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菊島喜逢恩師
兒時因父親職務調動關係,輾轉住過了幾處眷村,其中在位居澎湖馬公的篤行十村生活了好幾年,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小學三年級時,家父調任澎防部通信營,擔任該營的副大隊長,我們全家也跟著從台灣搬了過去。
眷村面積不大,房舍為日式建築樣貌,戶戶皆以簡易矮牆隔離,稍探頭觀望皆可見彼此動靜,然鄰舍間也不以為意,不像現在那樣的注重隱私權,過度自我保護反而顯得生疏。
住我家隔壁的女主人是位國中數學老師,當時年紀還不滿三十,氣質相當出眾又長得漂亮;男主人則是名飛官,英姿煥發極有男子氣概,兩人相配猶如一對璧人。
她家後院種了棵老欉紅心芭樂樹,由於枒杈開展的繁多又茂密,垂盪的枝葉氾過了我家圍牆,纍纍的結實粒粒飽滿又碩大,常誘的兄妹們貪婪的猛吞口水。
初時見那些果子長的還是有些高度,伸手摘不著,於是我找來根曬衣用的竹竿,將竿頂上纏繞了圈鐵絲,直挺挺的套過細枝後再猛力往向拉扯。反復套弄幾回,果子散落滿地,我們幾個小蘿蔔頭欣喜的搶著撿拾,然後塞滿口滿足的咀嚼起來。
有回我重施故技,正使勁的扯拉著果子之際,或許在旁的妹妹們催促聲過大了些,引來女老師的注意,我趕緊丟下手中的竹竿,尷尬的和她在牆頭對望著。正擔心我的不告而取會遭來對方的一頓叱罵,沒想到女老師面帶微笑輕柔的說:「小朋友,你真聰明,還會想到用竹竿來摘芭樂。別怕,我家的芭樂樹夠大,你要摘多少就摘多少。」
這是第一次我和她面對面的接觸,也就是從我家搬來一個多月左右算起,自此,也開啟了我家和她家的緣分,閒來無事時,兩家都會到對方家走動,彼此漸漸的就熟稔了起來。
過沒多久,女老師懷了孕,後來也順利的生下了個男娃兒。由於她白天任教職,先生也在空軍服役,怕孩子沒能得到妥善照顧,因而委託和我們同住的外婆充當保母幫忙照料。那男娃足歲會走後,每次我放學回來,總喜歡捉弄地追著他跑。但凡聽到我的叫喚聲,他總是驚嚇的左躲右閃,卻又咯咯的邊跑邊笑,模樣十足可愛又討喜。
剛上國中,恰巧我被編到了她任導師的班級,就學期間受她頗多照顧。因為臨近之便,遇到課業有不了解之處,都能向她請益,益發讓我的成績突飛猛進,成為班級中的翹楚。
其後,家父為了我們將來能有更好的求學環境,於是動了搬遷的念頭申請調回台灣,短短一年的師生情誼就如此嘎然而止了。臨行前,我們向她話別,她也囑咐我們要多珍重,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景,到現在我都不會忘記。
和妻子結婚度蜜月時,我選擇到澎湖觀光旅遊,除了重溫兒時記憶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和恩師敘敘舊。只見眷村風貌依舊,女老師一家人也還住在眷村裏,特別是年近五十的女老師,即使歲月刻畫的痕跡讓她略顯蒼老,然那股雍容溫婉氣質尚在。許久不見,我們之間也沒存在生疏之感,聊起來還是興味盎然。
多年前曾和朋友到澎湖觀光,無奈和女老師緣慳一面,錯失了相聚的機會。
前陣子又回澎湖故居一趟,卻見眷村大部分房舍傾圮朽舊,處處雜草叢生,荒蔓而無人打理。而當年居住過的房子,屋簷磚瓦掉落大半,大門因鉸鏈鬆脫移了位,門墩水泥塊龜裂,令我心生不捨。倒是村口處的潘安邦及張雨生紀念館,可能因修葺和整建過,早年風貌保存良好。
循著和恩師連絡電話中告知的現居地址,我來到了間燒臘店,正是她的大兒子所開設的。近三十年的未曾謀面,眼前的老師,早已隱沒了青春光華,臉上皺紋清晰可見,令人感嘆歲月的無情。然而不俗的談吐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一如多年前的她,那個始終讓我尊敬和效仿的楷模。
她聊起了她的另外兩個兒子,一個念完博士在科技業當工程師,另一個克紹箕裘,也和師丈一樣從軍報國。至於他們兩老,從退休後就到處遊山玩水,走遍世界各國,生活過的多采多姿。從她的眼神和話語中,我相信她一定過的很充實,總算在辛苦一輩子後能夠盡情享受人生了。
當與她和師丈一家人話別時,心中不免又生起感慨:猶感覺不久前才相識,轉眼間竟過了四十多年。不知下次是否還有機會見面,能再一解離別後的思念。但不管如何,在我的腦海裡,永遠不會忘記恩師曾給予我的教誨和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