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縣後豐誌─洪門港燒酒矸

發布日期:
作者: 半農。
點閱率:1,437

後山田前海藏傳衍敦煌支脈

豐農耕富漁撈家訓滄江義門

序言:我祖我宗,我誌後豐

  後豐港原名叫「後豐」,也叫洪門港。位於金門西南方濱海的小村莊,房舍不多,但有幾幢特出的建築,充滿神祕的傳說。人口不多,總人數約在三、五百人之譜。自然環境是農漁各半,其中漁撈是主要經濟來源。這不起眼的小小村落,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有金門鄉賢忠振伯,有金門最大的宗祠,最有名的海鮮、最難猜的謎語,它是我生長的地方─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我出生於對日抗戰的那一年民國二十六年。小時候幾乎是沒有黃金童年的苦難生活,所以直到勝利後才有機會讀書。幼年要上山耙草、撿牛糞、做農事;要下海抓蝦、蛤蚵、撿螺、做菜餚之需。春夏秋冬不分,三百六十五天風雨冷凜無休,走遍山野海域,知道了那兒有地瓜、花生,何處有魚蝦、螃蟹?這些剌骨錐心的生活經驗、記憶,讓我認識了故鄉的山田、海田。

村裡三十幾戶人家、每家都有我走過的足跡,吃過的碗筷,因為婚喪喜慶全村憂樂與共,相聚互談不外是人事家事祖先事,事事都印在我心坎中。往事每於休閒時光就會閃出來與我回想傾談,總有些奇怪:故鄉事怎麼記得這麼牢靠。

隨著齒齡徒增,我曾一次一次的向長輩要故鄉的一些記載,遺憾的每回都是落空,我想從我出來之後戰事相繼不斷,那抗日剿匪,古寧大戰役、大膽戰役、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接二連三而來,但只要一天沒有聽到砲聲槍聲就會心裡怪怪。何況清末民初更是戰爭連連,民不聊生,想想一個小農漁村的鄉叟野老那有心情去寫那無關緊要的筆墨呢?再說那對教育欠缺,大多數人不識字,能讀幾年書的人算是不錯的,怎有筆墨記錄村裡的諸事呢?口頭相傳,日久失誤可想而知,所以我也就心念而已。

民國八十四年洪門港洪氏宗祠重修落成,八十五年我年已花甲,進屆洪氏長志,往事何堪回首,只是讓我愁緒更增。生於此地斯土六十年,此生庸庸難啟齒,總不能沒有一點一滴的留痕,於是鼓足勇氣胡亂塗鴉,將故鄉的山田海田記下白紙黑字,這是後豐誌的啟端。

民國八十七年族親擬訂宗祠奠安,這是百年盛事,身在台北的我,心想要是將故鄉的人事物發展出去,讓金門的鄉親增加認識洪門港將是多麼好的事,想歸想總沒有勇氣去投稿,情急智生才想到世侄顏生龍可幫這個忙,我想把稿寄給他請他潤飾修改再投稿,應為可行。但後豐誌前半是山海田及祖事,述文呆板無趣不敢寄出,只將後半部另題「洪門港燒酒矸」函送。那時生龍任教城中,加以家事繁忙,無法幫這個忙,特地打電話表示歉意,我也感到自己不可思議,太為難人也,就請他將稿留下不必勞神,這一留就留下了七年,他不但將它留下,還時時的記著它,令我感動。

民國九十二年生龍侄退休,於元月十六日打電話給我說把那份稿修潤部分文字,並投給金門日報社,應該可以刊出。我豈止驚訝,直是太出乎意外的感動,元月二十至二十八日金門日報副刊連續刊登「洪門港燒酒矸」全文,接到許多鄉親族親的詢問稱許,我深深感到這是故鄉給我的恩賜。

民國九十二年三月初,宗弟華東突然送來金門縣政府(九十二)年度補助出版鄉土文獻實施計畫申請表,力促將「洪門港燒酒矸」文稿提出申請,我心實在亂糟糟,一者家事讓我操煩,再者我意在後豐誌,但後豐誌欠修校,也須一些照片補充輝映,時間太迫促,決意放棄,無奈宗祀殷盼催促的聲音再三,逼我勉為其難,才從三月十二日開始重撰後豐誌,並以「洪門港燒酒矸」為副書名。

後豐誌的定稿缺失尚多,這是我一生對故鄉、對祖先所能做的小事,後豐洪門港的歷史文化還望宗親、鄉親的補全,以彌補我不成材的愚昧,是為序。

一、後豐洪氏源流誌

  五百年史明清民國開浯島敦煌衍派

二十世代得澄興欽傳後豐洪氏支脈

始祖神農氏

普公溢水為洪,洪氏所由生。

昺公安徽始祖。

皓公江西始祖。

楷公(十七郎)開閩始祖。

裕庵公青岐始祖。

維達公深塢始祖。與兄嫂不洽,作詩「落花不上枝、流水無歸期」以明志,遂往深塢創業。

坤載公開浯始祖。遊學金門,寓水頭後陳村,贅於陳氏。

興嗣公後豐開基祖。擇水頭之北曰後豐始墾,曰:「敦煌洪氏百世居此云。」

二、後豐聚落名誌

  我敦煌洪氏百世居此,後必有興者

   開基祖與嗣公言

興嗣公生於水頭後陳村。他胸懷睿智並識地輿,立志要開創一番事業,乃擇定水頭北方荒野為開墾拓土的目的地,毅然帶著二個兒子十個孫兒,及一個侄兒離開後陳的家,以這麼一家人丁墾荒種植,植石養蚵,經過努力耕耘,農田房舍逐漸向北沿海濱擴展,並為這塊地方命名「後豐」。年齡漸老,他告訴子孫:「我敦煌洪氏百世居此,今後開浯始祖祖妣及我夫婦等四個忌辰由你們十一人輪流奉祀。」他是後豐開基祖,聚落的開創者。

