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所知道的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蔡佩璇。
點閱率:1,260

在這漫長的一生中,來來往往經歷過許多地方,我們以旅人的姿態穿梭在大街小巷,許多地方往往是走馬看花,隨著時間前行,留下的不過是記憶裡轉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罷了。但我們對特定的空間往往有深厚的情感,無論是自小成長的故鄉、或是長大求學的住所,亦或是與情人攜手共遊的地方,都是情感牽繫之所在。撇開政治不談,蔡英文總統曾說過:「勞工是民進黨心中最柔軟的一塊。」那麼我想,金門便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吧。
作為一個自小生活在他鄉的金門人,我對這片土地是熟稔,亦是陌生;我是島民,亦是過客。我眼裡的金門有千萬種面孔,若為過客,我看見的是它歷經戰火摧殘的千瘡百孔;是戰時堅守台灣的堅忍不拔;是以寡敵眾、以一擋百的勇氣和魄力。這麼一座小小的島,卻曾駐守十萬大軍,背負著救國救民的重任,在戰火中守護台灣、守護人民。那軍民同心反攻大陸、守護主權的氣魄,任世局如何變化,驚滔駭浪之下仍永不畏懼、永不頹喪。而作為島民,看見的便又是它如慈母般,撫慰著一顆顆慘遭社會現實和生活壓力蹂躪,卻困在都市叢林無所遁形的心。一年到頭,即使待在金門的時間僅短短一月,仍如心靈雞湯般,讓人又充滿了元氣。它的綠意盎然和帶著高粱清香的空氣是身體的補湯;它從容的步調和令人身心舒暢的閑靜是精神的糧食;而它溫暖的人情和家人環繞身邊,共享每一個良辰、每一分金門的美好更是靈魂的慰藉。回到金門,我便好似浴火重生的鳳凰,帶著嶄新的自己,無所畏懼的再次投入生活的戰場。
  為什麼用「島民」而非「居民」來稱呼生活在金門的人們呢?因為居民不足以形容人們和這座島深厚的感情。這關係不僅僅是土地和人群,而是生死與共、患難同當的革命情感。戰爭時,沒有人退卻、沒有人對立,島上的每個人都和金門一起在艱苦中茁長、一起壯大堅強。他們不曾受戰火脅迫交出任何一吋土壤,沸騰的熱血似浩浩大海,救民於水火的信念像巍巍山崗。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仍在血液裡流竄,曾經在最艱辛的環境也不會有人趁火打劫,於是今日仍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最困苦的歲月裡,仍不見路有凍死骨而朱門酒肉臭,於是今日家中依舊常有街坊鄰居親植的蔬果,依舊逢人便笑著打招呼、依舊能在酒足飯飽的傍晚出門散散步,乘著涼風與人暢談著,啊!生活在金門是多麼的美好!
  學生時期的最後一個寒暑,我猶豫著是否要趁最後的長假出國看看,但想起金門的種種,好像再怎麼美麗的地方對我來說都不及回金的美好。金門,是世外桃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