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藝文訪佚(三)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元信。
點閱率:1,143
字型大小:

許琰

關於許琰,筆者過去曾介紹過他編修山東省「齊河縣志」一書時所作書序,以及他為浙江省普陀山重修志書時於序末之自署。當時因為筆者所見之「重脩南海普陀山志」尚無影本行世,故不及將內中許琰所作詩文抄出,現今此志已見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七二三冊,筆者就便於將之作個介紹了。另外,「齊河縣志」中其實尚有許琰的一首詩和一篇賦,過去筆者忽略而未錄,今一併補上。現在先將「重脩南海普陀山志」中的許琰書序及詩文作一略述:

首先是序文。據許琰自道,他是在乾隆四年時遊覽來到定海縣,當時普陀山住持法澤欲修志書,但無適當主事者而未開工,定海縣知縣(黃應熊,此人亦有為許琰此次修志撰序)便介紹由許琰來擔綱。

因為清代皇室篤信佛教,康熙、雍正兩帝都曾對普陀山的寺院賜金助修、以及題匾撰碑,其他若皇太后、皇太子、公主、親王等也有多次賞賚;故這項修志工作,相當程度是為記載這些榮耀而起,主事者人選自然也得慎重挑選。許琰之書序及另一篇「法澤和尚曇現壽序」,內中都提到這位法雨寺住持「法澤」是其「族弟」,但關係到底是隔了幾親等尚不能得知。據此志卷之六「法統」記載,法澤禪師名明智,福建漳平縣人,十五歲出家,康熙五十八年時來到普陀山,因其佛法精深、又能練達應事,故得被推為法雨寺住持。許琰在這部志書中除了書序和「法澤和尚曇現壽序」,尚撰有「長生菴記」、「見灴禪師塔銘」、「樂道禪師塔銘」、「澤公和尚五旬壽序」等文,因此志現已不難見,這些筆者就不一一錄出。另外卷之十八有多篇許琰之詩,亦多以普陀山的名勝景致為主題,大抵也無需多加解說。至於許琰在這些詩文中提到的「余業師梁蔡先生」,即漳浦縣人蔡世遠,字聞之,學者稱其為「梁先生」。他曾在福州府閩縣的「鼇峰書院」擔任山長,於康熙四十八年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因事去職,復回鄉執教。當雍正皇帝即位後,特召他為侍太子(後之乾隆)講讀,並由編修漸昇至禮部右侍郎。蔡世遠在上書房為乾隆進講書義足有十年,於雍正十二年正月病逝。乾隆即位後,追贈蔡世遠為禮部尚書,諡「文勤」,過了一甲子的乾隆六十年時,復因懷念其教導之功,又加贈其為太傅。許琰稱蔡世遠為「業師」,那麼他當是曾在鼇峰書院中入學過,故有此謂。另外,從許琰曾在普陀山盤桓一段時日這點來看,當地或許還存有其摩崖題壁的手蹟或法書,也是一項可以再探的工作。現在筆者就將此志中的許琰文章及詩錄出如下:

重脩南海普陀山志序

普陀山者,觀世音大士顯化道場也。大士以三觀入三摩地圓通慈悲,欲度眾生,隨觀隨感,皆登善果,故獨以觀名焉。凡山可以無志,普陀之山而有大士,則不可無志;志普陀者,志大士、志大士之志也。應化靈蹟,歡喜悲仰,向善之念,觀而感、感而興起,斯大士之志。而志大士者,亦當作如是觀;蓋與柱下之志掌故、郡邑之志風土,名同而指異也。

