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召集令─尋訪老兵在金門的家
有些被戰火吻過的私房點,總在島的某個暗處,發出微光。
「老兵召集令」號角響起!趁著夏日將盡,請了一天休假,跟著金門縣政府觀光處,和扮演地區觀光尖兵的解說員們,一同探訪老兵們在金門的家--散落在金門各處的海防據點。
這些當年砲火中,在漫漫風沙裡,陪伴老兵們度過戍守歲月的不知名據點,成了他們與金門命運相連的記憶之鑰。
我曾聽過,一位親戚,隔幾年就會去探訪他當兵時位於馬祖離島的某個海防據點,每一次都是笑著前往,哭著離開。那種百感交集的特別心情,也許只有當過兵的人,才能領會箇中滋味。
二天的踩線探訪,多達三十個海防據點,散布在大小金門各地,包括:嚨口、安東三、安東一、蜈蚣山、銅牆山、中興堡、黃海堡、天空之城、漁港堡上涼亭、高洞、鋼堡、確保金門堡、三哨、田浦觀日門、寒舍花、天摩山、E-005,以及小金門的南山頭、沙溪堡、L-018、凱城、為保衛國土而戰、誠實堡、L-044、貓公石故事館、后宅旅、長風隧道。
安東三、安東一、蜈蚣山與銅牆山
安東三號營區、安東一號營區位於金寧鄉安岐村郊,小巴士穿過田野,繞過婉蜒農路,在一陣迷亂中,方才到達位於海邊的據點。
營區已經整理就緒,滿布的瓊麻、鐵絲網,將營區層層包圍,空氣中,仍然可以嗅到一絲當年的肅殺氣氛。捍衛著台海的第一線,面對著對岸強大的軍事力量,入夜後,迎著冷颼刺骨的北風,隨時要提高警覺,毛細孔肅立,慎防身手矯健的中共水鬼,登岸襲擊,稍有不慎,就可能淪為兩岸敵對下的祭品。
蜈蚣山營區位於舊金城金門酒廠附近海邊,資深的解說員暢談著,明朝時,這裡有著金門相當早期的渡口,也營造出舊金城早年的榮景。營區裡規模仍在,只是漫漫野草,遮掩住褪色的集合台、戰情室,也幾乎模糊這裡曾有的草綠色記憶。
沿著赤山垃圾場旁小路進去的是銅牆山營區。偌大城門,仍帶著幾分昔日鎮守海防的霸氣,營區位於西半島西南一隅的山丘上,爬上山丘上的崗哨,翟山海岸線一覽無遺。鬆軟的沙灘上,仍遺留著當年的廢棄坦克車,隨著潮起潮落,忽隱忽現。
中興堡海邊的「澎湖」石刻
中興堡位在成功往夏興上坡處的下方。上坡處車來車往,右轉下方通往海邊的單行道後,仿佛來到另一個安靜世界。
中興堡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幾處。
堡內坑道自成體系,上下三樓層,十分可觀。面海的方向,鑿開了小小的機槍孔,隨時監視著海岸邊的動靜。如今,在暗黑的坑道內,朝向槍口外的海天景色,透過小小的機槍口,反倒像極了一幅掛在花崗岩壁上的小小風景照。
坑道內的天花板上,手巧的阿兵哥們,用保麗龍切開一塊塊五公分大的面積,黏貼在花崗岩壁上,構築成美麗的國旗圖騰與凹凸有致的浮雕。
「大家過來看」!觀光處的夢琪帶著大夥爬出坑道機槍口,越過用碎玻璃黏成玻璃山的海岸邊大小巨石,對著沙灘上的石塊,向大家招手。
位於沙灘邊的一塊大石頭,石頭上用水泥塑成「澎湖」二字。那是戍守在中興堡海防據點的阿兵哥,思念家鄉的展現。
在戰火未歇的那個年代,是怎樣的一種思念心情?化成紮紮實實的故鄉呼喚?
也許,面對著茫茫海岸線,隨時擔心戰地烽火一觸即發,在異鄉興築工事、揮汗出操,只能在休憩片刻,朝著家鄉的方向,宣洩思鄉之情。
懸浮的天空之城
金門也有天空之城?
聽聞金門也有天空之城後,大夥禁不住發出驚嘆,眾人紛紛想像,這是怎樣的一座城堡?架設在空中嗎?懸浮在海上嗎?或者如同電影中的畫面,充滿科技化的鋼構組織,在艷陽下發出銀白色的榮光?
