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閩粵文化交流之旅

發布日期:
作者: 溫仕忠。
點閱率:1,909

金門縣寫作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提議通過,在本九十一年暑假期間,組團到廣州市作文化交流活動,藉以開拓兩岸文化交流情誼,按以往數年侷限於福建廈門、泉州、福州數地書畫展等其他活動,因而有廣州行構想。

本會遵照大會決議案,乃於七月初,致函廣州市文學藝術聯合會(簡稱文聯會),同意函邀本會組團參訪,並加予多方協助,於是本會徵詢參訪會員登記卅餘人,協調旅行社代為辦理參訪團出入境手續,並向金門縣政府申請,比照以往成例,補助部份經費,以壯行色,但無結果。至七月中旬,因部份會員利用暑期另有行程,未克參加本團,最後從卅餘人中,祗有七人參加,並辦理出入境購訂機票,至廿三日出發前一日,有二位會員因故不能成行,幸有王先正、吳金城、蔡明松、孫麗婷、溫仕忠五人參加,基於兩岸文化交流參訪得來不易,恐失誠信,五人參訪團乃於七月廿三日至卅日,按預定時間出發,展開為期八天「粵閩文化交流」之旅。

七月廿三日(星期二)上午七時,團員到料羅碼頭會合,辦妥出境後到水頭碼頭搭「馬可波羅」輪船,十時啟航十一時許,抵達廈門市和平碼頭入關,午餐後乘廈門三時飛機到廣州白雲機場只需一小時航程,廣州市台辦副主任陳繼民、科長王曉芳、玉華姑、文聯會等接機,安頓廣州市白雲賓館,隨後與市台辦、文聯會接洽座談會事宜。廣州景麗國際旅行社導遊駱倖才隨行,品嚐廣州流花湖公園「流花粥城」食到正宗廣東粥,精美燒賣等茶點。

七月廿四日上午十時,舉行兩岸文化交流座談會,出席有廣州市越秀區文聯會主席鄭秀晨、會長湯仲炎、僑藝書畫藝術會長鄧衍輝、越秀區副區長謝慈保、文化局副局長溫斌、著名老作家曹思彬、金門王先正、吳金城、蔡明松、孫麗婷、溫仕忠等共四十餘人,濟濟一堂,相互介紹認識,氣氛至為融洽,座談會開始後,相互致贈紀念品、書刊作品,同時越秀區政府放錄影帶,介紹廣州市歷史文化發展過程,據史記,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畫天下為卅六郡縣,廣州為廣州群,又據廣東龍川縣佗城鎮,正相塔附近,唐初重修「越王井碑記」載,秦始皇卅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趙佗經略龍川縣,委為縣令,設衙署、築土城,鑿井取汲,井深四十公尺,直徑一公尺,用火磚結構,是南方較大工程古井之一,至西漢時,南越王趙佗,割地自立為王(公元前二○七年),在廣州築城,今廣州市光孝路有南越王趙建德故宅,相傳三國時將故宅改建廟宇光孝寺,光孝寺殿宏偉,有鐘、鼓樓,歷史悠久佛教勝地。一九八三年在越秀區公園西側象崗,發現南越王二代趙昧自號文帝墓,墓用紅砂岩建在山腹中,分前後兩部七室,室有鐵劍十把、玉珮、禮樂酒器、文帝行璽金印等,數百件豐富文物史料,近來整理市區發現城牆基石,足證廣州市開發,已有二千二百餘年悠久歷史。

座談會中,由筆者報告「金門歷史人文簡介」,強調金門自唐宋元明以來,先人開發之艱辛「化荒丘為樂土」及至民國,抗日戰爭金門淪陷八年,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垂二十年,金門在世界地圖上找不到小島,因金廈砲戰洗禮,復從砲火中,不避艱險積極經濟、文化、教育、政治建設,邁向現代化,金門高粱酒、陶瓷等特產,更負盛名,此是座談會表達個人意見,希望粵閩兩岸多作文化交流參訪,也培養出藝文界人才。

越秀區文聯會鄭秀晨主席除致歡迎詞外,會長湯仲炎僑藝書畫藝術會長鄧衍輝、越秀區副區長謝慈保等多人發言,尤其老作家曹思彬先生,對台灣作家瓊瑤小說推崇備至,更無老少作品之隔閡。曹先生著著有︽羊城新詠︾現代詩五七言律絕詩及多首填詞,古典文學之深厚。︽廣州近百年教育史料︾、︽八十回眸︾一九九九年九月出版。

