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回歸無名─命名之初

發布日期:
作者: 陳中觀。
點閱率:2,134
字型大小:

「唯一」、「絕對」、「永恆」、「當下」,這些迷人的字眼孕育了我的小怪物,它明白我總是對美的事物缺乏抵抗能力,因此輕易地荼毒了我的生活,它將我變成了愚蠢而美的薛西佛斯,正因為知道自己的追求終將成為徒勞,完美的空間才因此而存在。
我說:「我渴望活在絕對的時空裡。」我害怕今昔對比,因為那代表了我對文學的怪罪--自從投入文學以後,我敏銳的觀察力成了自我批判的工具,從每個思維的轉變中斥責過去的自己,這賦予我進步的成就感,但是在進步論的壓迫之下,我從此無法滿意自己,我像是一個去角質去到流血、破皮的瘋子,總覺得再多一點,我就能觸摸到靈魂,我深信靈肉合一意味著幸福、自由以及平穩的到來。
我寧願自己不要有過去,即使回憶十分迷人,但也十分駭人,我害怕它所招致的今昔對比,我真是羨慕米蘭‧昆德拉筆下的那隻狗─卡列寧─她的生命如圓環般地行進,每天吃同一種牛角麵包,每天走同一條路徑。她的幸福來自生命的重複,但人類的生命是筆直前進的,有未來便充滿不確定性;有過去便存在今昔對比,為了打破這種宿命,我將自己封鎖在一個無趣而規律的時鐘裡,生活只剩下鬧鐘、游泳以及貓,我說:「只有這裡才是安全的,待在這裡,我才能感受到自由。」對我來說,自由就是能脫離我心裡住的那隻小怪物,何處使我感到平靜,那就是我所追求的自由之地,出了這個圈,世界將變得危險,每一刻鐘都稠似岩漿,我的靈魂隨時可能受到小怪物的綁架;待在圈內,即使消弭了靈肉的二元性所帶來的痛苦,但我卻時時刻刻得忍受自己活得像是個尚未離乳的大嬰兒,嘴巴無法停止吸吮那罪惡的乳汁。
如果剝奪他人的隱私是一種罪,那麼剝奪自己的隱私則是一種罰。
重複意味著永恆,而永恆即是拒絕變動,因為變動將帶給我焦慮以及不安,而這世上唯有「擁有」才能保證永恆,但,當我因害怕失望而拒家人及朋友於門外時,我便意識到自己是一無所有的了,唯我所擁有的生命,是不可能令我失望的,那麼我便無需懼怕,也不必忍受孤獨以及自身的無能。有一次,母親走上了我的閣樓,詢問我有沒有意願一起看電影,我拒絕了她,她略顯落寞地離開了,我立刻後悔自己做出的決定,但我所能做的也只是杵在門外流淚而沒有勇氣叩門探詢,隔著琴房的門傳來她拉琴的聲音,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太宰治寫在《人間失格》裡的一句話:「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
高中畢業前,我領養了兩隻虎斑貓,還在哺乳期,需要像照顧初生嬰兒般三小時餵一次奶,即使疲憊,但那是第一次我不必害怕失望、忍受孤獨,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無所有,他們是這世上唯一並且完整屬於我的,我寵愛他們甚至溺愛,他們報予我信任以及依賴,我需要他們更甚於他們需要我,是他們替我締造了一個永恆的空間。起初,我只覺得這種情感就是母愛,直到我察覺自己對他們的依賴有如癌症病患的嗎啡時,我無法相信,在這份愛中利己主義佔了多大的成分,我覺得自己是這世上最冷血,同時也是最缺乏愛以及真誠的人,我知道自己成長的路上從不缺乏愛,但我好像缺乏愛人的能力,即便是我的家人、朋友、單戀三年的人,我善於將每一個人依屬性分類,根據不同的場合轉向需求,例如我的母親是感冒藥,我的朋友是殺時間的糖,至於那個男孩,原來他只是一個我進入愛情文學的入場券,也許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是真正被我愛著的。
