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風情文化交流座談會專題報告︾金門歷史人文簡介
︻筆者按︼:金門縣寫作學會受廣州市越秀區暨惠州市文聯會函邀於九十一年七月廿三日組團參訪,舉辦「閩粵風情文化交流座談會」,開啟兩地文化交流情誼,茲徵得溫理事長仕忠同意將文化交流座談會上專題報告「金門歷史人文簡介」刊出,以饗讀者。
一、金門地理形勢
金門海疆僻壤,雄峙中流,昔年隸屬同安,與廈門一水之隔,不過二十餘里,地扼閩海港口,所轄有大嶝、小嶝、烈嶼、虎嶼、草嶼、大膽、二膽諸島嶼,縱橫錯列,地位相當重要。
金門舊稱浯洲,又名仙洲,復有浯江、浯島、浯海、滄浯諸名,及至明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七年),置守禦千戶所,江夏侯周德興築城於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因名之曰:「金門城」,明代因其形似金錠,又扼閩南門戶,改名:「金門」。浯洲在同安東南,自海中崛起,山之形勢,自北而南,南北直亙三十里,東西橫亙十里許,海中崛起者為太武山,高海拔二五三公尺,其山脈一說,自秀山發脈,歷鴻漸山、小嶝、角嶼而過青嶼,語云:「天弧天角,龍躍渡江,鴻漸非即天弧天角乎」,且朱文公(熹)嘗至鴻漸嘆曰:「鴻漸腦已渡江矣」,又曰:「鴻漸反背皆同安,乃向浯也」,鴻漸高冠群山,浯洲隔海望之,尤為聳秀,蓋山勢向浯也(康熙間輿地志)。
金門與廈門相唇齒,雖富庶不及廈門,而險要金門尤甚,因山川有太武山之雄峙,為商舶往來之標示。
二、陳淵拓荒金門
晉時金門為同安縣,時中原多故,難民逃居浯島者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自此有人居住,至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七九七),析南安縣之西四鄉,置大同場,浯洲為萬安監牧馬區,唐時閩觀察使柳冕,奏設萬安牧馬區五處,浯為其中之一,牧馬監陳淵,率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而淵與李俊、衛傑,摒力開發,遂化荒墟為樂土,自是耕稼漁鹽,生聚日藩,(見舊志)今浯人稱陳淵為「開浯恩主」,勒封為牧馬侯,有陳淵墓、在庵前建祠奉祀,祠聯云:
護驥開荒功萬古
蓮山古蹟聖侯祠
宋太宗興國元年(九七六)浯洲始納戶稅,神宗熙寧元豐間,始立都圖,屬於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宋室南渡,有曾從龍兄弟等,發眾來浯開發。
元初(一二七七)宋人避元兵,有逃難來浯者,明成宗大德元年(一三○八)建浯洲鹽場,明時戶稅分民丁、鹽丁兩種,鹽丁浯洲場八○八丁,烈嶼場三九八丁,民丁尚未計入。明洪武二十年,派江夏侯周德興屯海疆,築城設寨,以防倭寇,浯洲置千戶所,曰:「金門城」,所城有兵員一千五百三十五名(滄海紀遺)。
三、鄭成功屯兵浯洲
明天啟六年(一六二六),鄭芝龍入金門,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鄭彩、鄭聯據有金、廈,弘光元年(一六四五)鄭成功率眾屯金門,隆武二年(一六四七)秋,鄭彩、鄭聯迎魯王於舟山,同年十二月,清兵破福州,鄭芝龍降清,唐王舊官屬南渡,聚烈嶼吳山,成功會之訂盟,宣誓恢復明室,成功至南澳募兵,奉永曆年號,在金門練兵,四年八月,成功襲鄭彩、鄭聯兵、踞有金、廈兩島,六年,成功在后浦練兵,七年(一六三四)封成功為漳國公,嗣晉封為郡王。
明永曆十二年(一六五八)五月十三日,首次北伐,由廈門水陸步騎十七萬人,舉帆入浙,以兵部尚書張煌言為監軍,出師北上,連檣八十里,二十一日,師抵沙關,六月初七日,師抵浙江平陽,清兵守將單任暹獻城降,八月九日,軍發舟山,至午師次羊山,翌日過午,颶風突發,風挾雷電,怒濤湧至,瞬間碎巨艦數十艘,漂沒士兵數千,風浪既平,將葬死難屍體,退舶滃洲,修理船隻,十一月初五,攻破盤石衛,擒殺無算,成功在浙東半年整補,決定第二次北伐,永曆十三年(一六五九)五月,大軍由舟山出發,全師北指,十八日至崇明沙興,十九移師吳淞港口,約束官兵,不許驚擾百姓,嚴明軍紀,軍至瓜洲金陵賦詩云: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清軍梁化鳳屯兵堅守,崇明不戰,成功督軍直取瓜洲,水師張煌言諫曰:「崇明為江海門戶,取之為老師,倘有疏虞,進退可據。」,成功不為然,今先取瓜洲,斷其糧道,則崇明不攻自破,遂繞道取瓜洲,張煌言水師,常受砲擊。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