座談會在兩岸歡樂氣氛結束,中午由文聯會、市台辦等單位,會合文友五十餘人聚集一堂,舉杯互祝文化饗宴建立情誼。

下午展開廣州市旅遊活動,首站中山紀念堂、鎮海樓文物館、秀山砲台、五羊雕像、光孝寺等古蹟,晚間七時後,乘遊船遊覽「珠江夜景」,兩岸瓊樓高聳,燈火輝煌,穿過數座珠江大橋,如虹橋臥波,江心夜色,迷人詩意,激盪遊人心中,三十餘公里珠江夜景約兩小時遊畢,令人心曠神怡,無窮回味。

七月廿五日上午,導遊駱偉才(自稱小駱)陪同參觀「五仙大觀」古寺,轉赴「陳家書院」,該書院原是陳氏宗祠,列入文化保護區,建於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三進五間,九堂六院,面積一萬餘平方公尺,傳統式建築,滿布著,磚雕、石雕、木雕、陶塑、灰塑,藝工精湛、富麗堂皇,陳設許多文物,如一公尺寬之端硯、書畫藝術品陳設等,有服務人員介紹,供遊人觀賞。

參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前拱門石坊,題刻「浩氣長存」匾額,進墓園階梯至墓園內,以七十二碑花崗岩約一公尺見方巨石,疊壘成墓塔,象徵國民革命犧牲烈士,精神永遠不死,令人尊敬,參訪人員恭敬向革命烈士墓前行三鞠躬致敬,烈士墓道兩旁樹木青蔥,亭旁竹柏,黃花遍地,是市民休憩之地,愛好戲劇之朋友十數人,不分男女老幼,在亭中清唱,二胡絲竹之聲,遊人駐足傾聽,山間茂林清音。

下午驅車遊覽廣州市植物園,適因氣候不佳;忽然飄下綿濛細雨,途中未帶雨具,小駱改變行程,到流花茶莊避雨,莊主盛情介紹陳列架上各種茶壺及茶葉;並泡茶請客,因各對茶具興趣不佳,留連片刻,回到關西商業中心,一觀究竟,見商場騎樓商店,人頭鑽動,商店百貨雜陳,服飾百貨、鞋店、珠寶、電器、食品、紀念品,琳瑯滿目,民生用品應有盡有,關西路數百家商店都是徒步區,猶似台北市萬華商場,繁華熱鬧,各人找尋自己獵物,價廉物美,滿足不虛此行心願。

七月廿六日上午收拾行李,乘車參觀國民政府時期黃埔軍校,該校設於珠江口長洲島,面積有六平方公里,距廣州市二十多公里,珠江口到長洲島設有渡輪碼頭,渡輪船頭平坦,汽車可由船尾開進船中,可載汽車十多部,船到長洲島碼頭後,車輛即可在船中開到岸上,十分方便,當時筆者曾介紹全體團員認知,大小金門海上交通船,採用長洲島交通船設計模式,建造兩艘交通渡輪,不過一、二億元,交由民間經營,擔任大小金門人車運輸,綽綽有餘,何必堅建大橋?且大橋投資據報載估計三、四十億元,每年大橋維護費不貲,大橋壽命經狂風鉅浪衝擊,堅固難保二、三十年,不能永久不壞,再以人口流動考量更乏經濟價值,地方財方難以負擔,金門大橋是選舉時一張空頭支票,不必過分要求兌現,如能以船代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改善海上交通較佳方法,個人見解,提供參考。

魚珠碼頭乘船到長洲島十多分鐘到達,人車登岸後,經一段街道,即到「陸軍軍官學校」,通稱黃埔軍校,於民國十三年五月建校,為國民革命軍訓練基地,陶鑄數以萬計將領人才,鐵馬金戈,完成北伐抗日諸役中國之統一,軍校原為三排四進二樓建築,包含課堂、寢室、儲倉、膳堂等設備,至為簡單樸素,培養軍人高尚品格,愛國情操,二樓展示館,尚留有孫中山先生、校長蔣中正、廖仲愷、周恩來等照片,供人憑弔,唯黃埔軍校,因江山易色,將星搖落,風華已經褪色,只有留下一篇歷史之滄桑,矗立在長洲島  國父孫中山先生石像,永遠護衛黃埔之安全。

