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閩粵風情記遊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明松。
點閱率:1,595
字型大小:

七月廿九日(一) 第七天

今天從汕頭經漳浦直抵廈門,一路上就是趕!趕!趕!下午三時許終於抵達了廈門。越過了海滄大橋,家的感覺就近了好多好多。

廈門市由廈門島、鼓浪嶼和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組成,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自古即為閩、贛、湘等地最主要出海口埠,現在更發展為國際性商港,也是大陸沿海對外的經濟特區之一。由於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加之生態環境保持良好,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白鷺,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景觀;又因地形看起來就像一隻白鷺,廈門島因此也被人稱為「鷺島」;行程安排到此,小駱也即將與我們分道揚鑣,之後便由我們自行活動。

在市區裡兜了好幾圈,才找到了的蜷縮在鎮海大樓一旁角落裡的幹警接待站;將行李扛上接待站後,與小駱和梁師傅匆匆話別,在很多感謝的話都還來不及說出之前,結束了這趟從廣州到廈門的八百里長征。

由於溫老、王老師及吳老師都已來過大陸好幾回,相關景點大都參觀過了,所以大家說好了到返金前這段時間就各自活動。

在接待站買了張地圖,決定與小毛先到位於廈門島西南部的胡里山砲台看看。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胡里山砲台,以花崗石塊、石灰、糯米與泥沙攪拌構築,青黝黝地寨牆依著山勢起伏,彷若盤踞山巔的毒龍般,伺機擇人而噬;寨牆內所有兵舍營房、彈藥庫、糧房、伙食房等都為下凹式,呈回字型深藏在地面高度以下,由遠方海面上望過來,是絕對無法察覺到寨牆內竟構築著如此龐大的軍事要塞;營舍用磚石築成,頂部採略呈圓弧形的設計,避免積水,牆上兩側及頂上有窗,採光尚稱良好。城寨外緣炮台上尚保存著當初購至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巨砲,藉山勢居高臨下,更助長了大砲的射擊威力;這巨砲有效射程可達六公里以上,花了清朝白花花5萬兩銀子才購得,直到抗戰初期還用之擊中過一艘來犯的日本軍艦,可說是物盡其用了。除了這門巨砲,由營舍改設的榮光寶藏博物院也展出了世界各地的火砲,其中有一門葡萄牙人十三世紀製作的,長僅11厘米,可說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砲。

站在砲台的城牆上,遙望著東南方的烈嶼島、大、二膽島及西南方王永慶的漳洲電廠,伴著近處輪船的汽笛聲,當年克虜伯巨砲守土禦寇的雄風及民族氣慨躍然而至,只是近黃昏。

餐後到中山路和思明南、北路走走,順便檢選些趁手的東西作為伴手,回家後好讓親友同沾喜悅;這一帶是廈門傳統的繁華商業區,與廣州上下九路有著類似的風味,建築仍多為舊式格調和佈局,有大型的商業購物中心,也有各式零售商店,公共交通車輛直穿中山路而達輪渡,所以交通十分方便;川流不息的車輛及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兩側鱗次櫛比的商店前,勾勒出一幅繁華喧鬧的忙碌街景。而我與小毛邊散步邊逛街,本想走到碼頭邊順便為明天往鼓浪嶼探個路,但走岔了路,也累了,就沒再找輪渡而直接回接待站憩下了。

七月三十日(二) 第八天

鼓浪嶼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原名為「圓沙洲」,因西南面海蝕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而得名;自廈門開市以來一直是高級住宅區,許多文人富豪在此建園築邸,過著與紅塵若即若離的幽靜生活;鴉片戰爭之後,歐洲外交官和商人首先來到鼓浪嶼,隨後十幾個西方國家的領事館和數百家西方商人都在鼓浪嶼落戶,許多華人也按照西方建築樣式在鼓浪嶼建立豪宅。開革開放前,小平同志登島遊歷,有感於保存完整的各式風格建築物,有若「萬國建築博覽」一般,遂命規劃為徒步區,直到現在,鼓浪嶼依然不准汽機車登島,交通工具只有人力車和電動拖板車,保持一貫的清幽美靜。

才走出計程車,便有好幾個學生模樣的小女生走過來搭訕,別誤會,她們只是問我們需不需要導遊陪同參觀鼓浪嶼而已,雖然索費低廉,又無需船資、門票其他的開銷,但我們只想隨意走走,所以就堅決地拒絕了她們一再地邀約!問清了前往鼓浪嶼的江輪時刻及收費方式,隨眾搭上了江輪,不期在江輪上碰到了正欲往鼓浪嶼探親的溫老。

(七)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