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緊來覓防空洞
在靜謐的深夜裡,獨自遐思,生長於在四、五十年代烽火瀰漫和憂患的孩子,可說生不逢時,那像這E時代的少年郎這麼的幸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免受戰爭的恐懼,不再有「古寧頭戰役」、「九三」、「八二三」、「六一七」、「單打雙停」一連串的戰爭苦日子,也不再整天躲著對岸的砲彈而惶惶不安,甚至揹著沈重的書包在和對岸的砲聲躲迷藏,我們在硝煙彈雨中壯大、在戰爭的陰霾裡度日、在酣夢裡驚醒,今日不敢企望明日事,那來的青年人壯志與抱負呢!
在國共對峙時,金門人的生命猶如蜉蟻,尊嚴又在那裡呢?每當對岸砲彈瘋狂的射擊,在料羅灣灘頭、在後勤補給,金門百姓是佔在第一線,隨時徵召民防隊員開挖戰壕溝和構建工事,並且中餐還要自備,記得有次甲長(鄰長)來到我家要拿父親的飯盒時,甲長總是搖頭嘆氣的嫌我媽準備的飯缸大又重,那知飯缸裡盛裝皆是地瓜粥,比不上隔壁大嬸的白米飯,甲長還抱怨的說:若都像你家的大飯缸我那挑的動呢?下次改進,否則就自己送到工地了,他斬釘截鐵的說,似乎沒有再商榷的餘地了。
當父親從工地踩著夕陽的餘暉,那微駝的背荷著自己準備的鋤頭、三齒和手拎著中餐的飯缸,踏著疲憊的步履緩緩的回家,心裡的無奈和憔悴,這就是生長在烽火下浯島居民的宿命吧!
但為了保命,又要再開鑿自己的防空洞,於是一家人大小總動員,不分男女老幼,選在家裡護龍靠壁角落處像鑿井似再繞彎挖到臥房床舖處,防備砲擊時有個逃命之處,將挖出黃、紅色的泥土端出洞口,日以繼夜輪流開鑿,信心就是力量,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家人可逃命躲彈的防空洞了,不必在三更半夜跟鄰居搶躲防空洞了。
每逢砲擊時,尤其在「單打雙停」的那段日子裡,在雙日的深夜裡總是要先將幼小的妹妹用「蚵筐」墜落在防空洞,爸媽就站在洞口傾聽對岸的砲擊聲,若果是「咻─隆」陣地的出口聲,就要我們卡緊覓入洞內,因土洞氧氣稀薄又沈悶,待久了會有窒息之感,一盞微弱的煤油燈置在盡頭,彷彿燈塔引導我們向安全處躲避,當砲聲轉向遠處時,我們一家七人才爬出洞口呼吸新鮮空氣,我用手指挖鼻孔已黏著一層黑黑的煤油灰味。這三十年來的打打停停、躲躲藏藏生活在戰爭煙硝陰影裡,金門人的苦楚、心痛和創傷有誰能知呢?所付出的生命代價又有誰能曉呢?直到民國六十八年中美斷交,這種緊張和恐懼的日子才逐漸緩和下來。
曾是麥子成熟收割時,從田間挑回來的麥穗放在門口土埕曬乾,再用老祖宗傳承的家寶「麥槳」,使力讓「麥槳」旋轉半圈打擊麥穗,讓它脫粒、汗流浹背,全神貫注在麥穗時,倏然對岸砲彈「咻─咻─」的朝我村莊狂射,爸就大聲疾呼要我趕緊放下手上的「麥槳」,卡緊來覓防空洞,說時遲,那時快,就飛來了一枚砲彈就掉落在我們曬麥的土埕,所有麥粒四處橫飛,幸及時的逃離才躲過這一劫,現在想起那夢魘和斯時的情景,真要感謝上蒼的庇佑和在天之靈父親挖鑿防空洞的遠瞻,才能讓我死裡逃生。
回首在驚濤駭浪、砲火交織的痛苦日子裡,浯島居民無辜與無奈,只有無語問蒼天,無情的戰火也造成了無數家庭美夢破碎了,房屋的斷垣殘壁,有家歸不得,這些深仇大恨,是金門人永遠的傷痛,但因時空的遞嬗,以及二年前開啟金廈航道,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沖淡了歷史的傷痕,本是同根生,誰也不願再看到戰火的重演,再聽到料羅灣哭泣,而我們所願看到的是料羅灣兩岸人民往來的歡笑聲了。