有員莊。」是為明證。
該諺只此八字,然題下有「注」云:「員半千莊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蓮塘、竹徑、荼 架、海棠洞、會景堂、花塢、樂畦、碾磨、麻稻、壟塍鱗次。」
「注」中前十三字,當時也恐只少數人懂,而對今人來說,更是難懂。蓋因「人生地不熟」之故也。惟「諺」中的「員莊」,就是「注」中的「員半千莊」,是毫無疑問的。然「焦戴川」不見經傳,惟有求之於「北杭白鹿原」。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白鹿原,即霸上,陝西長安縣東,接藍田縣界。」經查現今西安週邊的地圖,界於長安與藍田之間的河川,只有一條「滻河」。據前述︽地名大辭典︾:「滻水,關中八川之一,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谷中,西北流經焦戴鎮,為焦戴河。」由此可以斷定,焦戴川就是焦戴河、滻水、滻河之異名,也可說是滻水或滻河中間的一小段。而「員莊」就在焦戴鎮近旁濱水處。
「員莊」是以姓名莊,莊主是員半千。據︽中國人名大辭典︾:「員半千,唐,全節人。本名餘慶,字榮期。幼通書史,舉童子科。長,事王義方。王曰:『五百歲一賢者生,子宜當之。』因名『半千』。咸亨中,為武陟尉。武后時,守豪、蘄二州刺史,所至禮化大行。睿宗初,累官弘文館學士,封平原公。半千歷事五君,有清白節。老年樂山水自放。及卒,吏民哭於野。」
這則小傳,已替「上有天堂,下有員莊」做了最佳註解。即所謂「下有員莊」者,乃指濁世中仍有人間清境,也有藉人地而諷世之意,惟與現今所謂的「下有蘇杭」之標舉逸樂華麗,則不可同日語。
附帶一提的,是前文中的「焦戴」二字。焦是焦先,漢末高士,隱於鎮江焦山。戴是戴逵,晉朝高士,隱於浙江剡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成語,就出於王徽之雪夜訪戴逵的故事上。所以,由此又可推定:川名、鎮名之改稱「焦戴」,是因員半千隱居當地之後,當地人為了讚美或紀念他的高風亮節,寧靜淡泊,乃集兩位先賢的姓氏來名川、名鎮的。
綜上所述,可知古人筆下,多有來歷,故在運用成語、諺語時,最好能順便探本索源一下,久之,筆底瑕疵,不清自除,亦人生一大樂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