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逃兵
3、家長的不當態度
有些家長不太重視學校的教育,認為學校學習的不夠多,甚至希望孩子多幫忙家中的事情,以增長見解。進而影響學習者的心情與效果,久而久之,學生便不愛學習,對於學校也沒有歸屬感。
4、自卑的心理
學生常常因為家庭背景不如人、衣服破舊、功課低落、造成在學校地位低下的卑微心理,於是自嘆弗如,又找不到氣味相投的朋友,逐漸對於學校產生離心力。
5、尋求欲望的滿足
學生有些慾望不能在學校獲得滿足,故轉而向校外尋求發展。慾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感官需求,經由看小說、電影、吃喝玩樂來滿足自己。另外一種是隸屬感的需要,經由參加校外團體活動,加入幫派、學會、擴大了生活圈,相對性的伴隨社會問題。
6、集團的心理
學生常常喜愛模仿,視逃學為平常事,不愛上課,就到處遊蕩,進而加入不良幫派。對於成人社會採取敵對的態度,而又希望獲得成人世界的認同,常常產生衝突性,故藉著逃學來反抗社會,引起注意。
7、為了謀生或照顧家人
學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的意義便有了差異性。有些學生為了家計奔波,造成疲憊的身心,或者家人生病需要他們的照顧。為了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狀況,產生逃學心理。
(三)輔導的對策
1、減少學生的挫折與失敗灰心感
學校的生活要充滿樂趣,並常常舉辦課外活動以調劑身心,將學校的生活擴大,減少學生離校的衝動。使學校的生活成為學生生活的重心,並將學習融入生活,以就是「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給學生信心,與面對挫折容忍的心態。
2、家長與學校教師要保持聯繫
當有逃學事件發生時,老師應該馬上協同家長尋找學生,並請課餘的同學協助尋找。平時家長與老師要注意學生在校的出席率,避免危險事件的發生。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