經過五世代的開拓,房舍田園擴展北至金山仔頂,東臨賢厝頂。海田即從碼頭腳至於歹糕礁下。到第七世祖洪旭受封忠振伯,則將聚落集聚於今址,建築洪氏宗祠及南北兩大宅院予子孫居住,並建有馬舍,聚落於是底定。自明、清而民國洪氏後裔繼世守成,以此為家園。自開基至今敦煌洪氏為原住民,雖有林氏、李氏、陳氏、謝氏入居,都是以姻親關係而久住,最久也僅四、五代人且單門獨戶,所以這聚落又叫洪門港,誠是名副其實也。洪門港的港是海埔港,隨著潮水的漲退船隻可進停泊裝卸貨物,因海岸灣澳可避風浪,適合帆船、漁船、小汽船的泊靠,明、清至民國三十年代,航運頻繁,與大陸通運非常便利。

民前及民初洪門港屬十九都古賢保,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實施鄉(鎮)村(里)鄰戶。洪門港定為村的單位,訂名為後豐港。指派村長鄰長為行政管理。第一任村長洪長義、幹事洪長仁、鄰長洪明山、洪長浦。民三十九年併入下市村,名豐市村;後又被併合賢厝,名豐賢村;再被併入水頭,名金水村,直至今日仍為金水村。

始祖因遊學來到金門,開基祖知識學問很好,對子孫教育自然重視,村裡自設私塾,求高知識即到公學或往大陸求學,後豐歷代人才輩出實有其根由。民國三十五年鄉親林分先生僑旅新加坡致富,匯款與堂兄林爾唱先生辦學校,於洪氏宗祠為學堂,校名「金豐小學」,聘蔡清泉先生為校長,學生三十餘名分五個年級,同在中進落廳堂上課,林分之子甘仲先生返鄉,於祖厝埕前廣場建籃球場,讀書、運動,學生甚為慶幸。民國三十八年被政府接管,四十年因學生數少而停辦。

開基初期房舍建地沿濱海自南而北,下至於西宮尚存殘餘建材之石磚破陶等。建構為東西相對向宅院或東西背向之宅院。建材為長條石板、磚、瓦、木材架棟等。早期牆壁多以泥土樁牆或土确砌成。濱海排列已倒毀殆盡,第二排僅存俗稱九十九個窗乙幢,因其建築神祕傳說,至今令人感到好奇,總想探個謎底。

民國初年建築之房舍是為第三列的紅磚仔埕為代表作,是一落四櫸頭,屋前以紅磚做埕而得名。民國二十五年旅新加坡僑親洪養經商得富,還鄉建築番仔樓乙幢,該宅以中式宅院為建構,配以西式裝置,是乃中西合璧宅院,故名「番仔樓」,為後豐港特出建物。民國五十年至七十年間,村民經濟逐漸小康,增建了幾種番仔樓厝,又從祖厝前列進到後列,即跤椅背地段。民國八十年後陸續建築現代式樓房,選地亦擴展後璧及東北方之農地,建材皆以鋼筋水泥為主,聚落由集中而分散。

聚落分區名稱以頂頭、下頭兩區稱之。以洪氏宗祠為中心界址。以北所轄稱頂頭,以南稱下頭。若以小區段來分,又分別有祖厝口、宮口、榕仔腳、後界土、牆仔後、磚仔埕、頂井仔等。

●祖厝口:洪氏宗祠埕及前廣場至於沙灘,為村民休閒、兒童嬉遊所在,昔時夜晚熱鬧非常。

●宮口:來鳳宮前廣場,迎神賽會的地方,前方大石塊可坐觀海潮及賞月。今築高提岸,大石塊亦消失。

●榕仔腳:下頭池塘東北方有三棵大榕樹(今僅剩一棵),夏天好乘涼,也是休閒座談的好去處。

●後界土:九十九個窗大宅院西北面之臨界點稱之,意為村子的界址在此。

●牆仔後:來鳳宮北面築土石塊牆以防風沙飛襲宮裡或村裡,這牆以北的住家稱為牆仔後。

●磚仔埕:來鳳宮南面有三幢一落四櫸頭宅院、宅前以紅磚舖埕而得名。

●頂井仔:位於來鳳宮東面,井源良好,水質清淡,其周圍住家統稱之。

「後豐」開基祖賜以嘉名,洪門港源遠流長,後豐港地以名稱,二十世代五百年間滄海桑田已變化多端,但願「敦煌洪氏百世居此」以符開基祖之願望。

(四之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