歲己未(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余浮游觀覽,南至於定海。適普陀住持僧法澤,以明府海門黃公命,請脩山志。遂駕   出沈家門,抵南海,去定又百餘里。汪洋無涯,覺坐艇如飛鳶,站站水中,極人生之大觀。入山,崚巖怪洞,具有靈氣,又真天下奇觀。陟前後兩寺,則 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二聖御碑,穹窿摩雲,金殿珠宮,輝煌奪目,自古梵宇壯麗之觀,又無以逾此矣。夫惟神靈之所留遺,呵護其間,故海不揚波,山輝川媚,而 列聖善與人同之量,神道設教,亦遂崇奉之至於斯也。借非大士孤島絕崖之域,其何以觀之哉!既而法澤出前志,屬余重訂。余曰:「前有志矣,重訂奚事爾也?」(法澤)曰:「勝代(指明代)之志者,草創未具。大羹元酒,猶有古質之味焉。後此踵而增華,矜博炫麗,浮且雜,間所不免,徒解作揄揚釋子語耳。於大士之志,吾懼其不足以觀也。且雍正九年發國帑重脩建, 聖恩隆重,寺之規制皆已改觀,前志固未之及也,其曷可緩?」

余曰:「大士之志,以善誘人,教人以觀入道。善觀大士者,不在於山志而於人志。自觀而心自善,而身則不必觀志可也。觀志而愈有所觀感可也。若使入勝境、閱聖志,而貪癡無改、殘忍依然,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大士之志,其愈滋戚矣。而又何以仰體我 列聖神道設教之德意乎!」校閱月餘,刪繁亂、補缺略,間有一二宰官所作、釋氏藉為檀護者,不能盡去,正恐後之視今,猶今視昔,其果可以觀焉。

法澤為余族弟,少寓余業師梁蔡先生里中之清泉巖,與師交遊最密,後為普陀法雨住持,料理 欽工,備極勤勞,戒行精嚴,緇素悅服。吾師在都時,嘗以詩寄訊,蓋真能志大士之志者,故於是志尤惓惓云,書成而序之如此,歲乾隆四年己未暑月之朔日也。

賜進士出身壬子科順天鄉試同考官前翰林院庶吉士古閩同安許琰題。

──在原書此序文之末,許琰鈐有兩方印文,一方為陰文「琰字保生」,另一方為陽文「厥號瑤洲」。

法澤和尚曇現壽序 古閩  許琰 翰林(卷之十五)

語有之:天下名山僧占多。余謂:掛瓢打包,不過閒雲野鶴;即有琳宮紺宇,前缽既飛、後錫隨卓,僧亦烏能占山?必有勇猛丈夫、彌天功德,成佛作祖于其中者,而後名山遂為所占;迨至隨緣赴感、應化咸周,而成佛作祖之場,必曰水在于是。蓋不惟僧占山、而山亦將占僧矣。

四大菩薩,其初亦僧也,而地水火風之四大結聚千萬劫,俱以菩薩名其山。余于諸勝素未躬歷,今茲乃航普陀,瞻紫竹金容而禮焉。適住持法澤者為余族弟,夙具慧根、持戒精卓,實別庵再傳法嗣,以監寺推主講席,九載於斯矣;宏開法堂、宣揚妙義,春秋二戒皈者率數千人,從此福慧兩足、正果修圓。九品蓮花,佛祖未必不樂分一葉;金剛寶石,永鎮茲山,而山靈亦未必不曰:和尚雖隨緣赴感,而菩提座故在茲山也,僧占山與(歟)?山占僧與(歟)?是未可知也。

昔太白贈族姪高座僧中孚詩云:吾宗挺禪伯,高秀鸞鳳骨。古人于其家有能參證佛果者,未嘗不深慰也。是夏之孟為法澤誕辰,當大衍(筆者按:易繫辭有言「大衍之數五十),即法澤斯時年屆半百。)之用。余素手到山,無桃藕之藉,值有持松鶴一圖來獻者,遂以是說濡題其上:「僧占山而壽且無量,山占僧而壽愈無量」,以是為祝。其視玉帶之鎮、伊蒲之供(筆者按:謂佛寺之素饌),為貺不既多乎?若夫賜帑重修山門之慶,詣闕抒謝、賞遇之隆,具傳後志。法澤知余不佞,必不喜余為作鋪張門面語也。(十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