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前輩--嚴復
嚴復字幾道,又號又陵,福州人,少就馬江船政學校習海軍,時清朝興新政,洪楊之後,沈葆楨設船校,嚴氏船校畢業,派登威艦練習,赴南北洋,其後船政局自造五兵船,嚴改派在揚武艦,游弋日本,台灣番社之變,沈保楨奉命督師,嚴氏隨船觀察,測量海口,月餘而竣,復與劉步蟾、薩鎮冰等同赴英,入格林威治大學院,求學深造,所習為高等算學、化學、海戰法、海軍公法,及砲壘建造科,時日本亦派人留學西洋,伊藤博文、大隈重信均被選,湖南郭嵩燾,時為駐英中國欽使,與嚴氏語,大悅之,為之延譽。
嚴氏卒業回國,任船政教習,而李鴻章在北洋亦正經營軍務,於天津設水師學堂,聘嚴為總教習,課餘讀西書,於斯賓塞所著之社會學,以為實兼東方思想,集大學中庸之大成,因為翻譯,題為「群學肄言」,嚴氏平日喜課子書,至是始發端治西哲之言,因通於治世之道,又平生以未預科第為恥,後雖努力治八股,終於報罷,以積勞為道員,聞郭嵩燾歿,痛悼之,輓以聯云:
平生蒙國土之知,而今鶴翅氃氋,激賞深慚羊叔子。惟公負獨醒之累,在昔蛾眉謠諑,離憂豈只屈靈均。
下句蓋因郭提倡效法西洋學致富強,而遭當時昏庸朝士譏罵致憾也。按郭氏學貫中西,自由中國財經專家尹仲容極崇拜之,曾撰郭嵩燾年譜未成而卒。
甲午中日之戰,李鴻章知兵不可用,不主戰,翁同龢等主戰甚力,嚴氏知戰危,輒曰:「今日之事,雖管葛復生,亦無能為力,翁等名士,痛參合肥,即易帥亦何益哉,」後果不出所料,賠款割地,為之痛心切齒,於是亟欲以譯著以警惕人心,作世變論,刊於天津直報,使人民多了解西洋治化,且為言曰:「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君,而西人隆民,中國一道而同風,西人貴黨居而州處,中國多忌諱,西人重議評,其於財政也,中國貴節流,西人重開源,中國追淳樸,西人求娛享,中國委天數,西人重人力。」其說雖未必即能別中西之淄泯,然在攘夷之說甚囂塵上之際,盡情宣洩,以驚末俗,敢於陳詞,亦有足多者。
幾道尤愛讀達爾文斯賓塞物競天擇之論。譯之為「群學」。亦即今所謂「社會學」也。以荀子有「人之貴於禽獸者,以其能群」語,故以群學名。且詔人以欲治群學,當先自名數力質之學始,俾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俱強,以優民生,以振國威。教化政治,胥出於是,又為文以廢八股,反韓昌黎原道。蓋其大旨,莫不在尊民以隆俗,尊今以叛古。開民智以反專制。一時學者,風起從之。其畢生譯事則在四十四歲時之譯赫胥黎「天演論」。行文一出以莊老諸子之筆,意匠經營,並自課譯作信達雅三例,永為譯界之圭臬。其所自譯者,不曰譯而曰達恉,蓋幾道每於原文,探取精義,自為經緯,而不為尋章摘句之學。惟後生淺學,不易窺測,轉或病之。即其末流之弊,亦輒有與原義相疏落者。西學耆宿辜湯生(鴻銘)即頗加詆譏,以為所譯不能盡作者之長也,又幾道譯書,好入以吾儒訓話。桐城吳汝綸,即馳書謂「自撰一書,可縱意馳騁,若以譯赫氏之書為名,則篇中所引古人古事,皆宜以元書所稱西方者為當,似不必改用中國人語,以中事中人,固非赫氏所及知,法宜如晉宋名流所譯佛書,與中儒著述,顯分體裁,似為入式。此在大著,雖為小節,又已見之例言,然究不若純用原書之為尤美。」旋與錢唐夏曾佑創辦國陣報,復譯英人亞丹斯密士之計學,先後成五冊,原書名「國富性質及原因之研究」,謂為計學,繼又改名為「原富」。譯本刊布,洛陽紙貴,不脛而走者遍南北,士氣為之一變,風尚於以轉移。而嫉之者或謂其能坐而言,乃不能起而行。汝綸為力辯之。次年特詔徵人才,以王錫藩薦,召對稱旨,命上所擬萬言書,力陳法敝不變之害,不幸為治之事,弊常伏於久安之中:謀國之難,患常起於所防之外。治標則事勢太逼,恐無救於危亡,治本則積疾未祛,亦無粣於貧弱,是以未變法前當宜急行者三:一、聯各國之歡,一結百姓之心,一破把持之局。其書終格於大臣,不得上。又譯約翰麥勒之自由論,且為敘例以彰之。