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跟著觀光處承辦人穿過漁村海岸,沿著料羅灣沙灘向前走,尋找所謂的天空之城。
海灘上,沙細如水,每踩一步,白淨的流沙,如同柔軟的海水,輕吻過腳盤後,傾洩入地。海灘上,防波的石粽,有次序地羅列成排,仿佛是天空之城的忠心守衛者。
石粽的盡頭,遠遠地就望見花崗岩雕砌的天空之城,靜靜而堅挺地立於沙灘邊。隨著時代更迭,基座不斷被海水沖刷侵蝕,泥沙逐漸流失,終於變成部分懸空於沙灘上的碉堡建築。
恍若一座懸浮於空氣中的碉堡城池。虛幻迷離,一如敵對半世紀的兩岸。
高不可測的高洞
空洞位在金湖鎮漁村下方臨海處。還在回想著中興堡的種種戰備設施,車子倏地就轉到漁村某處空地。沿著彎曲的斜坡往下走,約一分鐘就看到巨大的山洞。洞口高約數十公尺,壯觀的程度,令人驚豔。
洞外,依稀可聽到往來人車,進入洞中後,宛如進入時間暫停的昨日世界。
初入洞口,只覺得這個像坑道的花崗岩山洞,高度可觀,入口處雖不甚寬敞,踏入洞中,才發現另有桃花源,頗有微型太武山坑道的味道。由於只是初步規劃完成,因此無水無電,只能靠著洞口外的微光,隱約區別方位,摸索前行,三條坑道路徑各通向不同的海岸線,坑道狹長暗黑,卻沒有金門其他坑道的壓迫感,有種高聳山洞尋奇的趣味。
不同的坑道盡頭,各有不同的海岸風景,一方是花崗岩交錯的大小石塊,另一方則漫進一池太平洋海,在午後烈日的映照下,閃著耀眼金光,海天一色,伴著跳舞的金色精靈,煞是好看。
鋼堡
尋訪鋼堡,從料羅媽祖公園下車後,約莫要走上二、三十分鐘石塊堆疊成的狹長海堤,才能到達料羅港進出口處的鋼堡。
艷陽照射下,小心的踩踏過亂石海堤,稍有不慎,可能就跌入石塊空隙中。狹長的海堤,車輛無法直達,沒有任何遮蔽物,一切只能靠雙腳步行,只有遠端小小的二層樓碉堡,孤單地挺立。
軍管時期,風聲鶴唳,往來補給於金門本島與鋼堡間,走在狹長窄小的亂石海堤上,迎面北風蕭瑟、寒風刺骨,腳邊就是海浪奔騰翻攪的料羅灣,想來著實辛苦。
料羅港出入口,原本左右各有碉堡,一為鋼堡,一為鐵堡,聯手扼住港灣出入口。據聞,民國85年間,鋼堡守軍不慎,彈襲鐵堡,鐵堡毀於一旦,如今,駐軍撤守,只剩鋼堡,孤零零地訴說那一段兩岸對峙的歷史。
土樓與確保金門堡
土樓與確保金門堡位於東半島峰上附近海邊,背對山丘面向海灣,自成一處完整的戰備要塞。
原以為是形如福建永定的土樓群,到達後,才發現是二層樓的迷彩建物,樣式古樸簡要。附近則是設備完整的出操打靶場地。往裡走,各種戰備標語石刻,碎玻璃黏築而成的大石塊,以及形如大象、兔子的石頭,紛立於山丘上,或是海灣邊。大小亂石成堆,或大或小,形成天然的防禦工事。再往深處走,確保金門堡孤立在臨海的山崖上,成為捍衛金門本土的暸望所。
再往西走,巨大的石頭,四十五度角傾斜插入沙灘,附近鄉人以石為界,鐫刻著「四周圍之石公約禁打」數字,做為彼此的約定,也讓山丘上的石塊,免去了被挖空的命運。
美麗的寒舍花
第一次聽到寒舍花的地名,不禁發出讚嘆,好美麗的名字!接著,便會好奇,這麼美的地名是怎麼來的?
從民俗文化村村郊岔路往海邊方向,再沿著斜坡走小路步向海灘,穿過兩側叢生野草林木,盡頭處就是寬闊的東半島海灣。
踏過鬆軟的潮間帶,海灣口的大礁石上,花崗岩石經過日月洗禮、風吹雨打、大地雕琢成後,宛如一朵盛開的美麗寒舍花,立在天地間。
因為這朵歷經日月風華浸淫過的石刻寒舍花,讓兵馬倥傯、煙硝味濃的金門的東北角一隅,從此有了一方浪漫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