離開黃埔軍校,順道到惠州,路經羅浮山勝景,時已中午一時,就在羅浮山下一個小館,品嚐客家菜釀豆腐、粉蒸枚菜肉、白斬雞等七八種客菜風味。

羅浮山在博羅縣境內,東江之濱,亦稱東樵山,與南海縣西樵山齊名,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譽,山跨博羅、增城、龍門三縣,縱橫二五○平方公里,傳說羅浮本兩山,浮山由東海浮海而來,倚羅山東北,由橫貫鐵橋峰將兩山相聯,羅山主峰飛雲頂,海拔一二八一公尺,浮山主峰稱上界三峰,鼎足削立,與飛雲峰對峙,由頂峰俯瞰,可見羅浮山脈四百三十二個大小峰巒,形態各異,道教稱之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個泉源福地」,山中懸崖怪壑,亂石叢林,構成朱明、桃源、夜樂等十八個洞天和白水漓、水簾洞等九百八十多處飛瀑幽泉。

東晉咸和年間(三二六│三三四)葛洪在此山修道煉丹,行醫採藥,建庵舍、辟都虛(後稱沖虛)孤青、白鶴、酥醪四庵,南朝梁武帝時,將佛教引上山,相繼建華首、明月、龍華、延祥、寶積五個佛寺,現有沖虛古觀、葛洪煉丹灶、洗藥池等遺蹟,沖虛古觀聯云:「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近年來為使遊客飽覽羅浮山美景,設有纜車環遊山嶽勝蹟,本團原本欲纜車遨遊名山景區,突遇雷雨,霧靄蒼茫,纜車停駛,失去遊機,只好在「沖虛古觀」內外瀏覽一番,山青洞幽,正是仙佛勝地。

告別羅浮山,轉往惠州市,惠州簡稱鵝城,惠州自唐宋設府,明清仍舊,所轄十縣:惠陽(歸善)、博羅、河源、紫金、龍川、海豐、陸豐、連平、和平、新豐,地扼東江下游,自蘇東坡於紹聖元年(一○九四),謫任惠州在任三年,即建設地方,開發西湖,利導民俗,振興文教,開設學館,從此文風蔚起,人才輩出,素有古鄒魯之遺風。

迨至  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在民國紀年前十二年(一九○○年)閏八月,於惠州三洲田,及民國紀年前五年(一九○七年)四月,於惠州七女湖,二次國民革命軍起義,對抗清廷,雖因械彈不濟而失敗,惠州成為國民革命軍發祥地,西湖亦因此而增色。

下午抵達惠州,先蒙廣州越秀區文聯會協助與惠州文聯會連絡下,晚上與惠市台辦,及惠州市文聯會,邀集惠州市文學、藝術界人士座談會,有惠州市台辦事務局局長黃小妮、科長駱旦生、惠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鍾逸人、秘書長申平、中新社廣東分社、採編主任鄭小紅,以及本團五人共廿餘人由文聯會設宴款待,席間除相互介紹認識外,互贈紀念品及惠州、金門文藝專輯交換,在宴會座談中,本席談及六十年代,大陸文化大革命,推行簡體字(或稱異體字),破壞文字形象之美,如葉姓可寫成代替,莊姓可寫成庄之簡體字,一姓變成二姓(葉、)似有不妥,王小妮局長解釋認為:「簡體字書寫方便,繁體書寫繁複,不合現代需求」出言難免草率,但席間較年長作家人士,至表贊同恢復繁體字,保持中國固有文字完美精義,座談會雖不作任何結論,證諸大陸早年文化大革命,製造簡體字,實是一項稗政,有待恢復繁體字方法,可從學校課本、機關公文書、報章雜誌、出版印刷、市招等,先行推動,端正文字風氣,三、五年以後,必能恢復正統,始可與台灣接軌。

夜宿惠州西湖酒店,家鄉錦鴻、錦強二侄,來酒店晤談,唯因行程倉促,未能返鄉博羅一行為念。

七月廿七日,晨起餐後,導遊張小姐領導遊覽西湖。據志載,北宋平治三年(公元一○六六年),地方官陳偁,曾開發西湖,收葦藕魚之利,因又名「豐湖」,至宋紹興元年(一○九四)文學家蘇軾,攜妾朝雲、子蘇過謫居惠州三年,以杭州西湖構想,整修惠州西湖,助款修築蘇堤,新西橋、東新橋,西湖整體造設,有「五湖」、「六橋」、「八景」之美。

