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找回阿嬤的家鄉味

發布日期:
作者: 兩兩 。
點閱率:1,444

自從去年到金門旅遊,吃了當地知名餐館的「閩式鹹粥」,就勾起我對阿嬤的滿滿回憶,決定回家練功,要把阿嬤的家鄉味找回來。
自從阿嬤過世後,家裡所傳承的家鄉味就斷了線,那已經是好幾十年前的事了;「閩式鹹粥」曾經是家裡最熟悉的飲食,那是阿嬤的拿手家鄉味……。
幼時,我曾經聽阿嬤描述,阿祖本是福建人,因為清朝末年戰亂而舉家逃到台灣落地生根。阿祖生前超喜歡喝粥,每天早餐必要有粥,於是便把「福建粥」,這項飲食帶進台灣。
後來阿祖乾脆在台灣開了早餐店,賣起拿手家鄉味「福建粥」;於是阿嬤自幼就被阿祖訓練煮粥的功夫,阿祖住家附近鄰舍,老老小小無不被這「福建粥」養成了習慣的胃口。
其實「福建粥」,就是我們大家俗稱的「閩式鹹粥」。這看起來像湯泡飯的「鹹粥」,源自福建泉州的「半粥」煮法,就是用生米和高湯來煮粥,在米粒熟透卻未爆開釋出米湯之前熄火,再加上已經熟的其他配料,例如:芹菜、肉絲、香菇、蚵仔、虱目魚或土魠魚等,所以粥湯比較清爽;因為烹煮粥時,所添加的水分較少,所以粥還看得見米飯的形狀,粒粒分明、軟卻不爛。
由於「閩式鹹粥」清爽好入口,又較一般白粥具有飽足感,曾經是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相當普遍的早餐;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台灣人飲食西化,這種「閩式鹹粥」漸漸成了某些地方特色小吃,不似連鎖速食店那樣普遍了。
說到阿嬤的家傳「閩式鹹粥」,在我印象中,真的跟市售的「鹹粥」很不一樣。阿嬤除了在粥裡會加入一般常見的香菇丁、芋頭、芹菜珠之外,她還會將大蒜末炒香的四季豆丁拌炒後再加入粥裡;再加上小時候住在漁港附近,每天都有大量新鮮漁獲,吃不完的魚,阿嬤就將它製做成魚丸或魚冊加在粥裡,配料之彭湃豐富,彷彿早已經幫家人準備好一天的體力,讓人元氣十足!
阿嬤在世時,曾經用她的拿手家鄉味「閩式鹹粥」,一早就餵飽一家老少,把兒孫養得個個頭好身體壯;對比現代人的飲食,早餐經常隨便吃或吃不飽,叫人不得不承認阿嬤的「鹹粥」真的很強,營養滿分。
小時候不懂,為什麼阿嬤老是要我們早餐一定要吃完粥才能上學,有時候還會跟阿嬤鬧彆扭,嚷嚷不想吃;現在回想起來,當初阿嬤用心為家人準備的「閩式鹹粥」,還真是我們傳家之寶,實在不應該放任它消逝在歷史的記憶裡……所以,我決定要找回阿嬤的特有的家傳家鄉味。
雖然現在我只能憑印象寫得一手好食譜,要烹煮出一道美味的「鹹粥」,還須好好磨練廚功,反覆練習才能端出一道像樣的粥品;但是我相信,勤能補拙,只要記憶中阿嬤的味道還在,就能找回阿嬤的家鄉味。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