庚子兵禍起,幾道避地上海,開一名學會」以講學,海上為之風靡,七月聯軍陷京師,上海以有東南互保之約,化鬯不驚,各省人民,以德宗西狩,遂組國會,推南海容閎及幾道為正副會長,閏八月,與陸樹德及醫具爾滂、陳季同、洪中等北行,援救避難官民五千五百餘人,脫出重圍。歸來譯約翰麥勒所著「名學」,亦即近人所稱之「邏輯學」也,自敘謂名義開始於希臘,實為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明其為體之尊,為用之廣,而後變希臘舊文羅各斯為邏輯以名之,學者可以知其精深廣大,吾國最初譯本為明季李之藻之名理採,近日稅務司譯有辯學啟蒙,曰探曰辯,皆不足盡其學之長,必求近似,姑以名學譯之,蓋中文惟名字所涵;其奧衍精博,與羅各斯差似。而學問思辯,皆所以求誠正名之事,不得捨其全而用其偏也,長沙張文達公為管學大臣,聘為編譯局總辦,吳汝綸時任就師大學堂總教習,時相過從,復譯孟德斯鳩法意,所譯群學肄言完稿,商諸林紓,林方以譯說部書馳譽海國,因相往復討論,又譯英人甄克思之社會通詮,其書原名政治史略,繼又應熊元愕請,撰英文漢詁,為英文文法之專修,既辭編譯局事,歸滬,張燕謀以開平局訟案,約赴倫敦,並於倫敦晤孫中山先生,所說主以教育漸進於廿新,未能盡合孫先生之旨,則曰:「河清難俟,君為思想家,余為實行家也。」歸國又在上海講政治學,而刊布其講章,時清廷有志新政,時遣學生遊學外國,歸應廷試,嘗佐唐紹儀為同考官,得陳錦濤、顏惠慶等三十一人,賜進士學人出身,既又應學部尚書榮慶聘,為審定名辭館總纂,先後三年,宣統間,派充憲政編查館諮議官,載洵以宗室為海軍大臣赴歐考察,欲與幾道偕行,則以病辭,詔賜文科進士出身,籌備立憲,設資政院,乃與吳士鑑、勞乃宣、陳寶琛、江瀚等,同以碩學通儒,徵為資政院議員,海軍部成立,特授海軍協都統,晉一等參謀官。
辛亥革命,袁世凱為總統,徵辟不就,任為北京大學校長,又任海軍部編譚處總纂,歲暮以事齮齕,辭北大校長職,民國三年,任約法會議會員,參政院參政,歐戰事起,復著「歐戰緣起」,上之世凱,君憲論起,楊度約入籌安會,既而悔之,又患禍作,虛與委蛇,自謂虛名為累,無勇怯懦,殊愧古賢,梁啟超時持異議,作「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布之報章,聲勢甚盛,世凱令內史夏壽康挾巨金求幾道為文以折之,嚴笑謝不能,乃改命孫毓筠為之,時籌安發起者楊度、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孫毓筠與幾道凡六人,所謂籌安六君子,為世所詬病者也,世凱既下令撤銷帝制,各省多請退位,幾道亦勸其謝事歸隱,而尤在此後長治久安之計,以為政治角逐為一事,國家命脈,當圖所以維衛之者,世凱既死,令辦禍道,幾道宵行赴天津,勘讀莊老,山入名理,既而南歸侯官,以疾終里第。
幾道畢生,沉潛學術,好談政言兵,而實不明政術,一時震其殊名,輒欲羅致,亦終無所用,平生天賦智慧,大言炎炎,不拘禮教,亦好作詩,未成家數,頗多俊語。鄭孝胥、林紓諸名輩,每相酬唱,多作雅謔,洪憲之後,世人詬之者眾,鄭答詩至有「十年不著京華字,慚愧新詩到海藏」語。所譯歐洲名著,開一時之風會,為後進之楷模,溝通中西學術,實有足多者,所撰李鴻章輓聯:「使生平盡用其謀,其成功或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見,則士論又當如何?」一時推為名句,實亦有以自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