進入「惠州西湖」牌坊,過新西橋、「泗洲塔」兀立山上,又稱大聖塔,磚造六角七層,內有十三層十分雄偉,至孤山下,有蘇東坡紀念館及其塑像,蘇東坡愛妾「朝雲墓」,朝雲姓王,浙江錢塘人,墓由僧人築亭覆蓋,名為六如亭。湖內洲渚交錯,沿著竹岸楊堤,有九曲橋,可見紅棉水榭等景物,西湖由北迤南約六公里,東西有四公里,面積約二十四平方公里,北通東江,西南群山聳疊,近年惠州市政府,積極開闢東江水道與西湖相通,美化江邊堤岸,設遊艇,成為江湖夜遊區,增闢嶄新旅遊景點,市區行政中心,遷至江北。擴大市區範圍,打造惠州市未來繁華遠景。

離別故鄉西湖,經過兩個多小時車程,到達深圳市,並辦理入關手續,深圳市在廣東珠江三角洲東南部,於香港九龍區,隔深圳河相望,是內地與香港交流樞紐,在八十年代,大陸宣佈改革開放為經濟特區,引起國內廠商在深圳投資設廠,經濟成長快速,大廈林立,形成現代新興都市,有廣九鐵路,蛇口為海港,公路縱橫,陸海運輸至為便捷,市區面積八百餘公里,工商業日益發達,已具大都市規模,街道寬廣,道路樹木扶疏,各種規建設。

下午小駱導遊購買門票,參觀「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提供旅遊之景點,綿繡中華面積甚大,園中陳設中國各地富有代表性建築,按比例縮小分佈於園區內,如莫高窟、龍門石窟、石林瀑布、天壇孔廟、長江三峽、台灣阿里山、野柳、布達拉宮等,令人目不暇給。

民俗文化村,內設大陸少數民族村寨,挑選族人居住,作種節目表演,供遊客觀賞,下午四時許,恰有一場蒙古戰馬表演「絕代天驕」節目,由三十餘驅馬隊,分成兩組,展開騎兵攻防戰,戰鼓頻催,刀搶劍戰,策馬奔馳,你來我往沙場廝殺,震撼山岳,蒙古素以騎兵快速著稱,元世祖忽必烈,以騎兵攻擊南宋,統一中國,建立元朝,地跨歐亞兩洲帝國,統治中國九十七年(一二七一│一三六七)絕代天驕,展現蒙古騎兵英勇善戰,觀眾千人,心情為之震懾,表演完畢,鳴金收兵,團員走出演藝場,乘車返回京鵬賓館。

七月二十八日上午,告別深圳市,乘車向汕頭市奔馳,平坦深汕公路,途經汕尾市、海豊、陸豐兩縣,遠眺一片海岸漁村風光,青山綠樹,沃野田園,物產豐富,可稱魚米之鄉,中午在陸豐一個小館,品嚐海鮮午餐,稍作休息後,至下午四時許抵達汕頭市,夜宿民航大酒店。

汕頭市位於潮汕平原,為粵東閩西南門戶,汕頭有良好港口、鐵公路、機場交通運輸發達,近年來工商業蓬勃發展,新社區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展開各種建設。

汕頭市有「礐石」風景區,位汕頭市區南面,面積有三、四公里小島,與市區南北隔海相望,隔著一千五百尺之石海,有渡輪交通,北面海濱公園,中有東西兩個人工湖、山多哥石異洞、有桃花澗、十四曲、老龍洞諸景點、小華山谷有華園、春暉亭等,供遊人聽泉,唯因時間未能配合渡輪,難免失之交臂,下午改遊覽濱海公園,數公里長海堤,種植樹木,眺望滄海,白雲藍天,回首一九四九年十月下旬,在此碼頭乘船往事,事隔半世紀,「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今日舊地重遊,既陌生而又有親切之感。

七月二十九日,上午乘車揮別汕頭市,經漳浦公路向廈門市進發,越過海滄大橋,下午三時許抵達廈門市,導遊小駱,開車梁師傅,送本團預約鎮海接待站,安置住宿後小駱與梁師傅,八天同我等奔走千里,而今告別,心中至為感謝。

七月三十日上午,行程已經結束,自由活動,把握空檔時間探友、逛街購物,午餐後,三時到和平碼頭候頭候船,辦理出境,乘「馬可波羅」輪船,五時返金,圓滿結束「粵閩風情文化交流參訪」之旅,雖然參訪團員五人,但獲得廣州市、惠州市文聯會、市台辦、文藝界人士歡迎參與交流活動,除表示萬分謝意外,藉此搭起粵閩文化交流橋樑,作為互訪之基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