我走過沉淪,也經歷過黑暗,為了在黑暗中生存,我開始愛上自己的美麗與毀滅,且拒絕粗鄙的樂觀主義,如果世人不曾強調快樂,也許我還不至於痛苦,對於悲哀的人而言,「快樂」是比「憎恨」更加惡毒的詞彙,然而,世上的惡毒之首,非「美」莫屬,它徹底使我殘破,甚至無地自容,我好想就在這裡跪下,然後跟世界說一聲抱歉。
「回歸無名」
算命師說我十六歲以前「少年得志,聰穎活潑」,十六歲以後則是「悲觀消極,自尋苦惱」,那正是我因內心孤寂而轉向文字世界的年歲,真是一個謎樣的年華,摻雜著對文字的怨懟與熱情,拚了命地往自己身上猛貼標籤,唯恐天下不知自己是一個悲傷而真誠的人,彷彿自己是受了文字的召喚,自命不凡,注定要成為黑暗的感受者,我以為那團如鋼絲球般在我生命中蔓延開來的渾沌與矛盾就是我的本質。
本質是什麼?是完全不變的東西嗎?不過我得承認,不變真的很迷人,比如海枯石爛的愛情、山盟海誓的友誼,不變的善良、不變的味道、不變的老地方等等,但是,黑格爾解釋本質為一個會「不斷完善」的東西,它是一個必須透過不斷注入能讓自己前進的事物後,才會顯現的東西,本質同真理都不是「固體」,相反地,它們是液態的「整體」。本質並不會因為外在的衝突與矛盾而消失,因為本質其實就是更好的自己,這個思想不禁讓人想起古希臘德的太陽神阿波羅給予希臘人的神諭--「認識你自己!」一切的認識其實就是自我認識,但這裡的認識並非表示你需要去劃分這是「非我」或那是「真我」,因為真理的世界是整全的。
很多時候,我執著於永恆的美、靜止的堅持,因為我以為那就是本質,而我愛這份純粹,但,那樣的我看起來既空虛且無力,甚至歇斯底里到只要有一點點「非我」的東西入侵我就會崩潰。我在自以為是完美、純淨的本質之中,失去了生機與無限可能。我就像是一個在房間裡不停地追求幸福而不去應幸福之門的人,因為我認定追求幸福是我,而履行幸福則非我。當我的母親知道我自認缺乏愛人的能力時,她對我說:「妳是白癡啊!妳以為愛是一種慾望嗎?錯,愛是一種習慣。」習慣就是需要每天去實踐,使其不知不覺地發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實「愛」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動詞,而是具體的行動,我母親給了我一系列「如何去愛」的處方箋,包括感恩、謙讓、付出等等,這個時候才明白中國儒學的博大精深,兒時常聽的〈孔融讓梨〉、〈扇枕溫衾〉等故事,以前總是狹隘地將其歸類在品格與道德教化的短文,根本無關乎現代人所追求的精神層次,其實不然,倘若用心實踐,幸福觸手可得,赤誠與愛便存於個人的胸臆中,無須外求。
過去在自詡為黑暗的感受者的同時,我封閉而凝滯,拒絕樂觀,只為了名符其實,實現非常虛偽的真誠。當我不停地將自我對象化並且加以思考時,我發現這是一場永無止盡地革命,後面的推著前面的,前面的推著更前面的,當我每一次重新界定自己的存在時,都感受到一種令人喪氣的背叛,「主體我」和「對象我」的不對等性使得對自我的完全認知成為不可能,因此我曾拒絕擁有座右銘,因為我知道在不久的以後,它又將再次違背我的認定,使我感到自身混濁不清。
但是,假使我跳脫出前後對立的視角,不再畫地自限,而以黑格爾所謂本質的視角來看,這些進程皆是不斷完善自我的道路。
回歸無名,即是拋開一切認定,在這個充斥著二元性與標籤的世代中,做一個坦坦蕩蕩的無名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